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劃算百億補貼宣布對iPad8以及Apple新品首補,剁手請再等一等
和各路小道消息的預測如出一轍,今天凌晨 1 點開始的這場蘋果秋季發布會只是一道“前菜”。
作為 10 年來的首次線上新品發布,庫克此次僅僅為兩款 Apple Watch、第八代 iPad 和新款 iPad Air 以及多款服務產品揭開了面紗。至于“科技屆春晚”的常規壓軸——iPhone,據彭博社等媒體報道,還需要等到 10 月的第二場發布會,才能真正亮相。
不過,對于持幣待購的 iPad 和 Apple Watch 用戶而言,這一場“虛晃一槍”的發布會并不是沒有帶來好消息,四款硬件產品都給出明確的發售安排:
Apple Watch 6、Apple Watch SE 以及 iPad 2020 將在 9 月 17 日同一時間,在蘋果中國區官網,Apple天貓官方直營旗艦店上線預約,并于 9 月 20 日凌晨 0 點正式開賣。至于新款 iPad Air 則要等到 10 月,才會迎來正式發售。
有趣的是,伴隨一眾數碼玩家對于“廚子刀法精準”、“就這”的吐槽之外,另一種聲音也顯得格外響亮——拼多多的“即將全網首發”被打臉了。
事情是這樣的,早在 9 月 13 日,拼多多手機暢銷店鋪榜單上排名第 9,長期作為百億補貼落地店鋪的“途谷官方旗艦店”提前開啟了 iPhone 12 的預約。預約頁面顯示:“iPhone 12即將全網首發,來的剛剛好,北京時間2020年9月16日1點即將發售,敬請期待”。
然而,有消費者就此咨詢這家店的客服,對方卻表示“并未接到通知iPhone 12系列會在9月16日發布,預約活動也要以商品頁面顯示為準”。
不止如此,一眾吃瓜群眾發現,在蘋果發布會前夕再打開拼多多 iPhone 12,已經無法看到之前大張旗鼓“首發預約”的界面。對此,拼多多自有一套說辭:
“電商平臺同時掛預售或者掛預約(頁面)是正常的,但并不代表(確認)那天(蘋果)就會發 iPhone 12。發不發 iPhone 12,是蘋果說了算,而不是電商平臺。”
但網友們當然不買賬,認為拼多多到處蹭熱度,延續了一貫的“碰瓷式營銷”的打法,像個老賴。畢竟,在石錘 9 月 16 日的新品發布會并不會發布新一代 iPhone 之前,不少媒體都以拼多多的這一預約頁面作為佐證。還有網友調侃:“之前還以為庫克從拼多多進貨呢。”
話說回來,盡管并未在今天凌晨發布,但 iPhone12 上市在即已經成為共識。爆料大佬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就曾在 14 日發布最新蘋果研究報告稱,iPhone 12 量產出貨時間最早,為 10 月上旬。iPhone 12 Max 為 10 月中旬。iPhone 12 Pro 系列最慢,為 10 月下旬。
除此之外,路透社也援引分析師觀點稱,蘋果 iPhone 發布將會推遲至下個月。換句話說,果粉們為 iPhone12 系列“出血”的日子已經近在咫尺了。
但剁手一時爽,多花冤枉錢火葬場:不如借用脫口秀大會上楊笠一個很火的段子,與其一味頭腦發熱,在官網上一邊原價下單一邊大呼:“買下它,買下它”,我勸你“等一等,等一等”
——為了補貼,等一等。
等誰的百億補貼呢?拼多多嗎?當然不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這邊廂拼多多還在為自己的“碰瓷式營銷”開脫,那邊的聚劃算的百億補貼已經給“前菜”安排上了,真正的深藏功與名:
早先,便有大量網友喊話聚劃算百億補貼來補貼 iPhone12。而聚劃算也毫不含糊,在 2020 年秋季新品發布會結束后,聚劃算百億補貼站內就立刻上線了包括 iPad 8、iPad Air、Apple Watch 等新品的補貼預告頁面,宣布補貼蘋果新品,這一波也能看出聚劃算補貼的速度和決心。
截止到發稿前,只需打開淘寶/天貓 App 搜索“iPad”關鍵字,即可被導向全新 iPad 8 的預約專題頁。
一邊是各路社交平臺的不絕的“打臉”之聲,一邊是一呼百應將補貼落在實處。同樣是真金白銀做“百億補貼”,為何兩邊境遇如此不同?
一方面,眾多用戶對于拼多多的不滿,遠不止反感“碰瓷式營銷”這么簡單。
比如,去年在某平臺購買iPhone11遭遇強制退單的王女士就表示,去年遭遇了訂單離奇消失,被砍單維權無效的折騰之后,這次購買蘋果新品會選擇更加值得信任的平臺。
雖然拼多多內部人士回應,拼多多有專門的技術后臺對“黃牛黨”的訂單進行限制,只要是普通、正常的用戶購買,肯定是不受影響的,但網友對此并不買賬。
如今,微博話題#iphone11被強制砍單退款#閱讀量已經達到 1.6 億,討論 1.6 萬。可見這一操作在市場中引起了多大的波瀾。
另一方面,聚劃算在蘋果產品上不遺余力的百億補貼,已經真正收獲了消費者信任。
一來蘋果產品一直都是聚劃算百億補貼的補貼對象——不僅專門設置了蘋果補貼專區,從銷量上來看也一直名列百億補貼產品前列。二來,在此之前,參與蘋果產品百億補貼的商家都是天貓旗艦店,無論補貼力度還是產品質量都更有保障。
所以,新一代 iPad 和 Apple Watch 已經散發出了香味,iPhone 12 還會遠嗎?
01
阿里憑什么成為補貼首發?
每年新品發布的百億補貼大戰都很精彩,本著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精神,我們盤點了歷史上各平臺的補貼案例,先為各位即將迎來的剁手季探探路。
首先,對比一下歷史上 iPhone 系列在各平臺的補貼力度,可以發現,聚劃算的折扣力度非常狠,毫不夸張的說,大多數情況下,聚劃算一出手,就能達到全網最低價。
先拿 4 月 18 日零點上線 iPhone SE 來說,在當時,作為僅發布三天的新品手機,聚劃算對比原價直降 500,售價 2799元,真正達到了全網最低。
反觀一向熱衷打價格戰的拼多多,在當時補貼售價 2899 元,就這,還需要整點搶券——在當時,400 元券幾乎秒沒:想也能想到,你真的能搶得過一眾親友團強大的大叔大媽們嗎?
再拿 iPhone11 來說。4 月 8 日,聚劃算百億補貼上線 iPhone11,較初上市價格最高下降幅度達到 29%,最低 4449 元,甚至低于海淘價格;
除此之外,X max 最高直降 2800 元;此外,AirPods 耳機 799,AirPods Pro 耳機 1399,iPad 10.2 英寸 2179,Watch Series5 僅 3579,蘋果全家桶一站購齊。
第二,聚劃算上的補貼不僅優惠力度大,且貨源充足,不會賣出寥寥數臺就缺貨,更不會出現拼多多去年的“強制砍單退款事件”:事實上,貨源不充足的“全網最低價”都是耍流氓。
拿 2020 最新款 iPad 來說。3 月 25 日,聚劃算百億補貼上線了 2020 最新版的 iPad Pro,作為第一家補貼 2020 iPad Pro 的電商,聚劃算對比官網直降 700,把價格做到 5529元——這顯然已經是當時全網最大的折扣了。
盡管不到半天,就有其他電商平臺緊隨其后,打出了 5499 元的更低價,但結局卻相當玩味:曇花一現之后,5499 元的 iPad Pro 迅速變灰,只留給消費者冷冰冰的“補貨中”三個字。
事實上,上文提到的拼多多去年 iPhone11 被強制砍單事件,也是因為庫存不足而翻車:
某行業內部人士告訴我們,拼多多經常會打出“無限量隨便搶”之類的口號,但對于蘋果等大牌品牌商來說,肯定不會無限量供應貨源,更何況還要優先官方渠道、阿里系旗艦店等拿貨。
所以拼多多才會經常會出現用戶花真金白銀搶下來,卻沒貨可發的尷尬情況。
第三,聚劃算套路少,不存在拉人“砍一刀”等千般套路。
拿 8.6-8.8 的正品補貼節來說,在當時,聚劃算上蘋果 iPhone11 賣 3929 元,直接補貼,不用拉人:對比拼多多,價格 3979 元,還需要拉 100 人拼團才能享受補貼。
蘋果新款 iPad Pro11 也不例外:聚劃算 5479,拼多多 5499。
第四,聚劃算不僅補貼力度大,而且動作快,真正做到了補貼上的“快準狠”——不僅產品發布之后很快就上線補貼,而且發貨也快:聚劃算承諾所有有效訂單都在 48 小時之內發貨,這個速度,甚至比蘋果官網的 2-4 個工作日都要快。
最后,給網友吃了一顆定心丸的,是聚劃算的正品保證:作為阿里旗下平臺,聚劃算合作的商家資質具有更嚴格的考核機制。
可以看到,一直以來·補貼蘋果產品的商家大多為天貓的旗艦店,享受假一賠四、退貨運費險、全國聯保等服務。而相比之下,其他平臺的蘋果補貼商家,卻依然是黑貓投訴的常客。
所以,毫無疑問,即將到來的新一波蘋果產品,蹲阿里爸爸的聚劃算更香。
聚劃算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離不開品牌與聚劃算的緊密合作:品牌通過主動降價、旗艦店入駐等方式配合聚劃算的打法。而聚劃算又投入資金和資源賦能品牌,助力品牌開辟增量市場。
從聚劃算和品牌的相互成就的角度來看,對于即將到來的新一波蘋果產品,蹲阿里爸爸的聚劃算更香,更省心。
02
同樣是開車,憑什么聚劃算既快又穩
正如開頭所說,阿里這邊不僅保持了與蘋果官方同一時間預約發售,聚劃算的百億補貼更是能第一時間跟上。這難道就只是因為背靠阿里爸爸的大樹好乘涼嗎?
當然不是。事實上,這背后自有一套底層邏輯:
百億補貼中的大牌品牌,大多數都愿意和聚劃算合作:主動在聚劃算上降價、配合宣傳、旗艦店入駐,卻對拼多多保持距離。
為什么這些品牌對二者區別對待?
首先,很多拼多多百億補貼的品牌并不愿意和拼多多“攪在一起”。
各家電商的打出的百億補貼,大都針對走中高端路線的品牌,相比拼多多低價補貼換取來的銷量數字,它們更看重能否在已有的存量市場之外,開辟出一片增量市場。
比如,早在 2014 年 Apple天貓官方直營旗艦店就正式上線,成為了蘋果全球第一家官網外的官方店。其與官網一樣由蘋果團隊官方直營,提供 Apple行貨商品和官方服務。
而反觀拼多多對其擴展增量市場并沒有太大作用。
一味的低價促銷,力度但又沒有大到可以轉化低端消費市場的程度,只是通過低價,把存量市場的果粉吸引到拼多多下單:成就了拼多多的品牌認知升級,但品牌卻獲益寥寥。
換句話說,就是借品牌的光,給自己添彩,往往平臺優先級高于品牌。比如這次,拼多多打出“iPhone12全網首發”的旗號,就有打擦邊球的嫌疑:
事實上,對于蘋果品牌而言,當然是會在自己的官方渠道首發。而拼多多打出“全網首發”,好比到蘋果處碰瓷的窮親戚,讓蘋果本身處境尷尬。
所以,就像一線明星對蹭其熱度的二三線明星避之不及:很多大牌都不會選擇官方入駐拼多多,甚至直接劃清界限。就拿前段時間沸沸揚揚的特拉斯事件來說,特拉斯不惜撕破臉,也要聲明“萬人團購特斯拉”活動與特斯拉無關。
那么,為什么品牌商愿意紛紛以官方旗艦店的形式入駐聚劃算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聚劃算可以幫助品牌通過平臺觸達下沉市場。拼多多上開辟不了的增量用戶,在聚劃算上可以觸達。
換句話說,如果拼多多更多是蹭熱度的“窮親戚”,那么聚劃算和品牌更多是互相成就。
相較拼多多的孤注一擲低價補貼只是聚劃算的打法之一:聚劃算更多聚焦于消費升級。
事實上,消費升級才是開辟增量市場的王道:對于大牌來說,增量來自于下沉市場的高端用戶——也就是那些消費能力上去了,但還未進行消費升級、未對大牌品牌產生認同感的受眾。
可以看到,聚劃算圍繞助力品牌下沉、推動下沉市場消費升級這一目標,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數據顯示,截止今年 6 月,已經有超 4500 個的品牌登陸聚劃算百億補貼,超過 80% 商品都被品牌新客買走。而今年 618 期間,聚劃算百億補貼首次全面參與 618,整體成交額超 6 成成交都來自低線市場。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品牌都愿意跟聚劃算玩。
最后,聚劃算作為阿里旗下平臺,有著更為嚴苛的審核機制,更佳的購物體驗,以及更完備的售后機制——這一點對于擴大用戶基數非常重要。
反觀拼多多,則有退單、訂單消失、售后無門等多種問題,也使品牌飽受牽連,臉上無光。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在中國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呼哈網、走秀網、尊享網、尚品網等一眾奢侈品垂直電商,也曾為了做大用戶基本盤,掀起燒錢補貼大戰。
但在以補貼傷害品牌利益為自身擴大影響力的過程中,得不到品牌支持的奢侈品垂直電商,不得不采取買手制飲鴆止渴,導致深陷假貨、走私泥沼之中,最終埋葬了整個行業。
如今某些平臺操之過急的百億補貼,也是時候停下來好好反思一番了。
03
結語
為什么拼多多寧可背負罵名也要搶這個“全網首發”?說白了,如同上文所說,首補對于打出“百億補貼”這塊招牌的平臺而言,意味著綜合實力的考量。
平臺財力自不必說,熱衷于第一時間入手蘋果新品消費者,不是數碼發燒友便是死忠果粉,在最直觀的價格之外,他們對于購物體驗、貨源與品質、售后質量都有著更高的標準。
而無論是從遭遇購物糾紛宣布“棄坑”,網友隔空喊話求補貼,還是補貼一貫”保質保量”,與蘋果官方發售節奏全程同步都不難看出,比起虛晃一槍,只有真正誠意投入百億補貼聚劃算,才能贏得了用戶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