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要把中國企業排除在太平洋互聯網光纜之外?
8月5日,美國提出的所謂“清潔網絡計劃”中提到了海底光纜。在大眾眼里陌生的海底光纜,實際上就像一條隱形的信息高速公路,承載了全球95%以上的國際數據傳輸,這也讓它成為了“采集”數據的金礦。
2013年沸沸揚揚的斯諾登事件中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英國政府合作,秘密利用海底光纜從雅虎和谷歌的網絡中復制數據。微軟首席法務官布拉德·史密斯在《工具,還是武器?》一書中寫道,他們認為,美國政府通過與英國政府合作或者依賴英國政府,并且在美國境外采取行動,就可以不受美國憲法修正案約束。
這種不受約束的信息拷貝讓一眾科技公司感到震驚。知曉“棱鏡計劃”后,微軟、谷歌等公司立刻對通過光纜在數據中心之間傳輸的所有數據,以及存儲在數據中心服務器上的數據實施嚴格的加密,防止美國政府監聽。
鑒于美國政府在海底光纜上的作為,此次美國專門提到海底光纜就不意外了。在凈網計劃之前,美國的行動已有端倪。
2016年Google、Facebook和中國一家名為鵬博士的公司開始興建一條跨太平洋的海底光纜,旨在開拓亞洲市場。然而今年6月,美國司法部向美國聯邦通訊管理局建議,要求這條光纜必須繞過中國香港,改為經過菲律賓和中國臺灣連接亞洲其他地區。
此后,2019年,美國對華為承攬海底光纜項目表示擔憂。此前,華為海洋、亨通光電等都拿下過海底光纜大項目。
在這次所謂的凈網行動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特意點名,華為海洋競標購買連接亞洲、太平洋、非洲和歐洲的海底光纜,“美國不會允許這樣的情況繼續下去”。
華為海洋是2008年,華為與英國公司Global Marine Systems Limited(全球海事系統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憑借兩大股東在通信和海底光纜業務的積淀,華為海洋在10年間拿下了90多個鋪設和升級項目,躋身行業老四。排在前三的則是日本NEC、法國阿爾卡特朗訊(ASN)、美國SubCom三大巨頭。
當前正處于全球海底光纜發展的重要窗口期,預計有40%的項目需要換新,華為海洋本應大展拳腳。
然而華為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后,公司把手里的光纜資產賣給了國內廠商亨通光電。今年3月,亨通光電發布公告,已花16億元收購了華為海洋81%的股權。
在外界看來,這是華為在美國重壓之下被迫賣子。而任正非則給出了另一種解釋,華為很早就有出售意圖,內部要聚焦主航道,因此要砍掉邊緣業務。
但把中國企業排擠在外真的現實嗎?海底光纜涉及到大范圍網絡連接,需要全球多國投資共同建設,比如2016年投入使用的史上最快跨太平洋光纜“FASTER”,總長9000公里,就是由谷歌、中國移動國際、中國電信國際、日本KDDI等聯合出資建設。而根據谷歌人士的說法,在FASTER光纜60Tbps的總帶寬中,谷歌將使用其中的10Tbps帶寬,而全球谷歌用戶都將從中受益。
“如果按照美國這次的說法,這條光纜是要收購中國企業的股份,還是廢棄?“一位行業人士質疑,亞太是全球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也是海底光纜建設的重點區域,美國執意將中國企業排擠在外,并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