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乳業巨頭搶牧場,國外新西蘭奶牛禁運
向上游伸手的乳業巨頭又多了一個,9月6日晚間,中國飛鶴發布公告稱,將以30億港元全資收購原生態牧業,這是最近半年來第五家向牧場撒錢的乳企。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統計,生乳價格最近已經連續三個月上漲。而擁有上游牧場,就意味著擁有了穩定的奶源供應和價格。
乳企到處搶牧場
國內原奶價格的上漲有跡可循。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最新統計,8月份第4周,內蒙古、河北等10個奶牛主產省份生鮮乳平均價格3.78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漲1.1%,同比則上漲2.7%。這種態勢已經持續了三個月。
如果將統計時間拉長到2020年,可以看到在1月初,生鮮乳價格已經達到了3.9元/公斤,這已經是2018年以來的最高峰。只不過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斷了上漲趨勢,生鮮乳價格直線下跌,直到5月份才觸底反彈,而目前正處于穩定攀升階段。
乳業巨頭也覺察到了不斷上漲的原料奶價格。9月6日,飛鶴在公告中提到,“此次要約成功后,飛鶴將成為原生態牧業的控股股東,飛鶴也將在鞏固上游原奶供應穩定性的同時,增加對上游產業鏈的控制,減少原奶價格上漲的影響。”
位于東北地區的原生態牧業是飛鶴最大的奶源供應商。從2016年至2019年,飛鶴采購鮮奶成本的總額超過八成都對接給了原生態牧業,截至2019年中期,這個比例高達88.6%。
2019年全年,原生態牧業的原奶中,60%賣給了中國飛鶴,另有28.2%賣給第二大客戶蒙牛。但蒙牛的購買占比正在上升,2018年時還僅占原生態銷售額的14.1%,這說明蒙牛也在加大對原奶的需求和爭奪。
此前,做空機構“殺人鯨”在針對飛鶴的一次做空報告中指出,飛鶴創始人冷友斌實際上是原生態牧業的實際控制人。雖然兩者的關系并未得到令人信服的澄清,但“殺人鯨”不經意間為飛鶴指出一條明路——買買買。
在飛鶴之前,國內有點規模的牧場幾乎在半年內迅速被瓜分完畢。4月16日,明治乳業以2.544億美元(約合280億日元、18億人民幣)的價格收購澳亞牧場AustAsia公司25.0%的股份。2019年澳亞牧場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約為27億元,在完成股權收購后,澳亞牧場AustAsia將成為株式會社明治的關聯公司。
5月,新乳業以17.11億元收購西北區域龍頭乳企寧夏夏進乳業的母公司寰美乳業。7月底,蒙牛以3.56億元成為中國圣牧的單一最大股東;8月初,伊利通過子公司以2.03億港元認購中地乳業約4.33億股。
乳業專家宋亮分析,“最近生鮮乳價格上漲,主要是因為疫情導致的前期供應下降。目前國內總體供需還是平衡的,但是預計到年底有一輪新的上漲。因為牛奶國際貿易的進一步加強,對海外市場的依賴加深,現在牛奶的價格波動跟國際上是聯動的,風險也在增大。”
進口奶牛緊張
從外部環境來看,由于國內乳制品消費的快速增長,國內養殖企業每年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奶牛作為補充。但本月初,新西蘭暫停了活牛出口,疊加新冠疫情的影響,國內奶牛資源緊張或許也會影響到牛奶的供給上。
9月3日凌晨,臺風邁薩克(Maysak)在海上肆虐,而運輸船“海灣牲畜1號”發動機突然失靈,船上5868頭奶牛和43名船員全部在日本海域沉沒,僅有一人生還,原本它應該抵達中國唐山的京唐港。
隨后,新西蘭初級產業部發布消息,新西蘭政府已經全面暫停活牛出口申請。
9月5日,雄特牧業進口的6000頭種牛,抵達青島港西聯碼頭,包括荷斯坦、娟姍牛、海福特牛和西門塔爾牛,其中荷斯坦和娟姍牛是奶牛的主要品種。
“國內自產的牛主要是肉牛,不是奶牛,水牛可以產奶,但是數量不夠,同時產量低、價格高。”雄特牧業執行總經理、中國畜牧業協會牛業分會副會長郭建軍告訴《財經天下》周刊,由于國內乳制品消費增長過快,市場每年需要從國外進口5-6萬頭奶牛,而進口到中國的奶牛,通常飼養到2.5胎-3胎后就會淘汰,變成肉牛,所以也需要新的奶牛補充空缺的市場。
目前我國批準的奶牛進口國家有澳大利亞、新西蘭、烏拉圭、智利、立陶宛等國家,其中新西蘭至少占據四成以上份額。
郭建軍估計,新西蘭活牛禁運這個政策只是暫時之舉,但因為此前該國出口規模較大,其他國家一時還無法補上這個缺口。
在奶牛存欄量方面,據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度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成功提供的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8年,國內奶牛存欄連續五年持續降落,2017年國內奶牛存欄有773萬頭,2018年國內奶牛存欄低于700萬頭。
“中國牛奶消費量的增長,國內奶粉進口的規模、價格,國家對自有奶源比例的要求,這些因素都對奶牛進口有影響。”郭建軍推測,今年是進口量較多的一年,新西蘭禁運短期內或多或少會對國內的牛奶產量和價格產生影響。
不過宋亮的看法相對更為樂觀,他認為相對于國內的存欄量而言,新西蘭奶牛暫停進口影響不大,但是可能會影響到后續奶牛進口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