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億,高瓴又出手了
斥資近28億,高瓴在醫療健康的布局再添關鍵一子。
前不久,藥明康德發布公告稱,將旗下兩家子公司——康德弘翼和津石醫藥,以28億元的基準股權轉讓價款出售給上海世和融及上海世和慕,后者正是高瓴新設的兩家主體。
被高瓴收入囊中的兩家公司,并非業內新手,二者都專注于臨床研究服務,是行業里的資深玩家。
這絕非一次普通的資產轉手:對藥明康德而言,是業績高增背景下主動“瘦身”、聚焦核心業務的戰略延續;對高瓴來說,則是填補臨床研究服務領域空白、完善醫療健康全產業鏈布局的關鍵一步。
藥明“瘦身”,高瓴接手
將時間拉回10月26日,藥明康德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上海藥明擬以28億元的基準股權轉讓價款,向上海世和融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及上海世和慕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轉讓其所持有的上海康德弘翼醫學臨床研究有限公司和上海藥明津石醫藥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
據悉,本次交易的受讓方上海世和融及上海世和慕均系高瓴投資(以下簡稱“高瓴”)通過旗下私募股權基金為本次交易目的新設立的公司。
不同于市場上常見的因資金鏈緊張而被迫出售資產的企業,此次藥明康德出售子公司,是在業績大幅增長背景下的主動戰略調整。
與出售公告同日發布的,是藥明康德2025年三季報。數據顯示,藥明康德今年前三季度營業總收入為328.57億元,同比較去年同期上漲18.61%;歸母凈利潤為120.76億元,同比較去年同期上漲84.84%。
在業績亮眼的情況下選擇出售業務,背后是藥明康德對核心業務的堅定聚焦。
兩家標的公司均深耕臨床研究服務領域,康德弘翼專注于為全球客戶提供覆蓋藥物全生命周期的臨床研究解決方案;津石醫藥專注于臨床研究現場管理,業務涵蓋I-IV期臨床研究。
關于兩家子公司的出售原因,藥明康德解釋為——為聚焦CRDMO(合同研究、開發與生產)業務模式,專注藥物發現、實驗室測試及工藝開發和生產服務,并加速全球化能力和產能的投放。
由此可見,此次剝離臨床研究服務業務,正是為了減少業務板塊分散帶來的資源消耗,進一步強化CRDMO模式下的技術優勢和規模效應,提升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壁壘。
事實上,此次交易并非藥明康德首次通過資產出售優化結構。回溯近一年動作:2024年12月,公司宣布出售在海外的細胞基因治療業務;2025年1月,藥明康德關聯企業藥明生物以5億美元價格,將全資子公司藥明海德愛爾蘭的工廠出售給醫藥巨頭默沙東……
一系列資產出售操作,形成了藥明康德“瘦身”戰略的完整脈絡,每一次交易都圍繞“聚焦核心、優化結構”展開,為企業長期發展掃清非核心業務的干擾。
高瓴,補全臨床研究關鍵一環
高瓴與藥明康德的結緣,早在多年前便已開始。2018年,在藥明康德港股上市前,高瓴資本就參與了其6300萬美元的戰略投資,成為藥明康德重要的機構投資者之一;隨后在上市后的2019年,高瓴又重倉入股藥明康德,倉位大致在48億元。
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價值》一書中也表示,“藥明康德是我投了十幾年的一家企業,前前后后投了許多輪次。”不過在 2021 年第二季度,高瓴已退出藥明康德前十大流通股東,此后的季度報告中均未再進入核心持股行列。
根據藥明康德2025年10月發布的三季報顯示,其前十大流通股東中,既無高瓴資本及其關聯主體的直接名稱,也未出現市場熟知的高瓴系標志性投資平臺。此次通過收購藥明康德旗下子公司,高瓴與藥明康德再次建立起深度合作關系,且合作領域更為聚焦。
事實上,在醫療健康領域,高瓴早已布局多年,投資了從創新藥研發、醫療器械制造到醫療服務、醫藥流通等全產業鏈的眾多企業,形成了龐大且完善的投資組合。此次斥資28億收購康德弘翼和津石醫藥,正是高瓴完善醫療健康布局的關鍵一環,將進一步填補其在臨床研究服務領域的空白。
為何臨床研究服務會成為高瓴的“必爭之地”?
從行業邏輯來看,臨床研究服務是醫藥研發產業鏈中的核心環節,起著連接藥物研發與商業化落地的橋梁作用。一款創新藥從實驗室研發成功到最終上市,需要經過臨床試驗(Ⅰ 期、Ⅱ 期、Ⅲ 期)等關鍵階段。
高瓴此次收購的康德弘翼和津石醫藥,為其斬獲了臨床研究領域的兩大核心能力:康德弘翼的臨床CRO(合同研究組織)服務和津石醫藥的SMO(臨床試驗現場管理組織)能力。這兩大業務板塊形成協同,或將實現對臨床研究全流程服務的基本覆蓋。
從交易條款設計來看,此次收購充分體現了高瓴成熟的投資策略。
根據公告,本次28億元的交易價款將分四期支付,其中第四期20%的尾款與標的公司 2026-2028年的業績完成情況掛鉤,僅在目標公司的業績承諾基準完成 80%及以上時才支付,且根據業績承諾基準的完成比例,實際支付金額將在尾款的50%至150%之間。
這種兼顧風險控制與激勵機制的交易設計,是高瓴多年投資經驗的體現——既有效降低了高瓴的投資風險,又為標的公司管理層保留了充足的激勵空間,只有完成業績目標,管理層才能獲得全部交易對價。
此外,這筆交易還凸顯出資本對醫療健康細分領域的偏好變化。在醫藥行業整體面臨創新轉型的背景下,具備抗周期屬性的細分領域逐漸成為資本關注的焦點。
在全球創新藥研發向中國轉移的趨勢下,國內臨床研究服務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行業發展前景廣闊。高瓴此次果斷出手,正是看中了臨床研究服務領域的長期投資價值,以及標的公司與自身投資組合的協同潛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收購也并非高瓴在臨床研究領域的首次嘗試。
此前,高瓴資本曾計劃收購澳大利亞臨床研究機構 George Clinical,雖最終因多種因素未能達成交易,但已充分顯示出其對該領域的重視。如今成功將康德弘翼與津石醫藥納入版圖,是高瓴在該領域布局的重要突破,也標志著其醫療健康投資版圖進一步完善。
高瓴醫療布局:聚焦長期價值
自十多年前涉足醫療投資領域以來,高瓴資本已將其打造為最擅長的投資領域之一。
從早期投資創新藥企,到布局醫療器械、醫療服務,再到如今完善臨床研究服務環節,高瓴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布局始終遵循“全產業鏈覆蓋、聚焦長期價值”的邏輯,通過深度挖掘行業發展趨勢,投資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推動行業創新與升級。
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曾透露,高瓴資本在生物醫藥領域投資已達1200億元。
他提到,生物醫藥領域的投資,一定要秉持長期主義理念,“不同于其他行業,很多生物醫藥公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不賺錢甚至沒收入的,但從長期來看這個領域一定會誕生世界級的偉大公司。”
這種長期視角,貫穿了高瓴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每一次布局。
在創新藥領域,高瓴是國內最早布局的投資機構之一。早在 2014年前后,高瓴就開始關注中國創新藥行業的發展機遇,先后投資了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君實生物、恒瑞醫藥等一批領軍企業,構建起覆蓋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技術路線的創新藥投資矩陣。
2016年以后,高瓴在藥物研發、醫療服務、醫療器械、醫療信息等領域全面開花,并且沒有出現明顯的偏好性,基本覆蓋全領域投資。
除了上述領域,高瓴還在數字醫療、醫療供應鏈等細分領域積極布局。在數字醫療領域,高瓴投資了微醫、春雨醫生等企業,推動醫療服務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在醫療供應鏈領域,高瓴投資了京東健康等企業,推動醫療供應鏈的高效協同。
高瓴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布局,不僅注重投資企業的短期業績,更關注其長期發展潛力。通過深度賦能被投企業,高瓴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資金、技術、市場等問題,推動企業實現長期穩健發展。此次 28 億元收購臨床研究服務企業,正是這一投資邏輯的又一次落地,也為醫療健康行業的資本布局提供了新的參考樣本。

獵云網
投中網



融中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