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噴燃料電池為智商稅,技術之爭還是利益之爭?
即便已催生出無數的市值神話,但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之爭從未真正停止。
日前,大眾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在接受《財富》雜志采訪時,表達了對氫燃料電池技術在乘用車上應用前景的悲觀預期:你們不會看到任何氫能源的乘用車,在大規模市場當中應用氫燃料電池技術的想法太過樂觀了,十年內都不可能,因為這背后的物理學邏輯不合理。
有意思的是,迪斯的表述立刻引得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響應。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氫燃料電池應該叫傻瓜推銷(fool sells),就是用在火箭上也不是個好主意,但至少不會像用在汽車上那么荒謬。
不過,同兩位車圈大佬觀點向左的產業人士大有人在。國際上,氫燃料電池仍然被豐田、現代起亞等日韓系車企視作行業未來。為抗衡已成規模的純電動,氫燃料電池車從2020年開始更快地走出實驗室。
除上述車企外,長城汽車、上汽旗下燃料電池車型也正逐漸量產。在產業鏈上游,中石油、中石化紛紛加碼加氫站的投入。從政策端到市場上,對氫燃料電池的支持力度逐漸增加,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2021年將是氫燃料電池乘用車市場化的關鍵一年。
對于唱衰人和支持者,氫燃料電池在技術上的確有其優缺點。但拋開技術上的前景,在業內人士看來,馬斯克屢次唱衰氫燃料電池的背后,如果氫燃料電池在乘用車端站穩腳跟,將意味著特斯拉所積累的電控乃至電機技術將優勢不再,因此唱衰是他唯一的選擇。
“實驗室的新能源”
根據3月18日消息,2022年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完成了測試,其中,通過賽區交通測試的,正是80輛搭載氫燃料電池的客車。根據資料,這批客車完成了在最低零下20度賽場環境下的測試。
事實上,能在低溫環境下有較好的表現,正是氫燃料電池始終未被放棄的原因之一。
“氫燃料電池的使用與油車很像,消費者更能接受。”中國科學院一位氫燃料電池領域的專家告訴AI財經社,氫燃料電池可以直接加氫完成補給,續航能力可以輕松達到500公里以上,且沒有低溫衰減的問題,也不用擔心因電池短路而“自燃”。更重要的是,氫燃料電池的排出物只有水,是一種環保的動力方式。
3月15日,北京市大興區城市管理委員會發布2021年氫能源環衛車輛購置項目公開招標公告,采購5輛18噸氫燃料電池洗掃車,預算690萬元。按此計算,單輛采購價格高達138萬元。
這正暴露出氫能源的一大限制,即價格高昂。而車的成本高昂,只是氫燃料電池的短板之一,成本更高的在產業鏈的配套上。
事實上,加氫站包括“站內制氫加氫站”和“外供氫加氫站”兩類。其中,目前投入較多的是外供氫加氫站,即類似于加油站,通過對天然氫的采集、運輸、儲存來實現補給。
“加氫站的設備包括儲氫瓶、壓縮機、冷卻系統等等。”上述專家告訴AI財經社,由于種類、土地成本不一,投入很難一概而論,但按照較為典型的外供氫高壓氣氫加氫站來看,總投資成本應該按照1000萬元到2000萬元的規模來預估。
高昂的投入,使得加氫站的投資目前在商業上還很難成立。上述專家解釋,考慮到設備折舊、人工、地租等成本,即便在滿負荷的理想狀態下,目前加氫站每千克需維持15到20元的毛利,才能實現盈虧平衡,但這樣的價格又會使氫燃料電池車的使用成本高于燃油車,讓用車方面臨采購成本、使用成本雙高的局面。更何況,“滿負荷”只是奢望。
“站內制氫加氫站沒有運輸和儲存成本,理論上投資成本會更低。”上述專家告訴AI財經社,但這種方式面臨高昂的制造成本。目前可能的制氫路徑包括三種,天然氣重整、甲醇重整、電解水,而這三種制氫方式無論哪一種,投入都遠高于產出。
正因如此,站內制氫加氫站的構想還完全處于理論模型階段。而外供氫加氫站在商業上還很難成立,再加上高昂的車輛成本、不成熟的技術,這些都使得氫燃料電池多年來未被大規模推廣,被稱作“實驗室中的新能源”。
抗衡“純電”,氫燃料電池產業化探路
“我們將燃料電池視作新能源的最終技術路線。”東風公司技術中心的一位負責人告訴AI財經社,按照他們對行業未來方向的預判,仍然是從燃油到混動、純電,最終過渡到氫燃料電池。但他也承認“氫燃料電池在乘用車上的應用還有很遠”。
事實上,這正反映出過去幾年中企業對氫燃料電池普遍的糾結心態。一方面堅稱氫能源是未來,另一方面不確定未來究竟有多遠,因此動作緩慢。然而,這一“佛系”的狀態,被快速落地純電動技術路徑所打破。
隨著純電動技術的成熟、產品的豐富,以及動力電池產業化后成本快速下降,純電動車的市場環境正越來越成熟,由此催生出特斯拉、蔚來、小鵬、比亞迪、寧德時代在國內外的市值神話。
受此刺激,產業在氫燃料電池上的投入分歧開始突顯,有的車企選擇放棄,專心布局純電動;有的則開始走出口號與實驗室,嘗試實際推進。
其中,前文中的大眾就是“放棄”的代表,戴姆勒也在去年4月宣布正式終止氫燃料電池的乘用車計劃,旗下唯一一款燃料電池車型奔馳GLC F-CEL車型面臨停產。
而故事的另一端,2020年12月,現代汽車提出了新的“2025戰略”,推出了燃料電池系統品牌“HTWO”,并計劃在2030年銷售70萬套氫燃料電池系統。今年3月2日,現代汽車全球首個海外氫燃料電池系統生產和銷售基地在廣州動工,總投資將達到85億元,預計2022年下半年正式竣工。此外,氫燃料電池還是豐田的頂層戰略,旗下豐田Mirai等氫燃料電池乘用車已經量產多年。
值得注意的是,輿論上,豐田的社長豐田章男無疑是氫燃料電池車的代表支持方,他多次暗諷特斯拉產品形式大于內容,兩人間隔空“嘴炮”,既代表了對新能源技術路線的分歧,也是傳統車企與新造車勢力之間,對未來汽車定義權的爭執。
然而,如果說純電動車的崛起,刺激了支持者加大力度推動氫燃料電池走出實驗室,那么眼下氫燃料電池的進展,則可能是刺激迪斯、馬斯克吶喊唱衰的原因。
在國內,不久前閉幕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提案“加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化進程”。AI財經社了解到,按照計劃,長城汽車首款氫燃料電池SUV將在今年落地。目前,長城汽車已完成95kW乘用燃料電池發動機、70MPa車載儲氫系統、IV型儲氫瓶、120kW-150kW平臺化燃料電池堆、膜電極等多項核心零部件的開發。國內車企中,上汽大通也已推出了130kW的氫燃料電池乘用車型EUNIQ 7。
此外,產業上游,中國石油宣布在全國范圍投運50座加氫站,中國石化則明確“十四五”期間,擬規劃布局1000座加氫站或油氫合建站。
“現在國內在運營的加氫站還不到一百座,但在建的已經有一百多座了。”上述專家告訴AI財經社,在上海嘉定,一座加氫站的建設最高可獲得500萬元補貼。隨著產業化的推進,各項成本會快速下降。
此前,清華大學歐陽明高院士曾預計,未來加氫站的建設成本將下降80%以上。
馬斯克隔空喊話,氫燃料電池動了誰的奶酪?
氫燃料電池車開始走出實驗室,讓馬斯克坐不住了。
事實上,這已不是馬斯克第一次唱衰氫燃料電池,早在2017年,馬斯克即多次對特斯拉的投資者保證燃料電池沒有未來。這一判斷下,特斯拉在氫燃料電池上完全沒有技術積累。
“氫燃料電池車有沒有未來,技術的問題只能決定一半。”上述專家向AI財經社表示,比起技術上的潛力與限制,氫燃料電池車最終能不能實現,取決于產業化的環境,“幾年前大部分人也認為純電動不成立,但現在已經很成熟了,這是個需要在發展中實現的過程。”這位專家表示,近兩年政策上對氫燃料電池逐漸重視,產業化環境有所改善。
AI財經社了解到,2019年氫能源產業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12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提出要加速發展綠氫制取、儲運和應用等氫能產業鏈技術裝備,促進氫能燃料電池技術鏈、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發展。
頂層政策的風向,正傳導至各地。截至2020年底,包括武漢、上海、青島、重慶等全國多個城市共頒布了40多個氫能產業專項政策。進入2021年,各地政策密集發布,湖南、山東相繼發布《2021年全省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明確對氫能源產業的建設。2月25日,《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發展實施計劃(2021-2025年)》更是提出,5年后上海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將達1萬輛,加氫站超過70座。
政策刺激了市場的變化。今年以來,截至今年2月中旬新招標和中標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數量近700輛。
正因如此,不少車企已經將2021年視作是氫燃料電池乘用車進入量產落地階段的關鍵時間點。
“氫燃料電池能解決現在主流動力電池很多不能解決的問題。”上述專家向AI財經社分析稱,“現在開始起步還是很及時的,如果純電動配套完全成熟,未來再轉向氫能,會付出高昂的資源浪費。”
目前來看,氫燃料電池的應用還有諸多不確定因素,能否走出實驗室并不確定。但對于新能源賽道上的“既得利益者”來說,氫燃料電池的任何一項實質性推進,無疑都將是威脅。
猜你喜歡
市值腰斬,理想汽車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接下來,理想汽車一方面要在自己的基本盤業務領域面對華為鴻蒙智行的纏斗,另一方面要面臨比亞迪的猛攻,同時還要提防小米、領克、極氪、深藍與零跑等一眾頗具競爭力汽車品牌的偷襲,理想汽車的壓力可想而知。中國新能源車輛總數突破3000萬大關,駛入高速發展快車道
2024年末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140萬輛,年度新注冊1125萬輛,增幅51.49%。市場快速增長得益于技術突破、基礎設施完善及消費者環保意識提升。現存相關企業超138.2萬家,2024年新增33.5萬余家。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產量將大幅提升 我國現存機器人相關企業已超81萬家
馬斯克稱AI影響巨大,預測人形機器人Optimus產量將大增,最終價格不到2萬美元。我國現存81.1萬余家機器人企業,廣東、江蘇、山東最多,超七成成立于5年內,0.8%企業涉司法案件。連續十年領跑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數量破1200萬輛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均超1200萬輛,同比增34%以上,占新車銷量40.9%,出口增6.7%。相關企業超138萬家,2024年新增33.5萬家,近十年注冊量逐年增,約3.54%企業涉司法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