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云業務困難超出想象,要上市或出售放手一搏?

        AI財經社唐煜 鄭亞紅2021-04-12 11:16 大公司
        短短的一個星期,華為云經歷了兩次組織大震蕩。“這次任老板把所有的牌都打出來了。”4月9日傍晚,有華為員工說。

        短短的一個星期,華為云經歷了兩次組織大震蕩。“這次任老板把所有的牌都打出來了。”4月9日傍晚,有華為員工對AI財經社說。

        當日下午,針對一星期前剛剛經歷了組織震蕩的華為Cloud BU(云業務),華為再發人事任命函:華為輪值董事長之一的徐直軍被任命為華為云董事長,余承東為華為云CEO。同時,這次任命函還為Cloud BU的行政管理團隊(AT)引入重要人物。在華為,一個業務的AT負責該業務的重大決策和人事安排,主任一般由該業務一把手擔任,成員是業務板塊骨干。這次任命兩位大將,一個是華為董事、企業業務板塊總裁彭中陽,另一個則是華為董事、首席信息官陶景文,擔任Cloud BU行政管理團隊副主任。

        徐直軍加余承東這樣的組合堪稱王炸,在華為也不多見。多位華為內外部人士對AI財經社直言:這就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配置。“華為云可能會上市,或者像榮耀一樣先出售。” 相關人士稱,“華為這次拼了,完全不給自己留后路。”

        這與一周前的變動給外界的感覺完全不同。4月2日,華為云剛經歷了一次組織震蕩,其所在業務板塊——華為云與計算集團解散,華為云分拆出來回歸2017年成立后的一級業務部門Cloud BU,并更換了總裁,當時給外人的感覺是華為云被“降級了”。甚至消息傳出時,有行業觀察者向AI財經社分析,因為云業務不賺錢,任正非對其態度“有變化”。

        只是,“打臉”來得很快。

        實際上,從今年1月開始,華為云與計算業務板塊就開始變陣,但直到現在,組織變陣仍處于激烈的討論和變化之中。“內部員工都是懵的。”華為員工卓勝說。這體現了華為對這個業務的糾結。此前,凡是華為重磅投入的業務,幾乎都沒有輸過。但這次在云業務上,無論在現金流、時機、實際下場情況,還是在國際形勢等方面遇到的困難,都遠遠超過華為管理團隊的想象。

        華為云大動作變陣,難道要出售?


        值得關注的是,在這次任命中,徐直軍和余承東的任命針對“華為云”,其他人則針對Cloud BU,華為并未解釋兩者之間的關系。云計算資深人士彭燁分析,徐直軍和余承東的任命更像是表明華為對云業務的重視,而針對Cloud BU的任命,則是為了具體干活。

        徐直軍在華為內部評價頗高,在華為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多項業務都離不開他的推動,包括海思芯片、無線、云業務和汽車。余承東更是近年來華為內外公認的“常勝將軍”。由輪值董事長和余承東聯合組隊,這在華為是非常罕見的。

        多位華為內部人士對AI財經社分析,華為云可能會上市,或者像榮耀一樣先出售。這一分析有其道理。總結起來,業內人士的分析基于這三點:

        首先,“錢”是華為目前急需解決的頭等問題。華為自被列入實體清單后,面臨的制裁是長期的,對其業務的影響也是深遠的,解決現金流、活下去是華為的首要任務。根據華為公布的2020年財報數據,截止到去年底,華為賬上現金流僅為352億元,比上年下降61.5%,是近五年來最低水平。在這種缺錢的情況下,華為2019年開始首次在國內發債券,累計發券230億元。而境內外加起來為521億元。

        過去一年,華為在資金上動作頻頻,包括出售榮耀。業內普遍認為,華為云的短板之一也是“缺錢”。如果出售或上市,錢的問題就解決了,戰斗力也更強。

        其次,云計算是需要巨量投入的業務,巨頭在云業務上的燒錢之戰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比如,2020年阿里云就宣布未來三年投入2000億元,騰訊更是表示要在5年內投入5000億元。但不上市的華為所有的投入都來自于其一分分掙出來的利潤,任正非也曾表示華為不像亞馬遜、微軟、阿里是上市公司,有花不完的錢。上市或者出售,借助外部資本,可以幫助云業務度過前期的巨額投入期。

        最后,盡管是一家ICT公司,但華為的業務盤子很大,參考歐洲、日本的一些巨頭,當年被美國制裁后,都會走上分拆的道路,華為亦有可能。

        “深層次調整還會有動作。”彭燁進一步判斷。

        誰是云業務變陣的幕后推手?


        過去幾個月,華為云和計算業務經歷了密集的調整,而一些調整好像前后矛盾。比如,今年1月,華為先是任命消費者業務老大余承東兼任云與計算業務集團的總裁,僅僅兩個多月之后,又突然解散該業務集團,并讓其中的云業務獨立為一級部門,任命余承東的老部下張平安負責,但一個星期后又增援精兵強將排布在云業務中。

        圖/視覺中國

        這幾個月中到底發生了什么?是什么促成了這種劇烈的變化?為什么一些調整是華為“自己否認自己”?

        “陰謀論一下,4月2日云與計算BG的撤銷與余承東有關。”云行業資深人士祝晨對AI財經社推測。華為在今年3月財報會當天,云與計算BG是四大BG中唯一沒有公開營收的部門,祝晨當時就感到該部門可能要面臨組織調整,“因為營收達不到規模,撐不起一個BG”,只是當時他沒想到變動會來得如此劇烈。

        祝晨認為,華為云和計算業務過去一年重投入,但攤子鋪得太大。這個BG中不僅僅涵蓋了云,還有計算、AI、機器視覺等一系列業務。“余承東接手想要干出成績就需要找到突破口。”祝晨推測,在這種考量下,余承東很可能因為不想背負一些包袱,要剝離其中不良資產,推動該BG的撤銷。

        “再說了華為從來沒有人同時做兩個BG的老大,余承東身在其位可能也會考慮怎么重組云BG。”祝晨表示。

        而據AI財經社了解,自1月27日宣布兼任云與計算BG總裁后的兩個多月的時間里,余承東有4次與該業務相關的發聲或露面。包括3月在內部一個金融業務動員會上露面,號召團隊要抓住海內外金融客戶上云的趨勢;3月底參與華為云保險行業活動,接待該行業高管到華為考察數字經濟;后又以云與計算BG總裁身份,在華為開發者大會宣傳視頻里擔任主角;此外,3月底,余承東發文改組云與計算業務集團的行政管理團隊(AT)。

        圖/華為開發者大會宣傳視頻

        但也是在余承東宣布改組管理班底兩天后,這個業務集團就解散了。“如果余承東提前知道,為什么要急著改組管理團隊呢?”華為員工卓勝發問。通過這一系列不太尋常的動作,一些員工認為,任老板和華為高管們,在業務戰略上是有分歧和糾結的,對云業務“既愛又恨”。

        更多人士對AI財經社表示,對這個級別的組織架構進行變動的,只能是任老板。

        在撤銷云與計算BG的消息傳出后,華為心聲社區上曾有員工稱,任正非在看到小米入局汽車后被刺激到了,迅速做出撤銷云和計算BG的決定,讓余承東集中全力做汽車,“因為他對付小米有一套”。另一位接近華為高層的人士認為,任正非是銷售出身,做業務要看收益,云業務當前賺錢不容易,汽車才是接下來華為的重要領域。

        如今上述說法不攻自破。華為在云業務上不是不重視,而是糾結。正如資深IT人士章玖對AI財經社說的,對華為來說,云、汽車、消費電子都非常重要,而“作為IT大公司,如果不在云上做是沒有前途的,但云業務馬上掙到錢又不容易,這讓如今現金流吃緊的華為感到左右為難”。

        頻繁變陣背后,是困境下的自救


        “公司從來沒有像最近一年半這樣,這么頻繁地調整過。”一位華為員工對這些密集的變動感到震驚,在他看來,這并不符合公司以往穩健的風格。

        過去一年半,華為云與計算業務的命運如過山車般跌宕起伏。外界認為,這一系列變動都是華為在重重困境下的自救。行業人士祝晨分析,2019年起,華為遭遇美國制裁,幾輪打壓后,原本是公司最大現金流支柱的手機業務出現了問題,華為內部急于找到新業務,對沖手機業務的下滑。

        在這個背景下,華為云與計算BG成立,這個業務板塊集中了華為服務器和筆記本CPU芯片鯤鵬、云以及AI等。“當時成立BG的一大目的也是想把鯤鵬做大,使之成為中國的英特爾。”上述員工分析,畢竟賣服務器的利潤沒有賣芯片高。為了體現對這個業務板塊的支持,云業務也被納入其中,期望實現1+1>2的效應。

        但事與愿違。云與計算這類To B業務從來都不是爆發性增長的,賺錢速度沒法與手機業務相比,被臨危受命的云與計算業務板塊還沒能如愿挑起大梁。幾輪打壓下,7nm鯤鵬芯片的生產也出現問題,鯤鵬和云之間的協同也沒有形成放大效應。“沒有達到華為的預期,可能連其他BG(業務集團)營收的零頭都不到。”祝晨推測。

        新成立的業務集團,反而還給一線組織帶來混亂。華為企業業務BG員工周宇對AI財經社說,原先銷售和解決方案在一個部門下,內部協同比較順暢,但架構調整以后,企業業務BG負責銷售,云與計算BG負責解決方案,兩個部門各自為政,誰也不受誰管,員工只關心自己部門的KPI,溝通上總是磕磕絆絆。“因為組織分工,過去一年大家壓力都很大。”

        周宇稱,錢沒有賺到,云與計算BG的成立又鋪大了攤子。云與計算BG(業務集團)成立后,下面的一級部門變多了,對應的人力、財經(財務)、平臺、市場的人力配比都在擴編,管理團隊也變大了。比如,在全國30個地方設立了獨立代表處,就會有30個部長,每個部長之下還任命了4位主管,這就出現了150個管理崗位。因此,過去一年,新BG不僅沒有為集團賺多少錢,卻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吞金獸”。

        “現金流下降,肯定對組織要做一些收編。”這次,BG的解散在實際落實運行中肯定會有縮減效應。

        在華為員工卓勝看來,現在鯤鵬生態遭到美國卡脖子,公司原定的大戰略受挫,鯤鵬退回到產品線,Cloud BU獨立做云的研發和運營,由企業業務BG負責銷售,還是合理和清晰的。

        但無論是一年半前的創建還是如今的解散,華為云與計算的頻繁變陣背后都顯示了華為目前的焦慮和自救求生。

        華為云還有機會嗎?


        在頻繁變陣后,業界的關注點是華為云還有機會嗎?

        “不可否認,華為云進入市場有點晚,再加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無論從現金流、員工士氣還是實際下場難度方面,都遠遠超過華為原來的想象。”資深人士彭燁說,“華為做的業務,基本從未輸過。但2017年成立的華為云,干了四年卻不太順利,這次是遇到困難了。”

        彭燁認為,主要問題出在華為不太適應云的打法。華為擅長打地面戰、陣地戰。看到客戶,“華為軍團”會直接撲上去。往往項目越大,華為把握度就越大,贏單可能性也越高。但云的客戶有很多是不見面、不打招呼的,直接線上試用,用好了就買,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繁復的銷售過程。即便是大企業客戶,在云的采購上也發生了變化。

        云還特別講究運營,本質上就是服務最終客戶的能力。“舉個例子,你有問題,客服會回答;如果沒有運營能力,找客服是找不到的。”運營涉及24小時不掉線、出了問題要有規則來解決、整個體系的成本控制、To B產品的To C化......要在運營過程中實現利益最大化。

        新的變化,導致華為的優勢發揮不出來。祝晨也在外部看到,華為還差一些干細活的能力,還是沿用以前集團軍的打法,五六撥銷售團隊一起上,“用力過猛,代價太大。”

        曾經的華為合作伙伴章玖則一針見血地點出:“華為云方向一開始選錯了。”他認為云的本質是給客戶實現價值,做云要理解商業,要具備大數據的能力。他觀察阿里云,先是開發了云平臺,又在自家的淘寶和螞蟻金服上磨煉過,見過大量商業,也知道如何把云平臺上的數據變成大數據,挖掘出價值。“就像開車一樣,要大量跑才會開。”

        對比華為,華為云最初是按照跟運營商做生意的思路,只提供云平臺,喊出了“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的口號。“實際上不碰業務和數據,很難真正懂云。”章玖認為,目前,華為對數據的分析能力,應用生態都比較薄弱。“實際上并沒有真正走入公有云市場。”

        在祝晨看來,華為做云還有一個不利因素是,阿里、騰訊、百度這些云廠商很大一部分是在賺自己和自家投資生態的錢,就算是亞馬遜AWS,也是先滿足自用再往其他行業滲透,但華為本身的業務還撐不起這個基本盤。

        2017年華為公開宣布進入公有云,喊出“三年超過阿里云”的目標,成立四年后,華為云仍然與頭部云廠商差距巨大。根據IDC的數據顯示,2020年Q1華為公有云市場份額為8.6%,位列第三,收入為18.5億元,而阿里云為122億元。

        更為關鍵的是對政企市場的爭奪。這個市場,被認為可以發揮華為地面部隊和組織的優勢。“但云拼命搶市場和掙錢是兩件事。”章玖說,這個市場與企業的合作,要以兩三年的時間來衡量,不僅要把云平臺搭建起來,還要做業務遷移,提供基于數據的應用,應收應付不會太快。

        “這對華為就很尷尬,云是必須做的,但做了又影響現金流。”章玖分析稱。

        參與其中的華為員工周宇也有很深體會。他看到政企市場還沒有完全爆發。

        但上云一定是未來的大趨勢,政企市場的格局在2-3年內就會定下來,華為必須要爭分奪秒。

        “3-5年內我們在中國區超過阿里是很困難的。”周宇坦承。他認為,消費者云和車聯網云會是華為彎道超車的機會。被調任為Cloud BU總裁的張平安此前任華為消費者云服務總裁,最新人事任命函中,調來企業業務的彭中陽可能是解決目前的銷售問題。不少人士推測,按照華為這次的調整力度,To C和To B“兩朵云”,后續可能會被整合為“一朵云”。

        “除了手機,還有智能家居,這些都會是華為消費云的重要客源。車聯網里智能駕駛,車路協同這些技術都依賴云邊端的能力,華為在這方面也有技術積累,這兩塊是不可估量的。”華為員工周宇稱。

        在章玖看來,華為已經意識了到了自身的問題,包括大數據和應用生態。“華為現在做還來得及,以余承東的性格,應用生態會比以前走得快一點。”

        為了更快補上懂行業、理解商業這一課,過去一年,任正非在華為內部大搞“軍團”。除了煤炭軍團,港口、機場、鋼鐵廠,甚至是華為2012實驗室中科學家們研究的音樂技術,也要成立軍團落地,在嘗試組織的變化。

        “這次云業務的調整,負責人都是干了20年的老將。他們的優勢是執行力和對企業的忠誠,但問題在于對互聯網模式的理解,云本質上是互聯網業務。”彭燁強調,“打仗,方向一定要對。”現在,業界都在看組織變陣背后,華為云會祭出怎樣的新戰略。

        【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博望財經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博望財經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得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聯系(微信公眾號ID:AppleiTree)。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亚洲情侣偷拍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97 | 亚洲www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乱码| 在线看亚洲十八禁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YW|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亚洲成A人片| 亚洲av无码国产综合专区| 亚洲人成综合网站7777香蕉| 亚洲国产品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亚洲一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 欧洲 视频 伦小说| 亚洲精品又粗又大又爽A片|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天堂夜夜| vvvv99日韩精品亚洲| 亚洲美女在线国产|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自慰| 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一综合av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香蕉| 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 成人亚洲综合天堂| 亚洲AV香蕉一区区二区三区|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麻豆|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亚洲午夜爱爱香蕉片|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vr| 亚洲av无码av制服另类专区|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天堂在线| 亚洲精品色在线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在线|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