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反著買,別墅靠大海”
作 者:潘磊
“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這是“股神”巴菲特說的,也被無數炒股人士奉為炒股圣經。
當然也有更接地氣的國內版本——“股票反著買,別墅靠大海”。
這就是逆周期。因其略顯飄忽不定的頑劣特性,而成為千百年來企業家們最頭疼的問題之一。
很多人通過創業掘得了第一桶金,但是卻往往熬不過逆周期——這差不多也是偉大企業和流星企業的最大不同,前者能夠多次穿越逆周期,后者卻化為流星消失了。
而且還會出現一種現象,成功穿越逆周期的公司,緊接著就會迎來業務的膨脹——因為隨著大批公司倒在逆周期的致命威力下,留下來的公司獲得了更多的市場空間。
這意味著只要能夠成為穿越逆周期的“少數派”,馬上會有一場狂歡節。
致命逆周期
潘石屹最近很忙。
因為忙著“出清”自己手頭的“SOHO”系寫字樓,其中有些曾經被他認為是“永遠不會出售”的物業,比如外灘SOHO和望京SOHO。
稍早之前,他已經賣出了這些物業的超過2000個車位。
在這個逆周期中,他的選擇耐人尋味。
再比如李嘉誠,諢號“李超人”。
從2013年開始,李超人就開始拋售房產資產,據說前前后后套現了超過3000億港元。
他曾說自己“不賺最后一個銅板”。
他做到了。
這不是李嘉誠第一次玩穿越周期的游戲。
他發跡于此,也是大師。
上世紀60年代中期,香港樓價不振,李嘉誠卻看準機會,買入地皮和老破小,暴賺。
他成了包租公,坐地收租就賺翻了。
到了香港回歸前夕,一些機構認為未來趨勢不明,于是低價出售資產,李嘉誠又開始到處收購,最后買下和記黃埔。
這又是一筆好買賣。
現在有時還能在早期影視作品中看到“搭接天地,唯有和記”的廣告語。
后來,他又在大陸投資港口和地產項目等,收獲頗豐,從未失手過。
他的操作表明,創業干企業要穩健經營,而非盲目擴張,大干快上。
他甚至告訴馬云,“你要有一個業務是天塌下來都能賺錢的”。
總結起來,李嘉誠的商業邏輯,就是在經濟上升期,要保持低負債率,手握足夠的現金流;而在市場下行周期,資產價格下降后,他又開始以相對便宜的價格到處收購資產,當經濟又輪回到了上行區間時,他又在資產價格高點開始賣出操作,回收現金流。
普通人如果經歷一兩個周期,即便不暴富,錢也花不完了。
李嘉誠自己也說,做生意的原則是對于債務和貸款問題“如履薄冰”,講究步步為營。
這是大實話,能做到的都扛住了逆周期,做不到的,即便沒死掉,也掉隊了。
比如殼牌和BP(英國石油公司)。
兩種選擇,兩種命運
殼牌和BP,針對“逆周期”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也迎來了不同的命運。
殼牌在利潤率降低的1998年和2002年,分別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投資支出,而在利潤狀況較好的2000年和2004年,反而減少了支出。
與之相反的是,BP在行業上行期實施了換股并購,2000年收購了阿科石油公司。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行事風格。
殼牌講究靈活穩健,而BP明顯帶有擴張激進風格。
結果當然也是不同的。
現在殼牌的市值高達2300億美元,而BP是1200億美元左右,兩者相差超過1000億美元。
這是雙方在“逆周期”中的不同表現決定的,也是近幾年屢次傳出殼牌要收購BP的原因所在。
從體量上看,殼牌完全可以收購BP,但考慮到前者的投資風格,除非遇到類似于“逆周期”這樣的條件,否則以殼牌的行事風格,很難說就能看上BP。
但是話說回來,能做到像殼牌那樣進退自如的公司非常少,屬于典型的少數派。
就和人一樣,多數人面對欲望的引誘都不能免俗——如果誘惑足夠大的話。
所以能忍住、扛住誘惑的,都是少數派。
這就是“二八定律”。
但逆周期成就的其實正是少數派。
所以才是殼牌收購BP,而非BP收購殼牌。
既然逆周期如此神奇——它距離我們遠嗎?
不遠。
事實上我們有個行業正處于逆周期——汽車。
“逆周期”重塑汽車行業
某種程度上,逆周期正在重塑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
2018年,中國汽車銷量為2808萬輛,同比下跌了2.8%。
“逆周期”魅影初顯。
因為這是28年來,中國汽車市場首次錄得年度銷量下跌。
之前當然也有過銷量低谷,但從未經歷整個年度銷量下跌的情況。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了今年。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統計,1-11月,汽車銷量完成2311萬輛,同比跌幅達到了9.1%。
在金融數據服務商萬得制作的“2019年各行業利潤增速表”中,汽車倒數第一。
對于多數車企來說,現在的日子苦不堪言。
一些進入中國市場長達數十年的老牌合資車企,也都遭遇了銷量下跌。
新造車企業更是在巨額虧損中掙扎,甚至融資都成了問題。
一句話——車賣不出去。
有些車企還陷入欠薪、裁員甚至破產傳聞。
并不奇怪。
因為這是對于那波2010-2015年間,趁著車市良好以“產能不足”為由大肆擴充產能的車企的懲罰。
這就是那只看不見的手——市場。
當然也是逆周期。
在過慣了將近30年的好日子之后,多數車企見識了逆周期的威力。
于是開始關廠,甚至裁員度日。
這是多數派的故事。
當然就也有日子舒服的少數派。
他們穿越了逆周期,正在享用屬于自己的饕餮大餐。
比如一汽豐田。
穩健經營銷量上升
在產能擴張“跑馬圈地”最瘋狂的時候,一汽豐田堪稱泥石流中的一股清流,淡定處之。
當時無論是德系,還是韓系或者自主品牌,差不多都認為自己的銷量之所以還不夠高,均是因為“產能不足”。
所以很多車企一哄而上,紛紛上馬“第三工廠”甚至“第四工廠”,儲備了天量產能。
一汽豐田不為所動。
根據中新網的報道,今年國內汽車銷量大約為2500萬輛左右,但是各大車企的產能儲備卻高達3500萬輛。
報道稱,根據研究機構伯恩斯坦的數據,部分豪華品牌在華產能利用率超過90%,豐田更是超過100%。
這就是當時“不動”的原因。
很硬核,也很羨煞同行。
過去的將近30年,中國車市一直高速發展,與競爭對手動輒過百萬的產能相比,一汽豐田旗下三地五廠的總產能為62.2萬輛,但是其2018年的銷量卻高達72萬輛。
滿負荷運轉。
員工也都有活干,有錢花,不用擔心裁員丟飯碗。
但很多同行就沒那么幸運了。
不斷出現的出售或者關停工廠的新聞,甚至都不算是新聞了。
簡單來說,其他車企的車賣不動,但一汽豐田的車不夠賣。
典型的逆周期景觀又來了——有的車企開始關停工廠,但一汽豐田,卻在這個時候開始增加產能!
2019年3月底,在全新亞洲龍下線儀式上,一汽豐田宣布TNGA新一工廠落成,該工廠設計產能達到20萬輛/年,一期10萬輛/年。
但這些都是優質產能,而非落后產能。
自從豐田TNGA架構上線以來,憑借其模塊化的屬性,更新穎的外觀設計和全新動力總成的導入,產品力大增,市場反響極為可觀。
以11月銷量為例,當月銷量達到了7.4萬輛,同比增長13%,其中TNGA架構車型的銷量占比高達79.4%,已經是不折不扣的銷量擔當。
在行業高速發展期相對謹慎,著重精細化運營,提升品牌形象,培養用戶黏性;到了調整期則開始善用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充沛現金流,主動出擊,完善平臺技術和產品矩陣,并推進數字化營銷,從而實現了銷量的正向增長。
當然,“二八定律”中的“八”因為銷量下跌而空出的市場,也被一汽豐田這樣的“少數派”瓜分。
這是“少數派”的狂歡節——前提是穿越逆周期,成為“少數派”。
然后,距離偉大企業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