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美股份要淡出美妝界?2年市值蒸發200億
11月1日0點起,眾雙十一“剁手族”進入交付尾款階段。據預售數據,薇婭、李佳琦兩位頭部主播在10月20日晚的累計銷售額達到近189億元,美妝類產品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
而就在各品牌沉浸在美妝產品大賣的喜悅中時,有一家名為丸美股份的A股上市公司卻無比“沮喪”。
11月1日早盤,丸美股份以跌停價開盤,在中途跌停板打開后又再度快速跌停。截至收盤,丸美股份報31.42元/股,跌幅10%,盤中股價創年內新低。
此前兩日,丸美股份發布2021年三季報,公司第三季度營收利潤雙雙下滑,其中單季度營業收入為2.64億元,同比下降23.19%;凈利潤為虧損4714.57萬元,同比下降167.51%。據了解,這是丸美股份上市后首度出現單季度業績虧損的情況。
作為A股美妝類重點上市公司之一,丸美曾由李宇春、周迅代言,那句“彈彈彈,彈走魚尾紋”的電視廣告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丸美還曾獲得LV基金投資,并于2019年上市,上市后股價最高達92.15元,對應市值370億元。
然而,沒有想到的是,在那之后,丸美就淹沒在國貨品牌中,慢慢淡出了大眾視野,如今市值也在百億上下,較上市之初已蒸發240億元。
上市即巔峰
公開資料顯示,丸美股份成立于2002年,以眼部護理與抗衰老護膚品為核心系列產品。2013年,LVMH集團旗下私募基金L Capital投資丸美3億元,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隨后2019年7月,丸美成功登陸上交所主板。
目前,公司旗下除了“丸美”品牌,還有主打天然材質的“春紀”以及2017年收購的韓國彩妝品牌“戀火”。
彼時的丸美股份,頂著“眼妝第一股”的稱號,上市一個月市值就超200億,超越上海家化成為國產化妝品第一股,但上市后的丸美經營業績卻并不完美。
數據顯示,上市后的第一年,丸美就開始出現營收凈利雙降的情況。2020年公司營業收入為17.45億元,同比下降3.1%;歸屬凈利潤為4.64億元,同比下降9.81%。
并且,進入2021年之后,該情況也并沒有得到實質性好轉。據其三季報數據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1.38億元,同比微增0.04%;但實現凈利潤1.42億元,同比下降了57.98%。尤其在第三季度,其凈利潤降幅同比擴大至167.51%,營收增長更是轉為負值。
與此同時,公司前三季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91億元,同比下降了231.39%。
對于報告期利潤下滑的原因,丸美的解釋為:面對去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所帶來的線下業務承壓、線上業務模式加速演變,公司將業務戰略重心逐漸由線下轉到線上。公司將“丸美天貓旗艦店”由原來的第三方代運營模式調整為自建團隊自行運作模式,同時大力布局線上抖音、快手等新興直播渠道,但公司業務轉型未如預期般順利。
至于為何轉型不順利,丸美進一步給出了解釋,包括轉型調整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激烈的市場競爭致使線上流量成本日益提升;從0到1切入抖音、快手新興直播渠道,隨之而來的流量成本、紅人成本等各項費用大比例快速上升,帶來銷售費用增長;同時,直播業績雖實現了大比例增長,但增收不增利,影響了原有電商平臺正常銷售目標的達成。
資本市場的反應是迅速的,丸美發完三季度財報后的一個交易日,股價就迎來跌停,目前報收31.42元每股,市值126.2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同為A股化妝品企業,丸美隔壁的貝泰妮和珀萊雅卻呈高增長態勢。前三季度,貝泰妮實現凈利潤3.56億元,同比增長66.11%;珀萊雅凈利潤3.64億元,同比增長27.82%。截至11月1日收盤,貝泰妮股價達230元,市值達974.28億元;珀萊雅股價為198元,市值達398.81億元。
直播帶貨,后知后覺
令很多人不理解的是,在網紅直播帶貨化妝品正紅的當下,丸美為何沒能吃到紅利?關于該原因,丸美股份在財報里進行了這樣的分析。
一直以來,丸美采用以經銷為主、直營為輔的銷售模式,而經銷模式多以線下渠道(日化專營店、百貨專柜、美容院等)為主。上市之前,丸美在全國有近200家經銷商和1.5萬多個零售網點,這些渠道在高峰時期占總營收的比例高達90%。
但眾所周知,電商迅猛發展以及近幾年直播帶貨的興起,使得線下渠道越發萎縮,加上2020年疫情的沖擊,消費品牌的線上賣貨能力變得至關重要。
后知后覺的丸美,到2019年線上收入才首次超過線下。2020年,其線上營收占比同比增長17.59%,2021年,丸美繼續加大力度,上半年線上營收占比達到59.22%。
該變化于丸美來講是進步,但橫向對比同行們,同期內,珀萊雅上半年賣了19億,線上占15億,占比近八成。同時,貝泰妮的14億收入中,也有超過八成來自線上。
丸美的線下渠道,如日化專營和百貨渠道明顯承壓,因而疫情增長恢復較慢。
上市前,丸美每年用于廣告宣傳類支出只有兩三億。2020年,丸美銷售費用驟增至5.64億元,截至2021年三季度,丸美股份的銷售費用已達4.84億元,同比增長28.7%,快要趕上去年全年的水平,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值也達到42.5%,比2020年升高10個百分點。
據了解,丸美將線上電商渠道細分為四個:天貓、唯品會、京東等大眾電商平臺;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內容電商;微信小程序等社群電商;以及逐漸常態化的直播電商。
基于此,丸美股份在小紅書、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大量投放的同時,也在樓宇電梯、戶外大屏、影院等進行硬廣投放,還陸續跟投熱播劇《流金歲月》《愛的理想生活》《斗羅大陸》《三十而已》《安家》等。
圖源:丸美在《安家》的植入廣告
爭奪線上流量不僅意味著要大手筆砸錢,還要采用低價割肉行為。AI財經社注意到,丸美在2021年上半年業績交流會會議紀要中提及一個細節,丸美稱線上產品針對的消費者所能夠接受的價格范圍估計在100~300元,而不是線下的300~600元。為此,丸美應當適當降價讓利。
然而,賣貨價格便宜了,自然導致公司可獲得的毛利率相應減少。2021年第三季度丸美的毛利率只有57.28%,相比于去年同期和上一季度毛利率下滑均約10個百分點,相比2011年78%的高點更是下滑20個百分點。
被分食的眼部生意
丸美的品牌定位是眼部護理的專家、抗衰老大師。據悉,公司從成立初,就專注眼部產品的推陳出新。
打開丸美官網,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款“小紅筆眼霜”,該產品是4月推出的專門針對年輕客群的新品,既是眼霜又是美容儀,2020年實現約62萬支的銷量。
丸美也不斷在加大研發上的支出。2020年研發費用超五千萬,2021年前三季度近四千萬。截至目前,天眼查上顯示其專利數量達到259種,其中包括不少抗衰老、美白、抗敏、修護、保溫等關鍵詞。
一個行業的規律是,品牌一旦做大,就會有競爭者滲入到細分領域做文章,因而丸美搭建的眼部護城河慢慢也被其它品牌盯上。
在線下,雖然丸美進駐絲芙蘭渠道試圖瞄準北上廣一線城市的用戶,但短期內難比肩歐萊雅、雅詩蘭黛等大品牌。而在眼霜相關爆品的價格區間上,丸美與貝泰妮和珀萊雅也不具優勢。
據塔堅研究,丸美的眼霜和精華價格一般在348-498元之間,貝泰妮和珀萊雅的爆款價位在260-330元之間。另有淘數據顯示,2020年7月-2021年7月,珀萊雅雙抗小夜燈眼霜累計銷售額約8200萬元,超出丸美小紅筆眼霜約2300萬元。
圖源:廣發證券
在三季報中,丸美股份解釋稱,眼部類產品平均售價下降原因主要系公司拓展線上直播渠道,配贈力度加大,導致產品平均單價較上年同期下降。
為了不讓營收太過難看,丸美從2021年后期開始調低核心產品眼霜的價格。財報顯示,2021年7-9月,丸美眼部類產品同比下降了27.79%。
圖源:丸美股份財報截圖
一位業內士向AI財經社表示,降價促銷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迫于市場壓力(消費者、競爭對手、產品更新換代),利用產品降價快速占領市場,提升市場占有率的行為。
“但是,純粹的降價促銷作用也十分有限,在甩賣的同時,企業不能盲目殺價,應該考慮到產品的成本。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降價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對企業長遠來講是自降身段的做法,也是一種自損行為。”上述人士表示。
這樣看來,丸美的業績下滑不是單因素造成的,線上勢弱、產品失衡、品牌單一等都是其短板
為了擺脫“單腿”走路的困境,近年來,丸美成立基金,投資涉獵極廣,包括護膚品新銳品牌“谷雨”、功能性護膚品牌“菜鳥和配方師”、健康代餐品牌“smeal”、時尚咖啡品牌“永璞”、專業嬰童護膚品牌“戴可思”、高端美容儀品牌“JOVS”、美瞳品牌“可啦啦”等。
然而從2020年的數據看,丸美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負7.82億,而前一年為負6.99億,投資能否改善業績困境,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
猜你喜歡
618調研:大促期間會選擇閃購下單的用戶不足一成
今年618,閃購平臺入局試圖從大促市場分一杯羹。當閃購“30分鐘送達”撞上“囤貨季”,這場速度與深度的對壘,究竟能對日趨成熟的年中大促帶來幾分震撼,備受矚目。

獵云網
博望財經
野馬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