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嗨鍋再獲融資:但40億自熱食品市場還只是“網紅”,留不住年輕人
去年開始紅起來的“自熱小火鍋”又有了融資動向。日前,自嗨鍋宣布完成C++輪融資,投資方為泰康投資,融資金額逾億元人民幣。這也是自嗨鍋成立三年以來獲得的第5筆融資。
自嗨鍋這類自熱火鍋背后,是“自熱食品”品牌的快速破圈。包括自熱火鍋品牌莫小仙,以及從自熱酸辣粉切入市場的食族人等新品牌,這兩年也紛紛進行了融資。
“自熱食品”趕上了好時候。吃到了宅文化、懶人文化、單身經濟的時代紅利,日趨火熱。它們通過網紅KOL種草、明星推薦等方式,不斷在年輕消費群體中刷新著存在感。在線下商超和便利店的貨架上,自熱食品也和“速食之王”方便面擺在了一起,占領了方便食品的市場。
自熱食品賽道也迎來了大型玩家的入場。從統一、今麥郎等方便食品品牌,到海底撈、小龍坎等餐飲企業,乃至良品鋪子等零食品牌,以及李子柒等網紅,都紛紛加入。
而行業高速增長的背后,自熱食品卻還只是不折不扣的“網紅”,主要依靠網紅主播和明星帶貨,在線上渠道銷售。目前雖然不乏有品牌布局線下渠道,但卻幾乎沒有激起什么水花。與此同時,靠“自熱”概念和重口味食品吸引來年輕人的自熱食品,卻因為健康、安全和同質化競爭等原因,無法將他們留住,成為自己的忠實用戶。
自熱食品,還能熱多久?
40億市場靠“懶人經濟”興起
可以自己加熱的“自熱小火鍋”近年來忽然紅了起來。包括自嗨鍋、莫小仙、食族人在內的幾家新品牌,都在2017年成立。僅僅在2020年5月中旬的一周內,就有包括莫小仙、食族人在內的三個項目相繼獲得了融資。去年9月,食族人再次獲得峰尚資本的投資。
自熱食品是一類不依賴電、火等能源,只需適度的冷水,就能隨時隨地燙煮出的食品。大部分自熱食品品牌自帶發熱包,其中含有生石灰、碳酸鈉和水等,依靠其反應快速放熱,短時間內可產生出高溫蒸熟食物。
這些新興品牌銷量靠前的產品,也不再限于火鍋,也包括了自熱米飯、煲仔飯、酸辣粉、瓦罐湯、南昌拌粉等。這類食品制作流程方便省時,適用于戶外、旅游等多個場景。根據英敏特研究數據,自熱食品2019年的市場規模為35億元,預計在2020年達到40億元。
除了新興品牌外,餐飲行業的大玩家也開始切入這個賽道。以海底撈、小龍坎為代表的連鎖餐飲品牌,推出了自熱單人火鍋。與此同時,三只松鼠、良品鋪子一類的休閑食品品牌也相繼推出自熱速食小火鍋,這些零食品牌的消費者以年輕人為主,加之麻辣火鍋熱度高、品味受歡迎,因此自熱火鍋已經成為其主品類的重要補充。此外,統一、今麥郎等方便食品品牌也紛紛從自熱米飯切入,目前統一的“開小灶”在電商平臺的銷量也已經在萬件以上。
在淘寶平臺,部分自熱火鍋的月銷量達到了10萬以上,已經與方便面的銷量基本持平,B站平臺有關自熱食品測評的短視頻累計播放量接近500萬次,足以見得年輕人群對自熱食品的喜愛與關注。
在KKV、便利店等年輕人喜愛光顧的店鋪,自熱食品已經躋身貨架的一角。一家臨期食品專賣店的店員告訴我們,自熱食品在店鋪的銷量比方便面還要好,而自熱火鍋是其中最受歡迎的品類。在該店鋪內,自熱食品占據了三個貨架,方便面和其他沖泡方便米線等占據了兩個貨架。
一位投資人士表示,這兩年消費賽道火熱,凡是跟“新生代”人群有關的產品,都自帶熱度?!癦世代”們喜歡有調性、有差異化和新鮮感的產品,他們的工作壓力大,又很少自己下廚,自熱食品作為全新的產品推出之后,吸引了他們來買單。
“自熱食品”趕上的時機正好。隨著單身人口的持續增加,以“一人食”為代表的新型消費文化正在崛起,這也進一步推動了自熱食品的銷量增長。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單身成年人口約為2.4億人,其中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2021年這一數據會接近1億。而自熱食品的關注者中,超過8成為30歲以下人群,與單身人群高度重疊, 由此不難理解,針對個人食量、年輕人口味定制的自熱食品,為何會受到市場歡迎。
去年的疫情期間,也帶動了自熱食品的銷售。2020年初,在九成以上的餐飲企業選擇關店時,從方便面到自熱食品,各種可以在家食用的方便食品,紛紛遭到消費者的哄搶。彼時,海底撈自熱火鍋、統一自嗨鍋、螺螄粉等方便食品電商平臺長期處于缺貨狀態,即使下單購買,也只能買到預售產品,需要等待一個月或數月才能收到貨。
根據淘寶數據顯示,2020年1月20日到2月2日期間,熱銷產品中自熱食品排名第二,僅次于螺螄粉,自熱米飯的銷量同比增長了257.09%,遠超同期方便面133.34%的增速。
雖然疫情之后逐漸得到控制,但自熱食品仍然在此期間獲取了大量消費者,提高了曝光量。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目前自熱食品的剛需性比較強,疊加新生代的人口紅利,以及宅文化、懶人文化、單身經濟等時代背景,以及消費端和資本端的支持,整體仍然有較大發展空間,目前仍有新玩家加入的可能性。預計2025年之前,行業整體增長率不會低于20%,屆時,自熱食品會進入一個相對品牌固化的階段。
“網紅”自熱食品,線上內卷、線下遇阻
國內第一款方便自熱食品誕生于2007年,但并未得到市場廣泛關注,隨著食品行業各路商家的加入,自熱食品也越來越有“爆款”之相。但是,從目前看來,這類食品,仍然是不折不扣的“網紅”。
在小紅書上,有關自嗨鍋和莫小仙的筆記共有一萬多篇。點贊量最高的美食博主“草莓味的魚”發布的一篇“歐陽娜娜同款自嗨鍋”種草筆記,已經收獲了7440條點贊、101條評論。在自熱食品的宣傳主陣地微博上,大量的KOL,包括微博原創視頻博主、美食博主等,發布了無數推薦博文。
明星、網紅主播線上帶貨,是自嗨鍋的主要引流方式。早在2018年,明星林更新就在微博上發布了吃“自嗨鍋”的博文。2019年,煮時光、小龍坎等品牌的自熱小火鍋走進了李佳琦、薇婭等頭部主播的直播間;自嗨鍋的直播帶貨則是找了快手上的辛巴。主播“大胃王”密子君推出了莫小仙的吃播,其他諸如“杜海濤手把手教你吃自嗨鍋”、“來自欣欣子的深夜吃播”等明星、網紅的視頻,在各平臺上也隨處可見。
在社交媒體上一眼看去,仿佛半個娛樂圈都吃起了自熱食品。同時,在《女神降臨》、《文森佐》等熱播韓劇中,也曾多次出現自嗨鍋的身影。幾乎在年輕人冒頭的所有渠道,都能看到這些自熱食品新興品牌的推廣。電商平臺和直播帶貨,也成了它們銷售的主要渠道。
自熱食品的品牌們也在布局線下渠道。2020年6月,自嗨鍋就在杭州文三西邊路開設了第一家線下餐廳,隨后在上海、杭州等地又開設了十幾家“自嗨鍋火鍋煲仔飯”,菜品包括充電煲、美味火鍋煲、小菜等,人均30元左右。
但是,和線上推廣做得熱火朝天相比,這些線下門店大多是“雷聲大雨點小”,生存狀態也堪憂。
從美團商家評分來看,自嗨鍋線下門店的評分中等偏低,集中在3.9分-4.3分之間,人氣也并不算旺盛。從美團搜索出的6家店鋪中,有一家已經暫停營業,其中還有兩家根本無人評價。在評價中,也有不少消費者評價稱“米飯不好吃”、“味道就那樣”,更有消費者坦言自己完全是因為便宜才選擇購買,“團購只要3.9元、9.9元,便宜”。
據了解,自嗨鍋線下門店的加盟費為6萬元,這一收費標準也曾引發業界對其“割韭菜”的質疑。
留不住年輕人
依靠著喜食重口味、追捧“一人食”、“懶人經濟”的年輕人,自熱食品概念炒得火熱,但要留住年輕消費者,其實卻并不容易。
自熱食品大多口味較重,高鹽、高油、高熱量。有專家曾指出,自熱火鍋菜品品種非常類似,營養搭配不均衡,脂肪和鹽含量嚴重超標。以某品牌麻辣嫩牛自熱火鍋為例,該產品每100克中脂肪含量為86.3克,營養素參考值為144%,鈉含量為5.9克,營養素參考值為295%,這兩項數值已經超過中國營養學會的推薦攝入量。
重口味能夠吸引年輕人來嘗新,可現在的年輕一族,盡管加班、熬夜,卻也愛好“朋克養生”,他們對飲食健康理念的重視程度卻并不低,普遍信奉的是“低碳水、輕食”的健康觀念。
自熱食品天生自帶的“危險性”也是它無法擺脫的問題。根據英敏特數據,自熱食品的負面輿情主要集中在自燃、爆炸等食品安全相關的問題上,占比約為4.75%。此前,已經發生過多起用戶操作不當導致的自熱食品爆炸事件。
相關法規的出臺,一定程度上能解決自熱食品的安全和營養問題。2020年3月15日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曾發布《自熱方便食品標準》團體標注,但目前仍未形成統一的行業安全標準。這也意味著,自熱食品的規范化、統一化仍要經過一定時間熏陶。
“自熱產品”和方便食品不同,它的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幾乎全部集中在煲仔飯、自熱火鍋等產品上。市場分散、產品差異化不大,用戶們對品牌也幾乎沒有忠誠度可言。根據2020年消費者數據,自熱食品消費者平均每人都食用過3到4個品牌的產品,他們并沒有形成對某一特定產品的忠誠度。
事實上,除了方便時間省時、 健康等需求外,消費者還對自熱食品寄予口味豐富、獲得滿足感、食材多樣、價格合適等多重期待,希望自熱食品吃起來越來越像現制食品,而這也會對自熱食品玩家的產品和運營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作為方便食品行業的子品類,自熱食品的消費頻次和滲透率仍然不及沖泡型方便面、方便粉絲。根據英敏特研究的數據,2019年自熱食品占方便食品的市場份額僅為7.6%,市場前景和空間仍然有限。
朱丹蓬表示,未來自熱產品的競爭是多維度的,包括供應鏈的完善度、出品品質、品牌調性、場景運用、服務體系、客戶粘性等六大方面,這六點決定了哪個品牌能夠成為第一軍團。“預計自熱食品行業仍會不斷加強線上、線下渠道互融共通、短板互補。線上、線下同步也將是這個行業最優的發展模式?!?
猜你喜歡
自嗨鍋再獲融資:但40億自熱食品市場還只是“網紅”,留不住年輕人
“自熱小火鍋”又有了融資動向。日前,自熱食品品牌自嗨鍋宣布完成C++輪融資。吃到了宅文化、懶人文化、單身經濟的時代紅利,“自熱食品”開始熱了起來。但它能吸引來年輕人們的注意力,卻無法將他們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