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下一個“美團”?
哈啰本是巨頭敘事中的“他者”,直到2018年哈啰單車才第一次進入一線城市,到2020年10月,其累計注冊用戶4億人,入駐400城,全渠道月活7000萬人,領先另兩家一個身位。
數據來源:億歐智庫
從廢墟中爬出來并不意味最終勝利,4月24日,哈啰出行正式在納斯達克遞交赴美上市招股書,欲搶灘“共享出行第一股”。
根據5月5日哈啰出行更新版招股書顯示,其2021年一季度收入超14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04%;其中共享兩輪收入從6.21億增長至11.7億,同比增長89%;順風車收入從6400萬增長至1.68億,同比增長高達162%;包括家用電動車在內的新業務在一季度增長強勁,整體收入貢獻7000萬,逼近去年全年水平。
整體來看,哈啰2021年一季度的訂單和交易額均實現成倍增長。
在IPO前,哈啰已完成10輪融資,目前第一大股東為Antfin (Hong Kong)HoldingLimited,這家螞蟻集團旗下的全資子公司持有哈啰出行36.3%的股份,以聯合創始人兼CEO楊磊為首的公司管理層持股比例為17.7%。
顯然,前浪謝幕留下市場空白,讓哈啰找到機會躍升為頭部玩家。
從招股書上可以看出,哈啰出行的營收數據在近三年增長明顯。2018年到2020年,哈啰營收分別是21.14億元、48.23億元和60.44億元。利潤方面從2019年開始,哈啰的總毛利已經轉正,過去兩年分別為4.19億元、7.15億元,不過去年其凈虧損仍有11.33億元,雖然已經同比收窄了24.4%。
虧損并不意外,畢竟持續數年的鏖戰已經證明共享單車作為一項重資產、低客單、回報周期長、資本勞動雙密集的業務,實在不是短期投資的好選擇。
哈啰出行自然深知這一點,在2017、2018年推出助力車、電動車產品后,其基本搭建起共享兩輪產品線,覆蓋8公里以內出行需求。而在獲得螞蟻、復星等投資之后,哈啰品牌開始去“單車化”。2018年9月正式更名為“哈啰出行”并啟用新標識;2018年10月上線網約車服務。
與單車相比,網約車資產更輕、客單價更高、與生活場景產生的想象空間更大,經過兩年時間發展,順風車業務為哈啰帶來客觀增長。
目前,哈啰出行營收增長的主要來源是共享兩輪車業務,同時順風車業務發展迅猛。
據招股書數據,2020年哈啰出行共享兩輪車業務營收為55.03億元,同比增長了21.1%,占總營收的91%;毛利率由從6.4%進一步增長至6.7%;順風車業務2020年交易額為70億元,同比增長了137.9%,占總交易額的53.8%。
截至2020年末,哈啰順風車交易用戶數量為2610萬,注冊司機數量近千萬。2020年全年,哈啰順風車服務9450萬次,已接入嘀嗒出租車、首汽約車等主流平臺,已排名市場份額第二。
從單車市場殺將出來,哈啰投身于一場更難的戰役,與兩輪車相比,順風車服務更考驗企業的運營能力,且面臨更強的監管。
用戶粘性是哈啰的優勢。
招股書顯示,有34%的用戶使用過兩種或以上的哈啰服務。其中,60.5%的哈啰助力車新用戶、40.2%的哈啰順風車新交易用戶、39.9%的哈啰順風車新接單司機、63.2%的哈啰電動車新用戶來自哈啰單車服務。同時,上述業務也為哈啰單車服務貢獻了8.4%的新用戶。由此可見,哈啰多場景業務相互協同和滲透率較高,哈啰飛輪效應顯現。
在兩輪向四輪導流過程中,哈啰的戰略重心也在調整。
去年6月16日,哈啰出行在鄭州成立了四輪業務全國運營總部;據《晚點 LatePost》報道,今年年初,哈啰出行總裁李開逐在公司內部的分享中透露,期望在兩輪業務之外,尋找下一個業務增長點,資源允許的情況下,在哈啰打車等業務做更大膽的投入。
一位內部人士稱,四輪業務將是哈啰出行2021年的重點發力方向之一。內部對四輪業務的要求是:漸進化發展,不和行業領先者進行消耗性競爭。哈啰出行的四輪業務包括聚合平臺、順風車業務、以及哈啰打車。
青桔背后是滴滴、美團后面有騰訊、哈啰的第一大股東是阿里,共享出行之爭必然影響著互聯網巨頭的戰略縱深。
落子哈啰,阿里想要的不僅是8公里內的交通場景,更圖謀萬億級本地生活市場——“美團”的腹地。在哈啰出行招股書中,其戰略定位已變成“中國領先的本地出行及生活服務平臺”。
這個野望并不突兀,至少一年前已有跡象。
2020年4月,哈啰出行上線本地生活入口,提供餐飲到店、金融、地圖、酒旅等服務;
進入2021年,哈啰出行開始發力酒旅業務,并且將“酒店”模塊,放在哈啰出行App中的重要位置。
哈啰四面張網的努力可以理解,在已成為本地出行行業龍頭和流量入口之后,尋找新的引擎和展開更多想象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當然,這也是資本希望見到的。
而這個故事值得討論之處有二:
其一,此前美團是先在本地服務類打下堅實基礎,在吃喝玩樂之中搭建起穩定而強力的團隊,和線下商家建立聯系,之后順理成章切入出行領域;哈啰反向操作,從出行拓展到吃喝玩樂,又會走出一條怎樣的道路?
其二,哈啰從兩輪出行大戰中成功突圍,靠得并非正面迎擊,而是深耕下沉市場之后把握機會,與強敵錯位發展,為自身創造有利的戰略機會。而同城配送有貨拉拉;生鮮有盒馬;車票購買有攜程;團購戰場更是涌入抖音、快手等一票高級玩家。從游擊戰變成巷戰,哈啰的勝算有幾分?
目前美團是本地生活領域的唯一巨頭,其沿著餐飲產業鏈聚焦吃喝玩樂,并延伸至整個本地生活服務領域,在對底層用戶流量、商家和產業鏈的滲透之上建立了生態鏈。
但哈啰們仍有機會。
4月26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消息:根據舉報,依法對美團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目前監管部門確定的一個月自查自糾期限尚未結束,市場監管總局即對美團進行反壟斷調查,反映了國內對互聯網行業的反壟斷監管力度不僅沒有放松,反而進一步趨嚴,因此除了美團之外,不排除還會有其他互聯網巨頭被反壟斷調查的可能。”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云嘉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占領表示。
監管加碼,意味著市場需要更加市場化和良性的競爭,哈啰或許有了殺出重圍的機會。
另一方面,三四線增量市場依然有足夠大的想象空間,縣域級的電商市場依然需要高頻流量入口去撬動。
而這是哈啰熟悉的打法——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迅速占領三四線城市,并在密集融資后開啟免押金時代,是它在亂戰中存活下來的關鍵。彼時共享單車的“押金盈利”模式為人詬病已久,挪用押金成為共享單車業內的“公開秘密”,押金退還難甚至登上了央視315晚會。
風控得當、管理精細的特點讓哈啰單車一時間成為地級市政府偏愛的對象。
更了解下沉市場、對監管風險更敏感、擁有和巨頭“錯峰”斗爭的豐富經驗,這些是哈啰出行不二的優勢。
哈啰在招股書中直言,競爭對手有比自己更強勢的財務、技術、營銷,在這些優勢的基礎上,對手可能投入更多資源,同時提供更低的價格。
價格是短期內掌握主動的法寶,但長期來看,最終決定因素還是要看誰的場景邏輯更強。
哈啰未來如何補課,飛輪如何轉動,是否能再次逆襲,我們拭目以待。
猜你喜歡
騰訊:2024年總收入6603億元,同比增長8%
騰訊2024年研發投入高達706.9億元;年度資本開支突破767億元,同比增長221%,創下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