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壞賬攀升:一些城商行不良已上兩位數,同期壞賬翻倍
銀行、外包催收、法催等多個平臺反饋,最近,銀行的壞賬開始攀升。
“和去年同期比,一些銀行的壞賬已翻了一倍。”一家催收平臺的負責人陶穎稱。
各大銀行緊急召開會議,忙著“將資產出表、壞賬組包”,有些行長緊急下達指令,“能核銷就核銷”。
8月14日,銀保監發聲,表示今年全年,“預計銀行業要處置3.4萬億元不良貸款”。
這個數字,比去年多出了1.1萬億。
“壞賬浪潮,已經來臨。”多位業內人士對未來的預估,并不樂觀。
01 壞賬上升
早在7月11日,監管就做好了風險提示。
銀保監的新聞發言人稱:“當前不良貸款并未充分暴露,存在較大上升壓力,我們必須做好不良貸款可能大幅反彈的應對準備。”
七八月份,銀行的壞賬數據開始出現明顯上漲。
“上漲的范圍在1%至5%之間。”一家金融機構的催收負責人楊宇稱。
一些銀行開始緊急召開會議,制定應對策略。
“我們開了幾次組包會,將不良資產打包出售,領導對處理壞賬非常著急。”一家城商行的風控負責人陳鋒稱。
最后定的指導方針,是“能核銷就核銷”。
壞賬上升的速度,確實讓陳鋒有點驚訝。“和去年同期相比,壞賬翻了一倍,已經踩到了壞賬紅線。”
“監管部門給每個銀行都劃上了壞賬紅線,比如壞賬不得超過5%,一旦超過,明年這家銀行就不能增量,要專心處理壞賬。”陳鋒稱,這對于銀行來說,簡直就是“生命線”。
因此,壞賬上升明顯的銀行,最近都頗為著急。
陳鋒還透露:“一些城商行的壞賬,已破了兩位數,超過10%。下半年幾家城商行和民營銀行可能撐不住了,存在破產風險。”
銀行的一些特定產品,也成為了壞賬重災區,比如車貸。
東北某市的車貸從業者徐平表示,當地銀行車貸的逾期率,“比去年這時候高了50%”。
“銀行會通過融資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投放車貸,借款人往往是滴滴車主、商用車車主。但遇到今年的疫情,他們沒有活兒,掙不到錢,怎么還錢?”一位金融從業者稱。
徐平則發現,哪怕是車貸逾期,不同人群,情況也有所不同——“做買賣的個體戶逾期率高,在國企、私企上班的和公務員逾期率不高。”
而監管部門顯然已注意到風險。
8月14日,銀保監發聲,表示“不良處置和撥備計提力度加大”。
銀保監新聞發言人表示,今年全年預計銀行業要處置3.4萬億元不良貸款,比去年多出了1.1萬億。
“目前的不良率水平,已接近原來設定的容忍限度。”
壞賬在紅線附近摩擦,不良資產大爆發在即,金融機構和監管已嚴陣以待。
02 爆發原因
一些從業者認為,疫情是壞賬上升的直接因素。
“一般風險都有滯后性,所以疫情后的半年,逾期才會集中爆發。”陶穎稱。
因為疫情,監管允許受影響人群延期還款,銀行因此會遇到不良率與不良額的雙升。
此外,金融機構還在向實體經濟讓利,扶持小微企業度過疫情難關。
金融行業將其稱為“變相讓利”。
但大部分人認為,經濟下行,才是主要因素。
“最近幾年經濟下行非常明顯,疫情不過是加速了下行趨勢。”陳鋒認為,后能幾年,可以逾期還會持續增加。
反催收聯盟的崛起,也加重了金融機構的負擔。
潘飛所在的銀行,每天都有人來鬧事。
“一位老阿姨,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但欠我們銀行6000元的錢,就是不還,連續來銀行鬧了4個月。”潘飛稱。
而催收部門更是壓力山大。
借款人有組織有計劃地來談條件,陶穎和他們對戰得精疲力竭。
“以不還錢為榮,有錢也不還。”陶穎發現,最近借款人這樣的情緒極為高漲,“一旦這樣的情緒占據了主流,對于金融機構就是災難性的打擊”。
為此,金融機構不得不收緊風控。
“征信有一點瑕疵,都可能被拒貸。”潘飛稱,降額、止付、凍結、鎖卡等強制措施,最近銀行用得非常多。
03 催收紅利
不得不承認的是,經濟越下行,對于催收行業來說,越是利好。
不良資產處置,是一個逆金融周期的行業。
目前,銀行內部催收已開始招兵買馬。
“我們銀行從各部門抽調部分人員,輪流值班去做催收,催收人員增加了一倍。”潘飛稱。
另外,銀行還要求催收公司加大催收力度。“動不動就加班到8點”。
一家銀行的貸后部門透露,現在他們一周最少有兩次夜催,周末也鼓勵催收員上班。
而外包催收公司最近的業務,也已經接不過來。
“每個月的業務增加20%左右,從年初到現在,我們的員工已從100,增加到了300。”陶穎稱。
催收行業正在經歷“強者越強,弱者淘汰”的情況。
“現在很多催收公司的員工,都超過了500人,過去幾十人的小團隊,很難生存了。”陶穎稱。
而頭部的催收公司,開始長成為巨頭,“員工動輒上萬”。
業務暴增的同時,業務指標也在增加,催收難度在加大。
“甲方爸爸最近很嚴,設了更多的紅線,絕對不能觸碰紅線啊。”陶穎說,“現在是一周開一次小會,半個月總行開一次大會。”
而過去,“半年可能都未必有一次會”。
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用戶的還款能力受到影響,回款率會下降。
“平時你催1個億,回款率可能是10%,而現在你催5個億,回款率可能降到5%。”
與此同時,法催等新的催收方式開始變得吃香。
“催收形勢太嚴峻了,現在傳統電催的效果沒那么好了,需要走法催。”陳鋒稱。
互聯網仲裁、賦強公證、批量訴訟等多種法催模式開始盛行,玩家增多。
在過去兩年,銀行對這些法催模式大多不屑。
但因為情勢所迫和被市場教育,不少銀行開始接受這些新的模式。
因此,不少投資人認為,法催領域可能會成為未來一兩年的風口。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監管下發了《關于開展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和《銀行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實施方案》。
其中明確,將對部分銀行,進行單戶對公不良貸款和批量個人不良貸款的轉讓試點。
這是一個巨大的口子。
在過去,個人的不良資產不能單獨轉讓,一般銀行都會組包,將個人不良和企業不良一起出售,“骨頭和肉混在一起”。
而如今,個人不良資產包開始可以轉讓了。
“個人不良資產包放開,這可能是未來一兩年的風口。”陶穎稱。
如今,行業內的人已摩拳擦掌,全力籌備,等待口子開閘放水。
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明年處置不良資產的力度會更大,因為更多的貸款延期,明年才能暴露出來。
多位銀行人士預判,壞賬浪潮,才剛剛開始。
銀行是否會出現倒閉潮?不良資產處置是否會出現多個風口?明年行業可能風起云涌。
*文中受訪者為化名。
猜你喜歡
寧波銀行凈利增速創十年新低,個人業務利潤降30%
寧波銀行2024年資產規模持續增長,但凈利潤增速放緩、零售業務利潤下降及個人貸款不良占不良貸款比例過高等問題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