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亞洲PE基金誕生,KKR再現募資神話:3個月160億美元
“一切都失去了控制。”《紐約時報》報道稱。
1987年10月19日,華爾街經歷了一場極為罕見的股災,比爾·蓋茨當日損失39.45億美元。許多百萬富翁一夜之間淪為貧民,銀行破產,工廠關門,企業裁員,人心惶惶。
就在那時,一大批“野蠻人”走到了上市公司的門口。
在這個故事中,以310億美元收購雷諾茲-納貝斯克集團的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 L.P.),完成了“史上最強悍的資本收購”,因而被稱為“華爾街收購之王”及“門口的野蠻人”。從此,KKR以光芒萬丈的姿態登上歷史舞臺,一舉開創了一個名為“杠桿收購”的全新時代。
時隔33年,這一在華爾街掀起風暴的“野蠻人”,在亞洲資本市場,創下了歷史。
近期,KKR在2020年Q2財報中宣布,其亞洲四期基金(KKR Asian Fund IV)的階段性募集成功:截至2020年7月,該基金規模高達107億美元,已超過高瓴資本四期基金(Hillhouse Fund IV)在2018年創下的106億美元募資紀錄。
亞洲史上最大的一只PE基金,由此誕生。
巨頭效應:3個月募資160億美元
KKR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其資產管理規模已高達2218億美元。
僅在2020年Q2單季度內,KKR新籌集的資金便超160億美元,創下了KKR的季度募資記錄。KKR對此解釋稱,“首先,KKR亞洲私募股權戰略、私人信貸和杠桿信貸戰略以及基礎設施和房地產策略為我們提供了助力;其次,私人和公共市場投資組合實現了價值升值。”
KKR資產管理規模及新基金募集情況(來源:KKR財報)
其中,亞洲四期基金(KKR Asian Fund IV)的募集,為KKR本季度的募資重心所在。
《商業內幕》曾引援知情人士報道稱,KKR于2020年年初便發起了亞洲四期基金(KKR Asian Fund IV)125億美元的募資。若該消息屬實,按照KKR目前的財報數據來看,其募資尚未完全完成,仍有15%左右的份額剩余。
但即便如此,該基金依舊為目前規模最大的亞洲PE基金。
有趣的是,此次被KKR超越的高瓴資本四期基金在完成募資前,亞洲史上最大的一只PE基金正是KKR旗下的亞洲三期基金,其募集總額為93億美元。如今,兩家PE巨頭相互打破對方創下的記錄,為未來亞洲PE基金的募集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目前,KKR的業務已拓展到PE投資、能源、基礎設施、房地產和信貸等多元領域。但是,PE始終為KKR的業務重心所在,其公允價值(Fair Value)在KKR總體業務的占比高達69%。
KKR業務板塊及公允價值占比(來源:KKR財報)
整體來看,在營收方面,截至2020年6月30日,KKR營收為13.32億美元,同比增長12.89%;凈利潤為6.99億美元,同比增長35.82%;每股收益為1.25美元,去年同期每股收益為0.94美元。
其中,KKR的營收主要來源于兩大類:管理費(Management Fees)和投資收益(Carried Interest)。
KKR營收情況(來源:KKR財報)
值得一提的是,KKR在2020年Q2的投資收益高達3.55億美元,在總收入中占比達到近40%,甚至高于管理費收入,這與國內目前的多數VC/PE大相徑庭。
“杠桿收購”開路者:手握17只PE及成長性基金
作為全球歷史最悠久的PE機構之一,KKR的創立一度被認為是PE出現的標志。
故事開始于1976年。彼時,科爾伯格(Jerry Kohlberg)、羅伯茨(George Roberts)和克拉維斯(Harry Kravis)三人共同創立了KKR,KKR公司名字便取自三人的姓氏首字母。
其實,早在19世紀60年代,科爾伯格就敏銳地察覺了杠桿收購的投資機會。當時,很多盈利穩定的小企業主到了退休的年紀,希望把公司賣掉的同時還能控制公司的經營。
由于這些企業業績良好,科爾伯格大膽通過借債湊齊資金來收購這些企業,但把經營權留給業主們,這就開啟了杠桿收購的先河。
通常在收購后幾年,企業盈利就足以償還收購時欠下的債務,科爾伯格“四兩撥千斤”,沒花多少錢買下了一個賺錢的企業,資本回報率極高。
1987年10月19日,紐交所經歷了有史以來最黑暗的一天:道瓊斯下跌508點,跌幅高達22%,一天總市值蒸發超5000億美元,相當于當時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8。
股價突然暴跌,卻給了鎖定納貝斯克集團(當時美國的巨型公司,業務范圍為煙草和食品)兩年之久的KKR一個最好的機會。
彼時,克拉維斯致電納貝斯克總裁約翰遜(Rose Johnson),表示納貝斯克的價值應該在100美元左右,并稱愿意和納貝斯克管理層一起收購納貝斯克。
約翰遜拒絕了他的提議。
聯合了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和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約翰遜設計了一套屬于自己收購方案。幾天之后,約翰遜代表管理層,對外公開報價75美元(時價53美元),發起了收購戰。
克拉維斯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收購戰,隨即出價90美元,展開并購。
雙方你來我往,價格不斷攀升。最后,克拉維斯一次性將價格提高到106美元,約翰遜黯然宣布退出競爭。經過六周的拉鋸戰,克拉維斯最后以109美元的價格贏得了收購戰,納貝斯克收購案交易規模高達250億美元,是當時全球最大的收購案。
從此,KKR一舉成名。
然而,杠桿收購風險很高,一旦收購后企業利潤下滑,就會面臨巨大債務。
KKR必須要盡快獲利。于是,KKR又首創了管理層收購(Management Buyout,即MBO),即在收購后賦予目標公司管理層極大的自主權,通過股權激勵團隊創造業績。此后,KKR不斷拓展賽道,在全世界范圍內出手頻頻。
截至目前,這個以杠桿收購(LBO)和管理層收購(MBO)聞名的巨頭共管理著17只PE及成長性基金。
KKR旗下基金情況(來源:KKR財報)
在KKR的投資模式中,有兩個要點至關重要:一是尋求價值低估、低市盈率的收購對象;二是創造足夠的現金流,未來的現金流足以償還債務又不至于影響公司生產經營。
對此,KKR曾表示,最好的投資機構并非是在市場最熱的時候表現出彩,而是即使在市場差的時候仍能獲得穩定回報。
疫情“抄底”:已投出180億美元,在亞洲出手4次
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肆虐,大量優質資產估值受到重挫,這也成為了PE巨頭們“撿便宜”的好時機。
近期,KKR一直在全球范圍內大舉收購。
但是,對于不同地區,KKR所覆蓋的賽道不盡相同。但是,整體來看,金融服務、醫療健康、消費零售、TMT均為KKR所關注的重點領域所在。
KKR在不同地區投資賽道(來源:KKR官網)
公開資料顯示,自2020年2月底以來,KKR已投出180億美元來“抄底”疫情期間估值位于谷底的公司,如Coty美容部門及西班牙電信提供商MasMovil等。
KKR最近的一次“大手筆”出手,發生在一個月前。
2020年7月8日,KKR宣布收購退休和人壽保險公司環球大西洋金融集團(Global Atlantic Financial Group Limited)。此次收購預計將于2021年初完成,但尚需獲得監管機構的批準以及某些其他慣例成交條件。
據了解,環球大西洋金融集團在2004年由高盛集團成立,2013年其與高盛分離后獨立運營。自成立以來,環球大西洋金融集團一直通過積極的收購策略實現自身業務的擴張。
截至目前,該公司已完成了20項再保險交易,涉及資產約270億美元。KKR則表示,計劃該公司將繼續通過并購建立業務。截至2020年3月31日,該公司旗下保險客戶超200萬,其管理的年金和人壽保險等資產規模近700億美元。
KKR在彼時的公告中表示,根據交易條款,KKR將以截至交易完成日環球大西洋金融集團的賬面值,以及部分股東股權展期作為參考基礎,落實最終作價。
隨著該筆交易的完成,KKR的資產管理規模也將至少增長三分之一,預計其資產規模將增加至2790億美元。
這也將使KKR所擁有的“永久資本”大幅度提高——環球大西洋金融集團為其帶來的資產也是私募股權機構所珍視的“永久資本”,管理人不需要在幾年內歸還給投資者收益。
正如KKR聯合總裁兼首席運營官約瑟夫·貝(Joseph Bae)和斯科特·納塔爾(Scott Nuttall)所述,“這項交易對KKR具有高度戰略意義。它有效擴大了我們的‘永久資本’基礎,進一步提升了我們的業務規模,并實現了業務的多元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亞洲地區,KKR也甚為活躍。2020年以來,KKR已經宣布了4項收購,包括以15億美元入股印度信實工業公司(Reliance Industries Ltd.)的數字平臺業務等。
重倉中國:已投字節跳動等明星項目,加入社區團購“資本混戰”
一直以來,KKR都是亞洲地區最活躍的海外PE之一。
2005年,KKR在中國香港建立辦公室,邁出了進入亞洲市場的步伐。截至目前,KKR在亞洲共有5只基金:首只亞洲基金、亞洲二期基金、亞洲三期基金、亞洲四期基金及中國成長基金,資金規模分別為40億美元、60億美元、93億美元、107億美元和10億美元。
對于中國這一海外PE關注度頗高的亞洲市場,KKR聯合總裁兼首席運營官約瑟夫·貝(Joseph Bae)曾表示,未來中國資產管理業務會迎來極大增長。為此,KKR希望把公司在美國的所有產品線都帶到中國來。
根據約瑟夫·貝的描繪,10年后,“KKR在中國的資產管理業務不會小于在北美的資產管理業務。”
實際上,即使在中國A股市場的低潮期,KKR也曾精準出手買進海爾、圣農發展,近些年又投出了“當紅炸子雞”字節跳動和火花思維等。
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截至目前,KKR在中國的已投項目數量達19例,覆蓋賽道包括消費、互聯網、醫療、教育、農業等。
尤其在食品生鮮領域,KKR在中國的投資動作頗多:2019年7月,KKR投資社區團購平臺“興盛優選”;2017年3月,KKR投資寵物食品制造商乖寶寵物食品集團;2016年3月,KKR和阿里巴巴聯合注資了生鮮電商易果生鮮的C輪融資。此前,KKR還投資了多家食品公司,包括水產飼料生產企業粵海飼料集團、現代牧業、亞洲牧業、中糧肉食和圣農發展。
KKR中國投資情況(來源:CVSource投中數據)
2020年7月,有媒體爆料稱,社區團購平臺“興盛優選”將完成C+輪融資,金額約8億美元,老股東KKR再次領投,騰訊、紅杉中國、天一資本等跟投。對此消息,截至發稿,KKR尚未回應。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KKR所押注的社區團購賽道,經歷了2019年的大洗牌后,在疫情后迎來了“資本井噴”。
2020年6月10日,同程生活宣布完成2億美元C輪融資:JOYY歡聚集團領投1億美元,亦聯資本、君聯資本、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BAI)等機構追加跟投。2020年7月29日,“十薈團”宣布完成8000萬美元C2輪融資:鼎暉投資領投,GGV紀源資本、渶策資本、民銀國際跟投。
在“資本混戰”下,GGV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徐炳東曾提到,其看好社區拼團帶來的創新與效率提升。
就商業邏輯而言,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表示,社區團購幾乎不用花錢獲客,讓團長在本地獲客,再最后進行分發,讓部分的利益給團長。這個經濟模式很容易算賬,而且尤其是對二三線城市的顧客來說有吸引力。
這場混戰的終局尚未明晰。但是,可以確定的是:諸如社區團購的“下沉模式”,對于KKR等素來“高高在上”的海外PE巨頭的吸引力正在顯現。
不知本土VC/PE可曾料到,中國二三線城市,有一天也會響起華爾街“野蠻人”的叩門聲。
猜你喜歡
蘇州銀行:金融科技點亮新質生產力,創新引擎驅動服務升級
蘇州銀行秉持“以客戶為中心”的一體化經營戰略,致力于通過金融科技的力量,為客戶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