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2萬億美金:蘋果值不值?
本周一納市已開盤,蘋果股價首次突破500美元大關,市值達到2.15萬億美金,接近英國富時100指數的總市值。也就是說,一家公司的體量馬上就要趕上一個老牌資本主國家股市的體量。
蘋果市值從0到1萬億美金用了38年時間,而從1萬億美金到2萬億美金只用了兩年時間。
作為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蘋果也被認為是當下這一波行情的風向標。到底有沒有泡沫?神話何時破滅?
一般來說一只股票的漲幅,很大程度上源于公司的成長性。比如營收能力,比如盈利能力。如果這兩項能力在看得見的未來可以持續增長,股價當然會漲。
蘋果過去幾年在營收和盈利兩個方面表現如何呢?讓我們以2016年為時間節點,因為那一年股神開始買入蘋果,并使其成為伯克希爾最大的持倉股。
2016年蘋果市值達到6000億美金,至今已經漲了3倍有余。但是,過去4年里,蘋果的營收和利潤增幅遠遠低于股價漲幅:
2016年營收2156億美元;利潤:456億美元;2017年營收1413億美元,利潤783億美元;2018年營收1667億美元,利潤595億美元;2019年營收2601億美元,利潤552億美元。
2017年、2018年兩年的營收都低于2000億美金,2019年的凈利潤還低于此前兩年。這兩項指標的年均增長幅度都在=是個位數,個別年份甚至還是負數。
如果把蘋果必做美國資本市場的茅臺,再再來看看中國資本市場的“蘋果”——茅臺:從2016年到2019年,無論是營收還是凈利潤,年復合增長率平均達到了20%左右。
營收和利潤增速很慢,蘋果股價卻屢創新高?
一個很有可能的解釋是,我們在2016年看到的蘋果市值,并不是水果公司的真正價值。這也就是巴菲特為什么在當時出手的原因。
股神對企業估值,有一套自己的公式,即現金流折現法。
當然,這個公式成立的前提是,目標公司必須有穩定、持久的經營歷史。到2016年,蘋果成立整整40年,iPhone賣了將近10年。蘋果雖然是一家科技公司,但在老巴眼里它更像一家有著較長歷史的消費品公司:盈利能力很穩定,而這恰恰是很多科技公司特別是新興互聯網公司的短板。
所以,現金流折現法并不能適用很多成立時間不長、甚至還在虧損階段的互聯網公司。
現金流折現法是指,一個公司的價值取決于在其生存期間內,預期產生的所有現金流在一個合理利率上的折現。按照巴菲特的定義,就是現金流除以一個無風險利率。。
在這里,巴菲特所指的現金流其實是股東盈余,即一家公司的凈利潤加上折舊、攤銷成本,再減去資本支出等運營成本。而無風險利率是指美國長期國債的利率。
在投資可口可樂、保險公司等傳統行業時,巴菲特習慣選擇30年期美國國債,因為傳統行業變數較小,不像科技行業,一天一個創新。對于價值投資來說,陪傳統行業進行30年的長跑不算什么。
正因為科技行業創新多、變數大,我們可以把股神對蘋果估值時的無風險利率跟10年期國債錨定。
2016年,每股10年期國債利率是2.5%左右。當年蘋果凈利潤是456億美元,折舊/攤銷費用是100億美元,資本支出127億美元,所以當年蘋果的股東盈余為456+100-127=429億美元。
429億美元除以2.5%的利率,等于17160億美元。這就是巴菲特在2016年對蘋果的估值。與蘋果最新的市值只相差4000億美金左右。顯然,在巴菲特看來,不是現在的蘋果股價太高了,而是四年前的估值太低了,即當時的價格遠遠低于內在價值。
那么問題來了,當年股神的信心來自何處?這就不得不提巴菲特考察企業價值時特別看重的一個指標:凈資產收益率。說白了就是一家公司的賺錢能力。
2013和2014年,蘋果的凈資產收益率都是30%左右,到了2015年(也就是巴菲特進場的前一年),蘋果的凈資產收益率漲至46%。而從2016年開始,蘋果的凈資產收益率持續攀升:2018年是49%,2019年是56%,而截止到目前為止過去12個月的凈資產收益率是67.7%。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過去幾年蘋果的營收和凈利潤漲幅不大,股價卻一路攀升的原因:賺錢的效率不斷提升。
當然,蘋果股價的上漲,還有一些意外因素。比如“孟晚舟事件”在2018年爆發,此后美國政府對華為持續打擊。也正是從那一年開始,蘋果的股價突破萬億美元大關并開始了2萬億美元之旅。華為手機業務的遇挫,某種程度上蘋果是最大受益者。
但需要指出的是,巴菲特的現金流折現法是常態經濟環境下的計算公式。考慮到今年以來建國同志的超級大放水,美國國債利率已經接近于零。所以股神的這套方法論不僅對如今的蘋果是不適用的,幾乎所有公司都不適用。
一位蘋果概念股的高管跟我說:水果公司是原來低估了,現在高估了,貨幣貶值了,崩盤概率不大,調整概率不小。
今年以來巴菲特反反復復買進賣出了很多股票,但對蘋果依然按兵不動。他曾說過:將那些頻繁買賣的機構稱為“投資者”,就像將那些喜歡一夜情的家伙稱為浪漫主義者一樣可笑。
猜你喜歡
“果鏈一哥”立訊精密要換賽道?或許在為這盤“大棋”布局
如果未來蘋果推出智能汽車,立訊精密會不會有機會成為蘋果汽車的供應商?對于立訊精密來說,或將進一步綁定蘋果,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