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眼科“過冬”,陷“回扣”風波
愛爾眼科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近日,一位微博名為“急診向日葵艾芬”的網友拿出愛爾眼科的行賄記錄,將愛爾眼科送上了熱搜。隨后愛爾眼科進行了回應,但仍未能平息市場的疑慮。
“行賄”事件曝光后的首個交易日即1月10日,愛爾眼科報收37.29元/股,跌幅為3.72%,總市值為2016億元。相較于半年前愛爾眼科在盤中創下的最高股價72.27元/股,目前股價已然腰斬,市值縮水近兩千億元。
作為一支“十年十倍”的高成長企業,市值千億的愛爾眼科如今的日子并不好過。面對業績的放緩、股價的暴跌以及層出不窮的負面輿論,愛爾眼科還能繼續在眼科這條黃金賽道,講出自己的高增長故事嗎?
艾芬再次“炮轟”,愛爾眼科被指“行賄”
截至1月11日,艾芬已經公布了6張愛爾眼科賄賂國家公職人員的名單,均以“愛爾眼科行賄中國”為題,名單里包括愛爾眼科賄賂國家公職人員姓名、單位、電話號碼、轉帳發生日期、轉賬金額、開戶行、卡號、患者姓名、手術名稱等詳細信息。
從披露的名單來看,江蘇宿遷市多名公職人員、醫生以及社會人士均參與其中。艾芬在微博中質疑愛爾眼科,“如此大的金額,如此眾多的人群,是否構成行賄罪?”
對此,微信公眾號“宿遷愛爾眼科醫院”回復稱:表示針對近日網傳涉及不規范經營行為的信息,深表歉意,公司于2019年就對相關情況進行整改,并嚴肅處理了違規員工,撤換了管理團隊。
其實,艾芬與愛爾眼科的糾紛還要回溯到2020年5月,當時,“武漢抗疫醫生艾芬視網膜脫落”的話題一度登上熱搜。
艾芬醫生經熟人介紹在愛爾眼科做了右眼白內障手術,植入了人工晶體。后來,艾芬醫生在微博發布內容稱,自己術后出現眼前模糊,右眼幾乎失明。2021年12月31日,武漢大學附屬愛爾眼科醫院在其官方微博發表聲明,表示艾芬的術前檢查、手術和術后復查等各環節均符合醫療規范。
1月1日下午,艾芬在微博回復武漢大學附屬愛爾眼科醫院聲明稱:1.不是自行提供的術前B超和OCT結果,是根據愛爾的要求在我院做的。2.這兩個檢查有沒有異常和眼底視網膜平復不是一個概念;3.我的白內障病變程度很輕,根本遮蓋不了視網膜周邊。4.希望愛爾醫院公布我的正確的術前白內障照片。
愛爾眼科表示,對于艾芬女士在武漢愛爾眼科醫院的眼病診治事件,愛爾眼科醫院集團高度重視,迅即成立集團調查工作組,并于1月1日連夜趕赴武漢進行調查。
1月4日,愛爾眼科對外發布了《關于艾芬女士診療過程的核查報告》,稱“艾芬女士右眼視網膜脫離與本次白內障手術無直接關聯”。然而時至今日,艾芬仍然在微博上對愛爾眼科的多方面行為進行質疑。
營收、凈利雙增,股價卻近腰斬
由于市場空間廣闊、壁壘高,眼科一直以來被譽為黃金賽道。
數據顯示,我國眼科市場規模從2012年的461億增長到2020年的1410億,其中,民營眼科醫療機構的增長率比公立更高,行業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0%。
作為我國眼科民營機構的老大,愛爾眼科從事各類眼科疾病診療、手術服務與醫學驗光配鏡,享受到了眼科賽道在資本紅利,并在這些年來一騎絕塵,公司在二級市場上獲得充分認可,市值一舉突破千億元大關。
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愛爾眼科實現營業收入115.96億元,同比增長35.38%;實現歸母凈利潤20.03億元,同比增長29.59%;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21.75億元,同比增長37.58%
在市場上有“眼科茅臺”之稱的愛爾眼科,是首批登陸科創板的28家公司之一,從2009年上市至今,愛爾眼科的市值也一路飆升,從不足百億元,突破三千億元。
上市十余年時間,愛爾眼科總營收從2009年的6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19億元,增幅19倍,歸母凈利潤也一路攀升,從2009年的0.9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7.2億元,增幅18倍。
值得注意的是,在營收、凈利雙雙增長的同時,股價方面,愛爾眼科卻遭遇了滑鐵盧,近半年來“跌跌不休”。
2021年7月,愛爾眼科的股價最高曾飆漲到72.27元,市值超3600億元。然而截至發稿前,愛爾眼科的股價跌落至36.28元每股,總市值1961億元,市值已經從最高點蒸發了近2000億元。
愛爾眼科2021年三季報發布后,其前十大持倉機構的變動引發了關注。知名機構紛紛“出逃”,高瓴集團、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型基金等明星機構從前十大股東中消失。
高瓴資本在2018年通過定增的方式買入愛爾眼科,根據公司2021年中報披露,高瓴持有8216.83萬股,位列第五大流通股東,2021年三季報顯示,高瓴已退出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公司第十大流通股東持有2158.43萬股。
有市場分析指出,高瓴退出一方面是由于愛爾眼科業績的增速放緩,而另一方面,高瓴已經通過投資愛爾眼科獲得了良好的收益,選擇落袋為安。
此外,從機構持倉數量來看,截至2021年三季度,愛爾眼科的機構持有數量為316家,較半年報時的1043家大幅減少了727家,顯然,機構正在提前“跑路”。隨著機構減持、醫藥事故頻發等利空出現,如今的愛爾眼科正在逐漸跌下神壇。
“眼茅”的擴張后遺癥
在利潤逐年增高的情況下,愛爾眼科并沒有選擇投入更多的資源深耕眼科領域,而是通過新建和并購開啟擴張步伐。
愛爾眼科官網數據顯示,目前在全球范圍內擁有3家上市公司、600余家眼科醫院及中心,中國內地年門診量超1000萬人次。
2014年以后,愛爾眼科呈現急速擴張的趨勢,愛爾眼科開啟了“買買買”的資本運作方式,通過引入產業基金進行資產并購,開新醫院或收購市盈率低的醫院,擴展眼科醫療網絡建設。
得益于從體系外收購眼科醫院,經培育待盈利后再置入上市公司的方式,愛爾眼科業績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2021年年底,愛爾眼科再度以5.01億的價格收購了14家體外醫院,包括收購義烏愛爾、沅江愛爾等14家醫院的部分股權。公司方面強調,此舉意在進一步實現下沉市場的布局。
然而,高速擴張一方面帶來了業績的高增長,另一方面也為公司埋下了隱患。
在愛爾眼科以工業流水線式的手術為主的發展模式背后,是公司對于研發的“吝嗇”投入。數據顯示2018年—2021年9月,愛爾眼科研發支出占比分別為1.22%、1.53%、1.38%、1.36%。
這種過于重擴張、輕研發的模式,也導致愛爾眼科醫療事故頻發,艾芬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中國裁判文書網的數據統計,2014-2020年,愛爾眼科作為當事人的醫療損害相關案件共計75起,對患者的賠償金額從數萬元到數十萬元不等。
天眼查數據顯示,愛爾眼科涉及141條自身風險,包括股權質押、法律訴訟等。
此外,愛爾眼科還曾多次因為虛假廣告被罰。數據顯示,2015年到2019年,愛爾眼科的子公司因出現違法廣告、違規生產與銷售等行為,被行政處罰100次左右。
深陷輿論危機的愛爾眼科,未來要面對的難題可不僅僅是輿論。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眼科醫院集團,愛爾眼科的 “量”得到快速增長,但“質”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瘋狂擴張的眼科民營巨頭如今在質疑中踩下剎車,如何緩解業績焦慮、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成為了愛爾眼科亟需解決的問題。
猜你喜歡
大成基金多只產品虧損超基準線,鄒建押注愛爾眼科致多只產品深虧
截止2024年2月29日(下同),大成基金旗下22產品成立以來累計收益率仍虧超20%。愛爾眼科行賄被罰15萬元
8月8日,因賄賂利用職權或者影響力影響交易的單位或者個人,安康愛爾眼科醫院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安康愛爾眼科”)被安康市漢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