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和指數化投資(三)| 四大特點詳解指數投資
指數基金的價值
前文我們已經提到過,指數基金,顧名思義,是指以特定指數(如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等)為標的指數,并以該指數的成份股為投資對象,通過購買該指數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構建投資組合,以追蹤標的指數表現的基金產品。
根據Wind數據,截止2022年三季度末,國內指數基金達1427只,資產規模已突破21546.59億元(不計ETF聯接基金),占同期國內公募基金行業總規模的近10%,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青睞。
舉個例子,2007年12月巴菲特發起了一個50萬美金的賭約,以從2008年1月1日開始的十年為期,他認為標普500指數基金的回報將超過對沖基金的回報(扣除手續費、成本和費用)。最終有一位基金經理出來應戰,他選擇了5只“基金中基金”構建組合來迎接挑戰。這5只“基金中基金”涵蓋數百只主動管理的對沖基金,背后實際上是眾多的華爾街精英的智慧。10年后該基金經理的投資組合平均年化收益率是2.96%,而巴菲特押注的標普500指數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是8.5%,巴菲特大獲全勝。
看到這里,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指數基金究竟有何神奇之處,令那么多華爾街的聰明人都無法超越呢?
1、指數基金尋求的是目標市場的平均收益
指數基金以指數成份股為投資對象,構建投資組合,全部或抽樣復制標的指數。通過緊密追蹤標的指數表現,獲得市場平均收益,即Beta收益。這里經常有投資者陷入誤區,覺得平均值很容易戰勝。根據Wind數據,我們發現過去3年只有36.6%的個股跑贏滬深300;過去10年只有29.2%的個股能跑贏滬深300,這充分說明戰勝市場平均收益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數據來源:Wind,指數收益為全收益,收益統計區間為2012-01-01至2021-12-31;每一時間區間內不對未上市或上市時間不足180天的股票進行計算。
2、指數基金的運作公開透明
我們經常談到的主動型權益類基金,會在季報中披露季末時點的前十大股票持倉,在半年報和年報中披露半年/年末時點的完整股票持倉。在前后兩期定期報告對應時點之間,基金日常發生的變化,投資者是無從知曉的。
另外,由于定期報告披露時間滯后,報告披露時,基金經理可能已經調倉換股,增減倉位,這些也是投資者無法直接、及時、準確了解的。而指數基金復制指數構建投資組合,持倉股票和結構與標的指數會十分接近。在指數編制機構官網或者行情軟件上查詢指數信息,即可大致掌握基金的投資組合信息。如果是ETF,基金管理人在交易日開市前會公布申購贖回清單(PCF清單),相當于展示了投資組合,看一看PCF清單,就等于全景掃描了一遍ETF的最新持倉,更加公開透明。
3、指數基金的持倉連續穩定
主動型基金的基金經理可以在基金合同約定的范疇內,自主判斷,自主決策,對投資組合進行調整,力爭收獲更高超額收益。而指數基金是按指數編制規則構建組合,全部或抽樣復制指數,且為保證跟蹤效果,會以高倉位運作,力求實現投資者看到的指數長什么樣,買到的基金就大概長什么樣。因此,工具化特征鮮明的指數基金,持倉情況“天生”就會比較穩定連續。
4、指數基金的費率相對低廉
根據Wind數據,2135支指數基金平均的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分別為0.59%和0.12%;4311支主動偏股基金平均的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分別為1.46%和0.24%。
注:本表格中主動偏股基金統計選取的是Wind開放式基金分類中的852支普通股票型基金和3459支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基金統計選取的是Wind開放式基金分類中的1783支被動指數型基金和352支增強指數型基金。
數據來源:Wind;統計截止2022/11/6
因此,在不考慮認/申購、贖回費、銷售服務費等銷售費用的情況下,指數基金的費率比主動偏股基金平均低一個百分點左右,還是實惠不少。
做個總結,如果你看好市場或者某一行業、主題的長期趨勢,希望有機會獲得相關市場平均收益,又想簡單透明、省錢省事,可以考慮選擇指數基金。但對這類工具型產品高倉位、高波動的特征,以及其投資組合的構建和運作方式要有清晰客觀的認知。
02
解碼指數基金(上):收益與風險如何平衡?
前面幾期,我們為大家介紹了指數和指數化投資的基礎知識,概覽了寬基指數、行業指數、主題指數、策略指數,帶大家初步了解了指數的觀察方法,而當一只指數基金擺在你的面前,是該“珍惜”還是“放棄”,讓我們進一步推近鏡頭,換幾個視角,仔細看個究竟。
投資指數基金,除了弄清楚標的指數的基本特征(選樣方法、市值風格、行業分布、主要成份股等),歸根到底,大家最關心的還是“風險有多大”、“我能賺多少”。指數基金的風險、收益怎么看,能否力爭用相對更小的風險爭取更高的回報,讓我們來逐條理一理。
指數基金緊密跟蹤標的指數,因此弄清楚標的指數的收益-風險特征,指數基金的收益-風險特征就可盡收眼底了。
- 1. 歷史業績,怎么看?
指數的歷史業績一般從絕對收益率和相對收益率兩個角度來看:
第一,絕對收益率。累計收益率、年度收益率、年化收益率都是直接了解指數在一段時間內漲跌幅的主要指標。其中,累計收益率和年度收益率比較直觀好理解;年化收益率則是把區間累計收益率換算成以年為單位、以復利計算的方式推導、每年能帶來的收益,但這只是一個換算值,并不代表每年實際收益。以滬深300價格指數為例,截至11月29日,2013年以來的近10年,累計收益率為52.54%,年化收益率為4.48%,但這期間各年度收益率分化也較大(見下圖)。
近10年來滬深300價格指數的各類絕對收益率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2013年以來至2022年11月29日
第二,相對收益率。相對收益率是指數“和別人比的業績”,例如,可以和某一市場代表性指數相對比,看該指數是跑贏了還是跑輸了。例如,A指數在某一時段收益率為20%,而滬深300同期收益率為10%,A指數就跑贏了滬深300指數 10個百分點。
- 2. 風險水平,怎么測?
股票市場中,風險是多維的,針對指數常用的測度風險的指標為波動率和最大回撤。
波動率,以指數一段時間收益率的標準差來表示,波動率越高,投資指數收益率的不確定性越高,往往階段性持有出現虧損的概率也越高、風險越大。例如,大盤藍籌風格的滬深300指數和中小成長風格的創業板指數相比,波動率相對偏小,風險相對低一些(見下表)。
最大回撤是衡量指數風險的另一個常見指標,指給定時間區間內指數最大的下跌幅度,代表的是投資持有該指數基金如果“不幸”遇到最糟糕情況,會遭受多大比例的損失。近10年間,創業板指數的最大回撤幅度也明顯大于滬深300指數(見下表)。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2013年以來2022年11月29日
- 3. 收益-風險性價比,怎么評價?
我們買東西總想要物美價廉,做投資也類似,總希望在收益與風險之間,追求更高的“性價比”,即努力讓所承擔的每一單位的風險能“換取”盡可能高的收益回報。因此,參與指數基金投資,需要更多關注指數的“性價比”。
一般,衡量評估指數的“性價比”,可以參考夏普比率這個指標。
夏普比率 = (指數年化收益率 - 年化無風險利率) / 指數年化收益率的標準差
簡言之,夏普比率表達的意思就是:每承受一單位總風險,能(相對于無風險利率)產生多少的超額收益。還是以滬深300和創業板指數為例,從近10年的時間維度來看,雖然波動較大,但創業板指數憑借更高的累計收益,收獲相對更高的夏普比例。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2013年以來至2022年11月2日
綜上,投資指數,解碼指數基金,查收益、明風險、算“性價比”,歷史數據雖不能預示未來,但可以方便我們充分認知指數的特征,了解指數基金是否符合自己的風險偏好。
在這個過程中,保持客觀冷靜,精心篩選、分散配置,配合靈活適用的投資策略(如定投等),也都是提高勝率、提高預期收益和投資性價比的關鍵所在。
03
解碼指數基金(中):如何透過曲線看“本質”?
從微觀視角看,指數成份公司的盈利和成長是指數基金收益的直接來源。
在上一篇,我們同大家分享了觀察分析指數收益、風險主要指標,本篇我們帶上放大鏡,透至指數曲線背后,看看成份公司的財務數據,梳理常用的基本面財務指標。
投資指數基金,分析指數成分股基本面財務指標,常用“整體法”,簡單而言,就是把所有成份股“打包”進行整體計算,相當于把所有成份公司假想為一家公司來觀察。
【常用指標1】 盈利能力:凈資產收益率(ROE)等
凈資產收益率(ROE),即企業凈利潤與凈資產的比值,反映股東投進公司的每一元錢在某個階段(如一個會計年度)賺了多少利潤,是衡量企業盈利能力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巴菲特曾多次強調:“我們用ROE衡量一家公司的好壞”。
相應地,指數ROE表示指數成份股中企業的凈利潤之和與凈資產之和的比值,可整體衡量指數中所有企業運用自有資本盈利的效率。
一般而言,盈利能力越強的指數,中長期來看收益率也越高。以滬深300和上證A股指數為例,2017-2021的完整5年間,滬深300每年的ROE均高于上證A股指數;同期,滬深300指數年化收益率為8.57%,也明顯高于上證A股的3.35%。
滬深300指數與上證A股指數ROE和年化收益率對比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2016/12/31-2021/12/31
滬深300指數與上證A股指數累計收益率(%)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2016/12/31-2021/12/31
此外,毛利率、凈利率、銷售費率、總資產收益率(ROA)、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等指標,也可以從更多不同角度反映指數成分股整體盈利能力。
【常用指標2】 盈利水平:每股收益(EPS)
每股收益(EPS),是企業稅后利潤與股本總數的比率,也就是投資者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凈利潤。EPS常被用來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一般而言,每股收益越高,表明股東的投資效益越好,是股東最關心的指標之一。對于指數而言,每股收益(EPS)等于成分股的歸母凈利潤總額除以最新總股本。
從長期持有指數的角度來看,獲得的回報歸根到底還是成份股創造的稅后總收益。回顧滬深300指數的長期走勢與每股收益可以發現,由于受到估值等因素的影響,指數會階段性上下波動,甚至大起大落,但是長期來看,指數走勢與每股收益的變動趨勢相關性較高(見下圖)。
滬深300指數與每股收益(EPS)走勢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2005/06/30-2022/09/30
【常用指標3】成長速度:歸母凈利潤增速等
歸母凈利潤增速是反映企業成長性的重要指標之一。歸母凈利潤增速較高且增速加快,反映指數成份股的市場競爭力較強、業務擴張速度加快、經營業績突出,體現出較好的成長性,一般而言,指數表現也會隨之給予正反饋。成長風格的指數對該指標敏感度更高。
以創業板指數為例,2011年-2022年,在歸母凈利率增速為正且增速加快的時間區間,創業板指數展現出了更大的彈性,快速走高;而當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減速或者轉負之后,創業板指數也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調整回落(見下圖)。
創業板指數走勢與歸母凈利潤增速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2011/06/30-2022/09/30
此外,營業收入增長率、經營性現金流增長率、總資產/凈資產增長率等也能綜合反映指數的成長性,可結合歸母凈利潤增長率一同分析考察。
【常用指標4】分紅高低:股息率
指數的股息率是成份股一年的分紅額總和與成份股市值總和的比值,衡量指數成份股的分紅能力。
成份股股息率高且分紅連續穩定,可反映出公司經營穩健、盈利能力較強,指數會更受中長期投資者青睞,給予相對較高且穩定的估值。不僅如此,對于股息率高的指數,長期來看,考慮紅利再投資后的收益,累計收益表現也會更好。
以中證紅利指數為例,近5年來成份股股息率穩步提升,紅利全收益指數表現也明顯高于紅利價格指數。特別是在市場行情較好的2017、2019和2021年,通過紅利再投資的復利效應,進一步放大了投資收益;而在行情不好的2018年通過分紅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指數下跌幅度(見下表)。
中證紅利指數股息率與指數漲跌幅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2016/12/31-2021/12/31
中證紅利價格指數、全收益指數累計收益率(%)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2016/12/31-2021/12/31
選購商品時,人們總希望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選擇指數時,道理也是相通的。本篇我們概覽了指數成份股的主要基本面財務指標,大致了解了評價指數“質量”的幾個視角,但是“價廉”該如何衡量呢?
04
解碼指數基金(下):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指數基金?
“現在買A指數基金貴不貴,我會不會高位‘站崗’了?”
“市場跌了不少,現在可以買B指數基金了嗎,是足夠便宜了或是可以再等等?”
這些是投資者們參與指數基金投資經常問到的問題。
本篇帶大家看看該如何評估指數是“貴”了還是“便宜”了。
長期來看,投資指數獲取收益的根本,還是要立足于成份公司的基本面,但指數走勢表現也會顯著受到估值波動的影響。
常言道:“基本面是用來稱重的,估值是用來選美的”。基本面固然十分重要,而把握好估值水平的變化節奏,在合意的時機,買到“物美”又“價廉”的標的;在市場泡沫迅速膨脹、估值畸高時,主動規避風險,對提高指數基金投資勝率和收益率也同樣重要。本篇帶大家一起看看如何圍繞指數“比價”、“選美”。
常用的指數估值指標
對于股票指數而言,估值指標主要包括市盈率(PE)、市盈率增長比率(PEG)、市凈率(PB)、市銷率(PS)等。
常用的股票指數估值指標
其中,市盈率(PE)是相對更常用的指標,而其他估值指標則也會側重適用于不同類型的指數,例如:
特征鮮明的成長風格指數,還可以參考市盈率增長比率(PEG)估值指標;
部分指數(如行業指數)有比較明顯的周期性波動,或者成份股有形資產賬面價值對公司市場價值有較大影響,可以參考市凈率(PB)指標,反映投資者愿意為每1元凈資產支付的價格,例如銀行、建材等行業指數;
部分指數成份公司正在快速發展擴張,以高研發投入、輕資產的模式運營,但還未實現盈利,就可以采用市銷率(PS)指標,衡量指數估值水平,如計算機軟件、互聯網等行業指數。
從不同角度看指數估值
選定了合適的估值指標,怎么來看指數的估值究竟是“貴”還是“便宜”呢?這里介紹兩個不同的角度:
第一,縱向看,自己和自己比。就是和指數自己的歷史估值進行對比,將指數過去一段時間內的估值從小到大排序,看看目前估值所處百分位是多少,如果在較低的分位水平,表明可能存在相對較好的買入機會。
以滬深300指數為例,截至11月29日收盤,PE(TTM)為10.97倍,分別位于最近3年、5年、10年以來,2.4%、8%、22.8%的分位點處。回顧近10年歷史,大致位于PE(TTM)最近10年均值向下1倍標準差附近。從這些客觀數據可以看到,目前滬深300的估值水平處于近10年來相對偏低的區間。
滬深300指數PE(TTM)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2012/11/29-2022/11/29
第二,橫向看,自己和別人比。比如,可將目標指數同市場主流基準指數進行對比,看相對估值處于歷史上什么分位水平。以創業板指數為例,我們可用創業板指PE除以滬深300指數PE,觀察創業板指相對滬深300的估值“溢價”幅度,目前處于什么水平。
截至2022年11月29日收盤,創業板指估值(PE)是滬深300指數的3.43倍,落于近10年24%分位,處于10年來均值向下1倍標準差附近的水平。從這些客觀數據可以看到,中小成長相對大盤藍籌的估值溢價,目前處于歷史上相對偏低的區間。
PE(TTM):創業板指/滬深300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2012/11/29-2022/11/29
指數的估值是一個相對指標,投資者可以通過縱橫對比,了解估值大致所處的高低位置,判斷指數投資的性價比,力爭拿到“物美價廉”的標的,為未來有機會投資獲利打下基礎。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影響指數估值的因素非常復雜,估值的相對高低也只能作為投資參考,特別是證券市場的歷史數據并不預示未來的趨勢。從實踐上看,過度跟隨估值波動、頻繁擇時,難有常勝將軍。注重成分股基本面,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投資,客觀理性看待估值波動,配合靈活適用的投資策略(如定投等),才是開展指數基金投資的中長期制勝之道。
數據及圖表來源:易方達投資者教育基地
猜你喜歡
平安基金神愛前旗下基金換手率高達956%,規模遭腰斬,產品相互抄作業引質疑
平安基金神愛前管理的權益類基金,在近期大盤上漲的情況下業績表現卻不盡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