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湖南富豪怒告中融信托!
屋漏偏逢連夜雨。
頭頂“電商SaaS第一股”光環,光云科技(688365.SH)2020年上市,本來已經連虧2年,2023年又“踩雷”了中融信托,最新交出的成績單繼續虧損1826萬元。
一怒之下,湖南富豪譚光華一手創辦的光云科技起訴中融信托,追討9000萬本金及利息!
3年共虧損2.57億元、股價暴跌,光云科技還能翻身嗎?
9000萬信托產品逾期
光云科技起訴中融信托
4月10日晚間,光云科技公告,2023年購買逾期未兌付的中融信托產品合計9000萬元。截至持有期屆滿,尚未收到中融信托理財產品的本金及部分理財收益。
光云科技認為中融信托的行為違反了受托人基本義務,未能盡責履職,已經造成了自己的損失,有權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為維護公司和股東的合法權益,光云科技已向哈爾濱市香坊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因案件尚未開庭,本次訴訟事項對公司本期利潤或期后利潤影響尚具有不確定性,最終實際影響以法院判決結果為準。
光云科技買的中融信托產品有2個,一個是7000萬元的中融-圓融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產品,還有2000萬元的中融-融睿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產品,兩大產品均已逾期、尚未兌付。
2023年9月,光云科技就曾對上述信托產品逾期兌付作出風險提示。果不其然,這筆投資對公司的業績造成了直接影響。
今年2月,光云科技披露業績快報,2023年實現營業總收入4.77億元,同比減少3.42%;凈利潤為-1826.48萬元,扣非凈利潤為-8530.13萬元。光云科技在前次對所持有中融信托產品確認公允價值變動損失3150萬元基礎上,再確認公允價值變動損失4050萬元。兩次計提完成,合計確認公允價值變動損失7200萬元。
另外,對于2023年收入較上年略有下降,光云科技解釋為,主要系公司為應對外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及時進行戰略調整,聚焦主營核心業務,逐步降低對運營業務、CRM業務、硬件等非核心低毛利業務的投入力度。
光云科技是業內領先的電商SaaS(軟件即服務)企業,核心業務是基于電子商務平臺為電商商家提供SaaS產品,在此基礎上提供配套硬件、運營服務及CRM短信等增值產品,公司主要在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餓了么、快手等各大電商平臺上提供SaaS產品及增值服務。

在IPO之前,背靠阿里創投等明星機構,光云科技盈利能力快速提升。2016年至2018年,其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由2.62億元、2166.69萬元增長至4.65億元、1.07億元。
2019年開始,光云科技的業績就開始走下坡路。當年實現營業收入4.65億元,同比減少0.18%;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分別為9636.9萬元、7007.27萬元,同比減少10.03%、22.5%。
2020年4月,光云科技在科創板掛牌上市,被稱為“A股電商SaaS第一股”。上市首年,光云科技增收不增利,并且次年就業績變臉,陷入虧損。

來源:Wind
Wind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光云科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1億元、5.45億元、4.94億元,同比增長9.75%、6.94%、-9.42%;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368.37萬元、-5953.84萬元、-1.79億元,同比減少2.79%、163.55%、200.44%;扣非凈利潤4337.03萬元、-9031.16萬元、-1.88億元,同比減少38.11%、308.23%、108.48%。
也就是說,自2020年4月上市以來,光云科技已連續三年虧損,累計虧損金額約為2.57億元。
85后湖南富豪
打造“A股電商SaaS第一股”
云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形成了SaaS(軟件即服務)、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三種典型的商業模式。其中,SaaS主要是幫助企業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網絡基礎設施及軟件、硬件運作平臺,并負責所有前期的實施、后期的維護等一系列服務,企業無需自建軟件系統和團隊。
光云科技的實控人兼董事長譚光華,湖南衡陽人,畢業于中南大學軟件工程專業,本科學歷。
1985年7月,譚光華出生于湖南省衡陽市衡陽縣的一個普通家庭。19歲考入中南大學軟件工程專業。23歲時,應聘到阿里巴巴,擔任軟件工程師。24歲便辭去大廠工作,開啟白手創業之路,和幾位同事創辦杭州光云軟件技術有限公司,譚光華任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同年,光云科技的第一款SaaS產品“超級店長”宣布上線,成為了淘寶服務市場的第一款軟件。
28歲時,又創辦杭州光云科技有限公司,譚光華任執行董事兼總經理。29歲時,創辦杭州匯光投資有限公司。31歲時,杭州光云科技有限公司整體變更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名稱變更為杭州光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譚光華擔任第一屆董事會董事長兼總經理。
2020年4月29日,光云成功在科創板上市,成為A股“電商SaaS第一股”。35歲的譚光華從一個工程師蛻變為科創板第100家上市企業的老板。

來源:pexels
上市之前,阿里巴巴旗下阿里創投持有光云科技4.8%股份。頂著“SaaS第一股”的光環,光云科技上市備受關注,一個月內,從發行價10.8元/股飆升至79.69元/股,漲超6倍。
36歲時,譚光華首次上榜《2021年胡潤百富榜》,以34億元財富位列第1967位。
但好景不長,光云科技隨后的2021年、2022年陷入持續陰跌中,跌破發行價。2024年最低跌至2月7日的5.23元/股,破發幅度達51.5%。截至4月11日,報收7.41元/股,市值32億元。
經過十多年的高速發展,電商行業已過高速增長的紅利期。對于服務電商賣家的SaaS企業來說,也遇到自己的瓶頸。
市場上升空間觸碰天花板、股價低迷之外,光云科技逐步業績下滑,早期參與投資的戰略股東也紛紛減持。
不過,為了擺脫困境,光云科技也采取了不少措施。
2023年,光云科技圍繞著大商家戰略,繼續加大研發和市場開拓投入力度,大商家相關SaaS業務收入取得增長。光云科技稱,為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公司一方面繼續加大在SaaS新項目產研及市場開拓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不斷從各個維度強化精細化管理要求,各項費用開支較上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公司總體經營狀況向好發展。
16家上市公司“踩雷”
如何挽回損失?
中融信托逾期兌付風波,波及A股多家上市公司。光云科技只是眾多“踩雷”的一家。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有超30家上市公司披露信托產品逾期公告,其中大約16家涉及中融信托產品。
僅在去年3月-8月,微光股份(002801.SZ)、先鋒電子(002767.SZ)、中瑞泰(873015.NQ)、南都物業(603506.SH)、咸亨國際(605056.SH)、雷科防務、塔牌集團等上市公司先后披露遭遇中融信托逾期兌付。其中,逾期的中融信托產品期限為3個月至24個月不等,預期年化收益率在5.4%-7.2%。
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陳振輝向《北京商報》表示,信托產品逾期兌付,對上市公司可能會產生的負面影響,包括影響公司的現金流、財務狀況,逾期兌付可能使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出現異常,影響公司財務狀況評估,可能導致公司信用評級下降,進而影響公司的借款成本和融資能力。
中融信托前身為1987年的哈爾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2002年,中植集團出資1.2億通過參與重組將中融信托收入囊中,一舉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2010年,經緯紡機通過受讓中植集團持有的1.17億股本,完成對中融信托的實際控股,持股比例為37.47%,中植集團也由此成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32.99%。盡管中植集團身為二股東,但中融信托的董事長兼公司法人劉洋,是中植集團已故實控人解直錕的外甥,其曾在中植集團擔任副總裁。此外,中融信托監事會主席金慶浩,也是由中植集團推薦。
截至2022年末,中融信托有存續信托計劃1633個,受托管理資產6293億元。
去年9月15日,中融信托自“停兌”風波發生后,首次官方正面回應。其稱聘請建信信托、中信信托兩家公司為經營管理提供專業服務。
長期以來,房地產信托成為較多的違約主體。用益信托官網數據顯示,2022年,房地產信托違約數量和規模占比分別約為58%、76%。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中融信托地產敞口占信托資產比例為10.69%,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數據的背后能夠說明,中融信托也是受害一方。
中融信托曾“踩雷”多家融資方,包括恒大集團、佳兆業、融創、藍光集團、泰禾集團、世茂集團、華夏幸福、海倫堡、名門地產、東亞地產等10余家房企。

來源:pexels
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表示,中融信托近年來業務問題不斷,逾期業務持續,特別地產業務深陷,信用受損。這里涉及兩方面問題,一是前期自身布局的房地產和部分股權業務問題影響了信譽,二是中植關聯業務導致了信用崩塌,與其他公司關聯度不高,會影響行業信用,但預計沒有什么關聯效應。
據“野馬財經”不完全梳理,中植集團及旗下公司控股的金融機構,數量至少33家,而其持股的上市公司達到56家。當“掌門人”解直錕在鍛煉的時候突發心臟病去世后,留下萬億中植無人接班,風雨飄搖。目前,上市公司組團“預警”、起訴追討本金,中植集團暴雷帶來的震蕩在持續發酵。
如今,中融信托兌付風波仍在蔓延,大股東經緯紡機(000666.SZ)因擔憂給公司帶來重大影響主動申請從深交所退市,二股東中植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植集團”)旗下四大財富管理公司延期兌付“自身難保”,令人唏噓。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表示,中融信托只是作為融資中介,出現兌付危機的是底層資產,所以并不會有足夠的資產進行全額擔保。除非還有其他主體為信托產品提供擔保,否則當中融信托無力償還所有債務時,只有破產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