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勝客也撐不住了,300家店將永久關閉
餐飲行業“關店潮”正在全球上演。
短短的一個月間,繼吉野家、星巴克和麥當勞宣布了關店消息,全球知名披薩品牌必勝客也未能幸免,報道稱,多達300家美國必勝客門店即將永久關閉,900多家門店將陷入“賣身”境地。
相比之下,必勝客在中國市場則幸運得多。
盡管必勝客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不盡人意,但其在國內市場的運營似乎未受波及,新店仍在陸續開設中。必勝客中國的運營公司百勝中國甚至表示,2020年旗下品牌將繼續開設多達800-850家門店。
同一品牌,境遇堪稱一“冰”一“火”。
在全球餐飲蕭條的環境下,“必勝客”們會面臨著怎樣的未來?
經營商破產引發的“血案”
又一全球餐飲品牌扛不住了。
根據CNN報道,美國約有300家必勝客門店即將永久關閉,與此同時,另有超過900家必勝客門店將面臨“賣身”境遇。
必勝客的此番遭遇,主要由于其最大的特許經營商在疫情之下破產。
NPC國際是必勝客母公司百勝集團在美國最大的特許經銷商,該公司成立于1962年,是美國最大的餐廳運營商之一,在27個州擁有1200多家必勝客門店,約占到全美必勝客門店的20%。
疫情之下,線下餐飲消費大幅停擺,背負10億美元巨額債務的NPC國際不堪重負,最終于2020年7月向得克薩斯州南部的破產法庭申請破產保護。
NPC國際的破產也讓百勝集團“一損俱損”。Cowen分析師安德魯·查爾斯在一份報告中提及,如果NPC國際停止支付向百勝特許權使用費,百勝集團可能損失高達5420萬美元的年化特許權使用費收入和13美分的年化每股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NPC的一紙破產文件暴露了其和百勝集團的緊張關系。
“菜單創新下降,缺乏清晰的長遠策略,品牌辨識度隨之進一步下降”。破產文件中,NPC國際用了一連串負面詞匯描述必勝客的經營情況。
事實上,NPC國際對必勝客的“責怪”并非空穴來風。
根據美國披薩雜志PMQ的2020年披薩行業報告顯示,必勝客已經被達美樂(Domino’s)擠下銷量寶座,屈居第二位,更糟糕的是,在增速前20的披薩品牌中,已經沒有了必勝客的名字。
圖片來源:2020 Pizza Power Report
從“西餐啟蒙”到平民快餐
相比于美國的遭遇,必勝客在中國市場則顯得幸運得多。
據環球時報報道,必勝客中國相關負責人表示,必勝客在中國市場不受影響。投中網也向北京多家必勝客門店求證,均表示門店經營不受影響,目前都在正常營業。
對于這一消息,網友們的反應似乎并不熱烈。在微博的評論區,必勝客“不好吃”、“性價比低”的吐槽比比皆是。有網友表示,兒時的必勝客是“高級餐廳”的存在,上大學時第一次吃,還有種“挺胸抬頭”的驕傲感,工作之后,必勝客就變成了跟肯德基、麥當勞差不多的快餐。
回顧必勝客在中國的發展,可以看到一個從“西餐啟蒙品牌”到“平民快餐”的歷程。
1990年,必勝客在北京東直門開設了第一家中國分店,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作為中國披薩行業的啟蒙者,彼時的必勝客成了時尚、體面、高端的西餐文化代表,吸引了大批中產階級前來享用西餐,甚至第一次拿起刀叉。
隨著達美樂、棒約翰等外來品牌登陸中國市場,加之本土品牌崛起,必勝客的市場份額遭到蠶食。
2000年之后,必勝客開始向二線城市“下沉”,“做年輕人喜歡的體面西餐”,成了必勝客的新定位。憑借這一轉型,必勝客再次迎來了高速增長,即使在2008年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必勝客中國的同店銷售增長仍高達17%。2009年,必勝客門店數量同比增長10%,增加至558家。
不論是“接地氣”還是“年輕化”,實則都是一把雙刃劍。這意味著,必勝客數十年經營的高端形象被慢慢打破,快餐店逐漸成了中國消費對必勝客的品牌認知,曾經令人著迷的“高端西餐文化”也已不復存在。
自2015年起,必勝客開始成為百勝中國“拖后腿”的存在。自這一年起,必勝客在中國市場經歷了長達8個季度的業績連跌。
為謀求業績突破,必勝客推出了外賣業務和超值套餐。在迎來短暫的業績復蘇之后,必勝客再次陷入業績下滑。根據百勝中國財報,2018年,必勝客的同店銷售額下降5%、系統銷售額下降1%,而“同門”品牌肯德基則實現了同店銷售額同比增長2%,系統銷售額同比增長7%。
2019年情況稍有好轉。百勝中國財報顯示,必勝客的銷售額同比增長3%,同店銷售額同比增長僅為可憐的1%。
疫情到來的2020年,必勝客苦苦維系的增長再遭打破。根據百勝中國財報,2020年第二季度,必勝客的銷售額降幅高達12%。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必勝客的銷售下滑嚴重,百勝中國仍在保持高速的店面擴張狀態。2020年二季度,必勝客新開8家餐廳,截止第二季度末,必勝客在國內的餐廳數量達到2258家。
百勝中國官網信息顯示,盡管新冠疫情帶來挑戰,但公司看好在中國的長期發展,2020年新開800-850家門店的目標不變。截至7月31日,百勝中國旗下餐廳數已突破10000家。
餐飲行業“大蕭條”正在上演
相比于中國市場,海外的餐飲品牌就都顯得不是那么幸運。
2020年7月,日本快餐品牌吉野家宣布將在全球范圍內關閉150家店,其中日本國內將關閉100家,海外關閉50家。
據報道,吉野家此次大規模關店,主要是疫情導致經營狀況急劇惡化。由于日本多地長時間處于緊急狀態,上千家吉野家門店慘遭停業或縮短營業時間。2020年3月到5月,吉野家已累計虧損高達40億日元,全財年預計將虧損9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億元)。
8月初,咖啡巨頭星巴克宣布,計劃未來18個月永久關閉美洲約400家門店,并把本財年計劃開設的新店數量削減一半,未來兩年內還將對拿大市場業務進行重組,包括關閉200家門店等。
星巴克披露的第三季報,被稱為“最慘季報”。期間,星巴克營收為42.2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約38.12%,凈利潤虧損6.78億美元,去年同期凈利潤為13.73億美元。與疫情暴發前的預期相比,星巴克損失約31億美元的銷售額。
國際快餐連鎖品牌麥當勞也未能幸免。根據最新發布的財報,麥當勞第二季度營收同比下滑了30%至37.7億美元,全球同店銷售下滑近24%。根據彭博社追蹤數據,麥當勞創下2015年來最差的業績表現。
7月底,麥當勞宣布將加速在美國的關店計劃,將在今年永久關閉約200家美國店面。
一場餐飲行業的“大蕭條”正在上演。
以美國為例。據美國國家餐飲協會(NRA)發布的報告現實,75%的餐廳預計未來6個月內不會盈利,而餐飲業截止2020年底的損失可能高達24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萬億元)。
法新社在報道稱,美國餐飲業是疫情中“受災”最嚴重的行業之一。
美食點評網站Yelp的數據顯示,自3月以來,53%的餐廳在其平臺上被更改為永久關閉。另外,法媒報道稱,2020年年底在美國共計約66萬家的餐館中,將有多達23萬家面臨倒閉的危機,占比約35%。
餐飲行業的大面積倒閉也讓從業人員陷入艱難處境。經濟數據顯示,美國餐飲業今年已削減數數十萬個職位。據亞倫艾倫公司計算,美國超過8000家餐館因員工感染新冠病毒而受到直接影響。
美國國家餐飲協會公共事務執行副總裁肖恩·肯尼迪曾表示:“對這一行業而言,簡直是災難。我們是第一個停業的行業,可能將是最后一個從疫情中恢復的行業。”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未來或許還會有無數個撐不下去的“必勝客”。
猜你喜歡
春節經濟“熱力圖”:消費引擎強勁驅動,產業活力全面綻放
春節期間的消費場景豐富多彩,涵蓋了出行、購物、餐飲、娛樂等各個領域,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