蒙牛包裝“撞臉”伊利被判賠500萬,液態奶之爭進入“下半場”?
蒙牛最終還是輸了。
日前,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就伊利與蒙牛之間的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作出終審判決,判令蒙牛立即停止使用與伊利“金典”純牛奶高度近似的“精選牧場”純牛奶包裝,并賠償伊利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共計500萬元。
這已不是兩家公司首次因包裝問題對簿公堂,但此次判決的特殊意義在于,法院明確了一個關鍵標準:常見的行業設計元素經獨特組合后形成的整體視覺效果,同樣受法律保護,即便單個元素通用也不構成侵權抗辯的充分理由。
在這場包裝裝潢之爭背后,是蒙牛與伊利在液態奶市場日益拉大的業績差距,以及蒙牛在創新突圍與維護品牌獨特性之間的艱難平衡。
01
法律視角:包裝裝潢侵權認定的裁判標準創新
上述案件的判決結果在法律界和乳制品行業引起了廣泛關注,其意義不僅在于500萬元的賠償金額,更在于法院對包裝裝潢侵權認定標準的重要創新。這一判決為同類案件提供了更加明確的裁判標準,對企業的包裝設計策略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法院在本案中確立了“整體視覺效果優先"的裁判原則”。江蘇省高院在判決中指出,盡管綠色、奶牛、牧場等單個設計元素在乳制品行業具有通用性,但“各元素的具體表達方式、元素如何組合及排列布局、選用何種色彩及如何搭配等,均會產生不同的設計風格及效果”。這一認定突破了傳統上對單個設計元素顯著性的過度依賴,轉向對包裝整體視覺效果的綜合性評估。
在侵權比對方法上,法院采用了“聚焦主要部分”的創新做法。判決明確,商品包裝裝潢的比對應“聚焦發揮識別作用的主要部分,而非立體六面全面比對”。這一方法與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的實際視覺習慣高度一致。蒙牛提出的頂部指南針地圖元素、素描風格插畫等細節差異,因不屬于包裝的主要識別部分,未能獲得法院采納。
在混淆可能性認定方面,上述案件確立了“客觀現實與潛在可能性并重”的標準。江蘇高院強調,“既要考慮客觀現實的混淆,也要考慮混淆的可能性”。據《沁縣政法》公眾號報道,伊利提交的電商平臺用戶評論顯示,有消費者將蒙牛“精選牧場”誤認為伊利“金典”產品,部分代理商甚至需要特別標注“不是金典”。此外,第三方調查數據顯示,82.6%的受訪者認為兩款包裝“相似”,83.9%的受訪者認為兩者存在關聯關系。這些證據形成了完整的證明鏈條,為混淆可能性的認定提供了有力支持。
蒙牛在訴訟中提出的抗辯理由也值得深入分析。蒙牛主張其“精選牧場”品牌自2014年起即開始運營,包裝設計屬于自有風格延續。但法院經審理查明,其被訴侵權產品的圖案、排列布局及整體風格與在先設計完全不同,不屬于對在先設計的延續。這一認定體現了法院對“包裝設計延續性”抗辯的嚴格審查標準,要求企業在進行包裝更新時必須保持足夠的延續性和一致性。
另一個具有重要啟示意義的細節是,國家知識產權局認定“精選牧場”不具備來源識別功能。這一認定進一步弱化了蒙牛的抗辯立場,表明描述性詞匯作為商標使用時,其識別功能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包裝裝潢侵權案件的裁判結果。
02
商業策略:包裝裝潢背后的品牌差異化挑戰
上述包裝裝潢糾紛不僅是一場法律爭端,更深刻揭示了蒙牛在品牌差異化戰略上面臨的深層次挑戰。在乳制品行業同質化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包裝已成為品牌差異化的重要載體,而蒙牛在此次事件中暴露出的問題值得深入剖析。
蒙牛在包裝設計上未能有效建立獨特的視覺識別系統。仔細觀察涉訴的兩款包裝:伊利“金典”純牛奶采用“乳白色底色+墨綠色元素”的配色方案,正面左上方為墨綠色底框配白色字體,“純牛奶”字樣及凈含量標注的字體、顏色與位置均經過精心設計。蒙牛“精選牧場”不僅在整體配色上高度相似,在版面布局、字體選擇等細節上也難以體現明顯差異。更值得關注的是,蒙牛未在包裝正面突出“蒙牛”主商標,僅在側面小字標注,這種設計選擇雖然可能出于追求視覺簡潔,但實際上弱化了品牌區分功能。
這種包裝設計的相似性反映了蒙牛在品牌戰略上的困境。作為乳業雙巨頭之一,蒙牛需要在保持市場份額的同時,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然而,在高端白奶這一細分市場,蒙牛似乎陷入了“跟隨策略”的路徑依賴。伊利于2006年推出“金典”品牌,經過十多年的培育,該品牌已成為高端白奶市場的標桿產品。蒙牛雖然擁有同樣知名的“特侖蘇”品牌,但在其他產品線上卻未能展現出同等的創新力度。
在乳制品行業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包裝已不再是簡單的容器,而是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重要媒介。現代消費者特別是年輕群體,越來越重視包裝設計的原創性和美學價值。蒙牛此次因包裝相似性被判侵權,不僅面臨經濟損失,更可能影響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包裝設計的創新與品牌核心價值的傳達需要協調統一。蒙牛需要在追求視覺差異化的同時,確保包裝設計能夠準確傳達品牌的核心價值主張。這要求企業建立更加系統的包裝設計策略,將包裝作為品牌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管理。
03
行業格局:液態奶市場競爭態勢的深度剖析
上述包裝裝潢糾紛事件需要放置在更廣闊的行業背景下審視。
近年來,隨著乳制品行業競爭格局的深刻變化,蒙牛與伊利之間的差距呈現擴大趨勢,這一現象在液態奶市場表現得尤為明顯。
從財務數據看,兩家公司的營收差距已經拉開。2025年上半年財報顯示,伊利營業收入達到617.77億元,同比增長3.49%;歸母凈利潤為72億元。
相比之下,蒙牛營收為415.67億元,同比下滑6.9%,凈利潤20.46億元,同比減少16.4%。這意味著蒙牛的營收規模僅為伊利的67%左右,凈利潤不足伊利的三分之一。這一業績差距主要源于蒙牛核心液態奶業務的表現不佳。
具體到液態奶業務,2025年上半年蒙牛奶液態奶收入為321.9億元,在總營收中的占比從81.2%降至77.4%。而伊利液態奶業務收入達361.26億元,雖然同比微降,但降幅遠小于蒙牛。
從行業整體環境看,液態奶市場正在經歷深刻變革。消費者需求更加多元化、個性化,對產品品質和創新性提出更高要求。同時,渠道碎片化趨勢明顯,傳統商超渠道份額下降,電商、社區團購等新興渠道崛起。在這種背景下,企業需要具備更加敏捷的市場反應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包裝裝潢糾紛只是兩家公司競爭的一個側面,但其反映出的問題卻具有代表性。蒙牛需要在堅持產品品質的同時,加大在品牌建設、產品創新和渠道變革方面的投入,才能在新的市場環境下保持競爭力。
總結
液態奶市場的競爭已從單純的產品、渠道競爭,延伸至包裝裝潢、品牌識別等全方位體系競爭。蒙牛此次敗訴,損失的不僅是500萬元賠償款,更是品牌差異化的機會。
市場競爭的本質是差異化價值的競爭。當產品功能趨于同質化時,包裝、品牌等軟性要素就成為區分的關鍵。蒙牛需要重新思考其品牌差異化戰略,在包裝設計、品牌傳播等各個觸點建立一致的、獨特的品牌體驗。
對行業而言,此次判決確立了包裝裝潢保護的明確標準,將推動企業更加重視產品包裝的原創性設計。從長遠看,這有利于促進乳制品行業的健康競爭和創新發展,最終受益的將是廣大消費者和整個行業。

博望財經
融中財經

野馬財經

獵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