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賽道站上資本風口,PE找到了控股型投資的金鑰匙
2020年5月,湖南小患兒“小吉星”的命運曾經牽動了許多人的心。
他是一名出生胎齡僅25+周,出生體重僅有800g超小早產兒,患有極重度支氣管肺發育不良、重度肺動脈高壓、呼吸衰竭并伴有嚴重多重耐藥菌感染。
慕名北京京都兒童新生兒科有專職從事超早產兒重度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專業醫護團隊,于2020年5月13日凌晨緊急轉入京都兒童醫院。2020年12月8日,歷時186天搶救、治療、康復的“小吉星”順利出院了,通過轉運團隊安全轉運至湖南老家。
類似這樣的生死救助和疑難重癥的接診治療,在北京京都兒童醫院幾乎天天發生。
它坐落在北京北部居住人口最為稠密的回龍觀地區,是一家成立僅5年、中國最大的民營三級兒童醫院。其中,新生兒科為區級重癥轉運中心,擔負著本地及周邊危重新生兒的急救及轉運。這家醫院的血液科是國內水平一流的兒童血液腫瘤疾病救治中心,中國北方地區兒童移植例數第一。
“小吉星”被轉運至北京京都兒童醫院之時,大鉦資本的醫療投資團隊正在對醫院進行緊張的盡調。
大鉦資本合伙人陳志行告訴投中網,近年來民營醫院不斷被更多的人認可和接受,然而資本往往更青睞于服務要求高的專科領域,例如牙科、眼科、體檢服務等領域,像北京京都兒童醫院這樣具備可匹敵公立三甲醫院醫療水平和口碑的民營醫院則非常稀缺。
婦兒醫療市場潛力巨大,找準自身定位是關鍵
北京京都兒童醫院于2020年8月被大鉦資本收入麾下。此前,大鉦資本于2019年對上海的婦兒醫療服務進行布局,控股收購的資產包括艾兒貝佳婦產科醫院、上海浦濱兒童醫院、優艾貝國際月子中心等。
依托旗下優艾貝國際月子中心多年來在高端健康服務領域的品牌積累,優艾貝在上海形成了婦、產、兒等醫療與保健領域的全產業鏈布局,打造兒童全生命周期醫療健康生態閉環。
收購北京京都兒童醫院,是大鉦資本搭建婦兒醫療平臺的重要一步。此后,大鉦資本將北京上海兩地婦兒機構資產整合為一,取原上海機構名稱,將新平臺命名為“優艾貝醫療集團”。
“我們將優艾貝定位為一家以婦兒為主線的綜合醫療集團,為中國一線城市的廣大家庭提供中高端醫療服務。”陳志行對投中網表示,“希望在3至5年內,打造一家體量較大且具有大鉦特色的醫療集團,能夠在資本市場上市。”
近年來,隨著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婦兒醫療站上了資本的風口。
但是,由于生育規模不及預期、醫院連鎖復制難、醫生質量良莠不齊等因素,民營婦兒醫療領域逐漸進入洗牌期,諸多婦兒醫院“盈利難”困境顯現。
在優艾貝醫療集團CEO王煜看來,民營醫療“盈利難”現象的關鍵原因在于醫院對自身的定位不夠明晰。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民營醫院要找到自身的差異化優勢。”王煜告訴投中網,“醫院要想清楚可以為患者提供什么。例如有些民營醫院定位高端,致力于為患者提供最上乘的服務,但不是每家民營醫院都適合這個定位。民營醫院首先要想好自己的定位,并努力在該方向做到極致。做好這兩點的話,盈利不會是問題。”
在這個基礎上,王煜認為優艾貝面臨的主要挑戰有兩方面。
“第一,畢竟公立醫院都有多年的建設歷史和病患基礎,而私立醫院大部分還都是比較年輕的,所以建立適合自己的運營體系是一大挑戰。第二是如何吸引人才。我們國家的專業醫生培養和就業都是針對公立體系的;私立是在公立體系之外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搭建我們的人力團隊,這是比較難的。”王煜提到。
王煜認為,北京京都兒童醫院的血液科建設為京都的差異化定位闖出了一條路子。例如,京都兒童醫院治療的很多病癥,比如噬血細胞綜合癥一般醫院都不愿意碰,而且治療難度很大,京都兒童醫院迎難而上,通過一個個成功的治療成功案例,逐漸在局部范圍內打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差異化定位”。
實際上,對于具有差異化優勢的民營醫院而言,婦兒醫療已然成為一個潛力巨大的賽道。
一方面,“兒科在中國的醫療體系里是非常特殊的一個科室。在公立醫院,兒科是一個不賺錢的科室,因為兒科解決的是兒童常見疾病,但是兒童的專科疾病需要專門的診室來提供治療。”陳志行提到,“在公立醫院,這個流程非常麻煩,而且專科診室的醫生也更習慣于給大人看病,這些服務其實需要由兒童專科醫院來提供。”由此,家長對于兒童專科醫院展現出了非常強烈的支付意愿。
集團將持續吸納優質婦兒醫療資產
2013年起,中國民營醫院呈現飛速增長的態勢。2015年,中國民營醫院數量反超公立醫院,且二者數量差距逐年增大。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民營醫院占比近70%。
在市場環境利好而醫療服務供需又極不平衡的情況下,PE投資民營醫院的熱潮掀起。
“控股型投資”是大鉦資本選擇優艾貝醫療資產的一大特色。
具體來看,“我們會用比較大的資金大比例控股一些優質的醫院資產。”陳志行解釋稱,“這些資產在整個醫療體系里更多是扮演了和公立醫療體系錯位競爭,以及為消費者提供差異化產品和服務的一個角色。”
在陳志行看來,控股具有差異化優勢的醫院與大鉦資本的投資邏輯十分契合。
“大鉦資本希望找到這樣的優質醫院資產,并通過經營管理提升實現資產價值的穩定增長。” 陳志行表示,“醫院是一類比較特殊的資產,我們很少看到一家醫院在經營管理得很好的情況下突然因為一些外部環境因素而出現大的問題,這個和消費互聯網等賽道的邏輯還是不太一樣,因而關注醫療質量和服務質量本身,長期持續發展非常重要。”
基于該投資邏輯,大鉦資本將持續為優艾貝醫療集團吸納資產。談及細化的投資標的選擇標準,王煜及陳志行將其總結為三點。
第一,投資標的在專科領域上和優艾貝醫療集團定位保持一致,即以兒科為主的婦兒集團。未來,大鉦資本將圍繞此類專科展開投資及收購。
第二,在地域上,大鉦資本更傾向于投資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醫院。“民營醫院的最大挑戰出現在管理上,即‘醫生從哪來,病人從哪來’,管理的核心在于我們要將這些資源整合起來。”王煜提到,“所以,為了保證醫院運營管理的穩定性,我們投資的區域半徑不能擴張得太大。”
第三,資產估值合理。“我們希望投資標的估值處于一個比較合理的水平,但并不一味追求最低估值。”陳志行解釋稱,“這樣,對于項目未來在資本市場的運作及上市等各方面,我們才能保有一定的靈活空間。”
另一方面,當資本支撐起優質的民營婦兒醫院平臺,昔日收入較低且地位較為邊緣的優秀兒科醫生可以找到更好的職業場所,醫院和醫生因而實現共贏。
不僅如此,“通過成立這樣的醫療平臺,我們能夠確保對下面的醫院實行較好的管控、賦能。”王煜表示,“從戰略規劃到預算管理,到學科建設和學科文化,再到我們最關注的醫療質量和患者體驗的持續提升,這就是從運營角度來說我們成立平臺的初衷。”
同時,王煜認為平臺規模更有利于風險管控和資源協同效應。優艾貝旗下機構各有優勢,而各醫院每年業務都在上臺階,所以不管是從北京上海兩地的人才資源整合還是經驗共享,不同結構之間的協同也非常有價值。“我們今年幫助一家醫院做提升的經驗,可能明年在另外一家就非常適用了,”王煜說。
“運營小分隊”- 控股型投資的管理抓手
拿到好的資產只是第一步。投資落定后,“我們會推動管理的變革優化,使得醫院資產在我們手中發揮更大的價值,更好地服務病人。”王煜表示。
目前,北京京都兒童醫院的成功經驗和其它醫療機構全部開放共享,帶來的是多家合作機構給京都介紹更多的患者,很快就樹立了行業地位。該醫院血液科合計床位150張,百級潔凈倉19個。醫院設立的800平米中心實驗室,可以為血液科提供從臨床到科研的全方位技術支持,滿足血液科患者的治療需求,成立至今年共完成造血干細胞移植近400例。
王煜介紹稱,“其實整個搭建這個團隊是蠻難的。我們現在做非常多的就是搭建人力團隊,建立適合建立私營醫院的薪酬、人力、績效考核的體系。你不能完全跟公立醫院對標,也沒有什么現成的模式可以拷貝。”
“應該說醫療人才的競爭還是很激烈的。私營醫院的人才問題雖然是難點,但是環境正在變得越來越利好。對我們來說,最核心的還是要踏踏實實做好基礎工作,搭建一個好的平臺,確保醫生能夠認可我們平臺的價值,開開心心地工作,還能長期發展下去,”王煜對投中網表示。
王煜相信,醫院是一個適合PE進行控股型投資的好資產。“醫療是長線投資,需要長期積累,不一定馬上就會有經濟效應,所以我們心理上要有這樣的期待,這也是醫院資產適合控股型投資的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控股型投資也對運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煜認為,大鉦資本對每個項目在投前就已經要準備好投后管理的“playbook”,投后團隊在投前盡調階段就對項目了解非常詳細,確定交割時往往就對交割后的百日計劃基本有了雛形。這意味著,“我在盡調過程中就已經把管理提升動作都想好了。”
大鉦資本在投資了優艾貝和京都之后,分別由合伙人林雷和王煜帶領投后團隊進駐醫院。
這支“投后小分隊”圍繞最開始的playbook采取措施推進組織結構調整,人員調整,包括定崗定編,定薪酬考核,激勵,以及公司治理機制。
優艾貝的運營小分隊成員背景多樣,他們有來自三甲醫院的資深醫療高管,有做過醫院CFO的,有市場運營人員,有科室運營人員。這些人都會不斷投入到下面的醫院。每個醫院所需要的支持也是不同的,比如一家五年歷史的醫院核心的需求是精細化管理,一個項目完成后,小分隊就可以抽出到下一個醫院。
運營小分隊相當于在優艾貝醫療集團的重要“抓手”。“我們強調的是運營小分隊的人都需要能夠“扎進去,跳出來”:“扎進去”,深入到醫院里的;“跳出來”,總結經驗。高效地推動變革,這是我們的重要抓手。”王煜說。
“我們希望搭建出全中國最好的醫療平臺之一。”王煜對投中網表示,“這個醫療平臺的兩端都會受益:一端是醫護工作者,醫生到我們這里來不用考慮太多,我們比公立醫院更為靈活、更為公平、更為簡單;另一端是患者,優艾貝可以提供最優質的、可對標公立醫院的醫療質量,且環境和服務更為優越。我們雖不是最便宜的,但性價比一定是最高的。”
猜你喜歡
利潤破百億,營收增速持續下跌,邁瑞醫療“喜憂參半”
2023年,邁瑞醫療營收增速首次降至15%,這是其自2017年以來營收增速首次跌破20%。2024年第一季度,進一步跌至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