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白馬股遭遇中年危機,“亨通系”在跌宕中找尋新方向
在國內資本系族版圖中,蟄伏著一股深沉而又神秘的力量。由于處于產業上游不直接面向市場與消費者,因此知名度相對較低。不過細數其歷程,依然可以從該系族的創始人和發展之路上發現許多故事。
這便是本文的主角——崔根良與他的“亨通系”。
敢為人先,崔根良扶“亨通”上馬
崔根良生于1958年,祖籍江蘇吳江。如果用八個字來總結他的發跡之路,可以說是“扎扎實實、兢兢業業”。
崔根良曾經是部隊的一名通信兵,后來下海經商,如今旗下除了亨通系的核心資產亨通光電(600487.SH)之外,還參股吳江農商行(603323.SH)、國融證券、國都證券、橫琴華通金融租賃等公司。
亨通集團的前身是成立于1991年的吳江市光電通信線纜總廠。當時這家號稱380萬注冊資本的企業實際到位的資金只有100多萬,連帶著120多萬的債務。在這種情況下,場地破敗狹小,生產設備陳舊、技術落后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這樣一家毫無希望的企業,在崔根良的帶領下,一步一個臺階的壯大起來。
五年通訊兵經驗積累的通信知識,讓崔根良決定要打破國外壟斷,消除技術壁壘,進軍國內光纜市場。
接下來,他四處騰挪求援,先以股權和技術為對價取得與江蘇省通信線纜總廠的合作,使得企業順利投產并迅速獲得回報。
隨后,與郵電部武漢郵電科學院、日本妙香園株式會社等組織企業攜手合作,先后成立了長江光纜聯合公司和吳江妙都光纜有限公司。
三年后,企業更名為江蘇亨通集團公司,“亨通系”正式出道。
“小目標”已然完成,崔根良還有更大的“野心”。
當時中國的干線網雖然已初步實現各地相連,但由于國內企業無論是在材料還是技術方面都存在較大缺陷,故所用光纜均為國外進口。想要突破這一瓶頸,提高自主研發光纖預制棒的能力成為了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
新技術的突破意味著巨大人力物力的耗費。自2006年開始,崔根良耗資6億,搭建技術橋梁。最終,經過200多名科研人員1500多個日夜的不停探索,四年后打著“亨通”大旗的國產光纖預制棒隆重問世。
而這一技術的突破也使得亨通集團成為當時中國唯一掌握光棒尖端技術及自主知識產權的民營企業。
亨通上市,華為參股
企業穩定之后,崔根良主要忙于三件事情:做慈善、上市、投資參股。
自打亨通集團成立開始,崔根良在慈善上投資的金額達數億元,這些慈善也為他贏得了諸多榮譽,包括第六屆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內資企業”稱號、江蘇省授予他的“最具愛心慈善捐贈楷模”稱號等。
慈善之外,亨通光電的上市是他又一大成就。
2003年8月,亨通光電正式登陸上交所主板資本市場,當年亨通光纜產銷量已位居國內第二。
雖然亨通光電是崔根良的得意之作,不過他并沒有出現在管、治理層中,而是在幕后運籌帷幄。
公開數據顯示,在亨通光電的股東構成中,亨通集團以18.91%的法人持股牢牢占據著第一大股東的地位,崔根良個人持股10.93%,為實控人,雙方合計持股近30%。值得一提的是,華為技術也以手握2.44%限售股的方式參與其中。
亨通光電上市之后,發展平穩,并于2008年凈利潤達到1.84億元,首次破億。2016年終于突破10億大關,達到13.16億,2017、2018年度更是上躥到了21.05億及25.32億元。公司的股價也自2014年5月30日2.9元/股漲至最高價33.36元/股,3年半增長10倍,是當時公認的白馬股。
2015年11月,亨通光電董事會通過了《關于全資子公司亨通光電國際有限公司收購PT Voksel Electric Tbk 30.08%股權暨簽署框架協議的議案》,同意其子公司以3125億印尼盾的對價收購PT Voksel Electric Tbk2.5億股股份。收購完成后,亨通光電國際有限公司成為印尼公司控股股東,股權占比達到30.08%。
在收購印尼公司一年后,該公司業績暴漲,以20223億印尼盾的營業收入及1593.91億印尼盾的凈利潤實現了26倍漲幅,而這業績為亨通光電整體經營成果增光不少。
但真正能讓“亨通系”發展壯大的,還是亨通的投資策略。
2019年6月4日,亨通光電發布公告稱籌劃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華為技術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華為投資)持有的華為海洋網絡(香港)有限公司(簡稱“華為海洋”)51%股權。
公開資料顯示,華為海洋是全球第4大的海底電纜工程商,主要負責電纜的鋪設與維修,其中華為投資持股51%,英國企業全球海事系統有限公司持股49%。
華為海洋2017年的實現營收16.58億,實現利潤2.44億;2018年華為海洋為華為公司貢獻了3.94億,貢獻凈利潤1.15億。
這顯然是一家利潤可觀、市場利好的公司。亨通光電若是真的啃下華為海洋這塊骨頭,預計也將是名利雙收。
收入利潤雙下跌,暴露“多元化”之殤
企業觀察員楊建遠表示,與其他企圖大包大攬獲得控制權的資本系族不同,“亨通系”運用的是財務投資,少量參股的投資策略。通過參股吳江農商行、國融證券、國都證券、橫琴華通金融租賃等公司,著實獲利不少。
其中,吳江農商行及國融證券的投資價值較高。亨通集團持有吳江農商行6.93%股權,為該行第一大股東。吳江農商行在全國農商銀行中屬于領先者,已于2016年11月29日實現A股上市,2019年度收入達到35.2億元,凈利潤9.13億元,資產高達1260億元。
亨通集團同時還是國融證券第四大股東,持股2.47%。數據顯示,國融證券2019年末總資產140.86億元。
雖然看似遍地開花,但“亨通系”近幾年的轉型之旅并不順遂。
亨通光電這幾年來試圖在新能源汽車、大數據及商品貿易領域做文章,但效果并不理想。為了造勢,企業陸續籌資214億,但目前來看并不出彩,反而使公司陷入現金不足的泥潭。
為了緩解壓力,亨通光電又不得不將新能源汽車板塊剝離。
2020年6月19日,亨通光電發布公告稱,將所持有的國充充電科技江蘇股份有限公司51%股權、江蘇亨通龍韻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轉讓給亨通新能源,轉讓對價分別為2.4億元、980萬元。
7月13日,證監會審核通過了亨通光電3月份提交的50.3億募資申請,使得企業松了一口氣。可進一步追溯過往的話,可以發現其實早在2019年12月,亨通科技就已經謀劃引入工銀投資、建信投資、中銀資產及中鑫國發等幾位金主,以募集資金20億元。
至于再早之前以1700萬處置科大亨芯70%股權的事項,則是亨通光電在業務領域的另辟新章。
不停跌宕給企業的經營業績帶來了很大影響。
實際上,在2013年亨通光電便顯現出經營現金流的問題。數據顯示這一年亨通光電的經營現金流為1.13億元,同比驟降83.7%,高速擴張的隱患初現。而2018年前三季度,亨通光電短期借款較年初增加近37億元。
截至2018年9月末,亨通光電短期金融負債高達101.8億元,而臨時性流動資產僅約50余億元,營運資本籌資政策非常激進。
由于應收款項增多,資金鏈緊張,亨通光電利用定增21億以及發行可轉債緩解資金壓力,也導致了亨通光電的高額負債。
2019年亨通光電營業收入為317.6億元,同比下降6%,歸母凈利潤下降46%達到13.6億元;17%的毛利率為近10年新低,而凈資產收益率較2018年度下降10%,跌落至9.9%。
到了2020年第一季度,其業績增速仍未回到上升通道,報告期內,亨通光電營收跌幅擴大至12.55%,凈利潤則同比下跌48.89%。
圖片來源:同花順
此外,截至2020年一季度,亨通光電短期借款為94.50億元,應付票據為58.15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3.74億元,短期債務總規模已經達到156.39億元。
這樣的表現難以引起投資者的滿意,市場一度有亨通光電向關聯方輸送利益的傳言。不過,作為上市公司,業績為王是不變的真理。優異的經營業績是打破一切質疑的有力武器,只是不知“亨通系”找到合適的方向重回榮耀之巔還需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