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推百億港元回購“自救”,能撐住股價嗎?
生意終歸是生意。
近日,有媒體報道富時羅素將小米集團(1810.HK)從全球指數中剔除,不出意外將會在今日(3月12日)美股開盤生效。這源于1月14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離任前的一系列舉動,當時宣布將對包括小米在內的多家中國企業進行無理制裁。根據中信證券的解讀,其制裁意味著美國人士在被列入60日后不得買入、365日之后不能賣出這些公司股票。
在被宣布剔除后首個交易日,小米集團股價一度跌近10%,最終收盤下跌8.59%,第二日又一度下跌超7%。而在被列入“涉軍企業名單”后,小米集團也曾大跌10%。
圖片來源:通達信
記者問及是否有穩股價的舉措,小米集團方面稱以公告為準。而在3月11日晚,小米集團公告,董事會決議行使去年6月23日股東大會所授予的股份購回權。購回股份將在規則允許的3月24日后不定期進行,購回總額不超過100億港元。受此影響,12日在恒指大跌的情況下,小米集團逆勢上漲4.12%。
這并不是第一次有中國企業被無端制裁,也不是富時羅素第一次因此調整指數成分,但小米卻在最近頻繁刷屏。說到底,還是因為股價跌了,而且跌得很干脆。
從遭遇不公平待遇至今,小米集團最多下跌36.75%,要比美團、京東、騰訊早一個月見頂。在此之前,小米集團股價曾一度達到35.9港元,總市值逾千億美金。
供過于求才會下跌,其中外資扮演了重要角色。
作為外資投資中國的重要渠道,近兩年港股不僅迎來了諸多內地優質企業,還一并吸引了大量外資。這才有了馬化騰和鐘睒睒在中國首富榜的你追我趕,還有港交所2020年的靚麗業績。
小米集團的2020年同樣值得大書特書。不僅成功進軍高端市場,前三季度智能手機收入及出貨量都創歷史新高,而且在四季度大陸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4%的情況下,小米卻逆勢增長52%(Canalys數據)。股價表現上,“年輕人的第一只股票”在2020年大漲208%,為投資者帶來豐厚收益。而這些投資者很大比例是外資。
中信證券3月8日研報顯示,根據Bloomberg,小米的美國區域的持股比例為15.5%,中國香港和大陸、美國之外的投資者合計持股比例為41.6%。
資料來源:中信證券研報
外資對小米集團的投資可以簡單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其中主動型是自主做出投資決策,被動型則是緊跟MSCI、富時羅素等相關指數。
有了前車之鑒,在小米遭遇不公平待遇之后,主動型資金應該已經有所行動,尤其是在2020年大漲2倍的情況下。落袋為安本來也是投資的正常邏輯。這是小米集團近兩個月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
現在要討論的是被動型資金。由于緊跟MSCI、富時羅素等國際指數,這部分資金會隨著指數成分的調整而做出買賣決策。因此,在被富時羅素剔除后,會有一部分資金從小米集團撤出。
這部分資金有多大呢?
根據中信證券研報的測算,如果小米集團最終被剔除富時羅素、MSCI的相關指數,預計將分別導致約3.4億美元、15.3億美元的被動資金賣出。嚴格說來,這部分資金對于曾經千億美金市值的小米集團來說并不大。但在“囚徒博弈”下,可能會有主動資金因此而加快賣出,這部分資金可能不僅僅是美國人的持股,也可以是其他外資,甚至南下資金。
此外,招股書顯示小米集團副董事長林斌為美國國籍,毫無疑問也需要受到小米相關負面事件的影響。也就是說,如果要減持,就需要在2022年1月13日之前進行,如此一來,就要違背去年9月小米集團所公告的林斌的承諾。
資料來源:小米集團公告
情緒所導致的股價漲跌只是短期行為,長期的走勢還是要看企業的經營狀況。
比如小米集團上市后不久便破發,跟全球和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連續下滑密不可分,同時在智能手機價格重心上移的趨勢下,小米卻遲遲無法攻下高端市場。而美國在對華為的制裁升級之后,小米成功攻下4000元檔,并且逆勢實現手機發貨量的增長,吃下不少華為留下的份額。
不過,雖然小米手機取得了這些成績,卻無法掩蓋芯片之痛(雷軍曾坦誠澎湃芯片的研發遇到巨大困難),尤其是對高通的依賴。
說來,小米和高通淵源已久。根據IT桔子報道,高通曾參與了小米B輪和基石輪融資,這加深了二者的聯系,也使得小米頻頻拿下高通旗艦芯片的全球首發。此外,2015年加入小米的王翔(現任合伙人和總裁)曾在高通工作13年,加入小米之前曾是美國高通公司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
圖片來源:小米商城官網
小米集團招股書直言依賴高通,稱高通是公司最大的系統芯片供應商,同時也是最大的供應商。如果無法繼續采購高通系統芯片,那么小米未必能在短期內或根本不能物色到替代系統芯片供應商。
另外,根據招股書,小米于2016年5月和12月分別同微軟和Via Licensing Corporation訂立專利許可協議,又于2017年6月與諾基亞簽訂多年的專利協議。此外,小米于2018年4月同高通簽訂新的多產品專利許可協議,取代于2017年11月所簽訂的協議。
這些協議到期日介于2019年5月15日到2022年12月31日,也就是說與高通的協議最晚到2022年底到期,協議的履行以及續簽是否會受到制裁的影響還是未知數。野馬財經就此聯系小米集團,對方沒有回應。
《菜根譚》有句話:“無事常如有事時提防,方可以彌意外之變。”
要知道,美國政府雖已換屆,但對中國企業的動作卻依然在維持,甚至明確表示對中國的科技要進行遏制。目前小米已經在有意識地投資國內的半導體企業,僅與華為哈勃共同投資的就有昂瑞微、思特威、好達電子、縱慧芯光等。
盡管中美半導體行業成立工作組,高層戰略對話也即將展開,科技制約的危機可能會緩和,但并不意味著科技的競爭不復存在。胡蘿卜得要,狼牙棒更要防。
既然小米已經被盯上,伴隨著出貨量的增長,未來仍有受到進一步打擊的可能。而且發展越好,可能性越大。畢竟國產手機的份額越大,國產芯片才有更多的機會應用。如果未來遭受進一步的打擊,而小米卻沒有足夠的技術儲備,可能會受到比外資撤出大得多的影響。
“登山耐側路,踏雪耐危橋”。小米與高通只是國內科技產業的一個縮影,道阻且長,要做的事還有很多。
猜你喜歡
春節經濟“熱力圖”:消費引擎強勁驅動,產業活力全面綻放
春節期間的消費場景豐富多彩,涵蓋了出行、購物、餐飲、娛樂等各個領域,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