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動作頻頻,手機廠商齊入造車局為哪般?
近年來,即便 5G 橫空出世,手機行業的頭部效應依舊越來越嚴重。與此同時,由于適應 5G 的應用場景還沒有得到完全發掘,5G 給手機行業帶來的想象力和銷量上的沖擊力仍然有限。危機感使得蘋果、華為、OPPO 等手機廠商紛紛開始布局未來在汽車領域的發展,悄悄鳴響了新賽道的發令槍。
日前,據韓媒報道稱,蘋果公司將向現代汽車集團旗下的起亞汽車投資 4 萬億韓元(約 36 億美元),雙方將在電動汽車開發領域達成合作。據報道,蘋果和起亞有可能在 2 月 17 日簽署合作協議,并且在 2024 年推出蘋果品牌的電動汽車。與此同時,有報道稱,蘋果從保時捷挖來了曼弗雷德·哈雷爾(Manfred Harre)博士。哈雷爾博士此前在保時捷工作了十余年,他從 2016 年開始負責該品牌的底盤開發工作。
不得不說,蘋果確實在加速發展自身的電動汽車業務,甚至華為、OPPO 這些手機廠商也不想錯過這個風口。手機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而成為人的延伸,成為智能生活的核心,那么新能源汽車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能不能創造出新的時代,成就另一番智能生活的圖景?
■“蛋糕”的誘惑
隨著特斯拉上海車廠的建成,特斯拉攪動了中國龐大的新能源車產業鏈,同時為中國新能源車行業注入強大的競爭活力,國產新能源三駕馬車蔚來、理想和小鵬也不甘落后,憑借各自的優勢在這條賽道上奮起直追……激烈的競爭氛圍引得傳統造車勢力也紛紛跟進,大潮將至,2020 年以來,上汽、東風、北汽、長安、廣汽和一汽六大國企悉數入局這個市場。
不難理解,去年 11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在發展愿景中指出:到 2025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 20% 左右。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20 年,中國全年汽車銷量 2531.1 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有 136.7 萬輛,占比 5.4%。從 5.4% 到 20% 的過程,不僅是接下來五年里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增量爆發期,也是新能源汽車逐步取代燃油車的普及增長期。
實際上,新能源汽車在國內從 7 月開始,每個月產銷均刷新當月歷史記錄,12 月創下月度歷史新高,同比增速達 49.5%,全年增速 10.9%,已經開始加速發展。特斯拉的龍頭地位不提,中國本土造車新勢力的三巨頭蔚來、理想、小鵬的市值分別到達 900 億、300 億和 400 億美元。引發了人們對新能源汽車的無限遐想。
■新能源汽車的未來:智能汽車
大家認為新能源車未來可期,不僅是出于對未來石化資源緊張的擔憂,越來越多的造車新勢力通過數字化平臺,打造用戶購車、用車全過程的服務體系,提升車內數字化體驗和售后服務,也是市場估值走高的一個因素。
未來的智能化新能源車對比傳統燃油車,有望實現智能手機當初對功能機的顛覆,十年前,智能手機開始崛起,也促進了移動互聯網生態漸漸成熟,開始占據網民的生活。
十年后的今天,智能手機在國內普及率越來越高,尤其近幾年來,用戶換機欲望下降,手機廠商日益集中,賽道開始萎縮,這批人無奈紛紛開始尋找下一個移動生態,而智能汽車,目前機械性較強,并且我國的汽車擁有率增長仍在進行時,所以其被廣泛認為是能夠接替智能手機打造新生態,帶來新增長點的一個機遇。
艾瑞咨詢發布的 2020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白皮書顯示,近 9 成用戶在購車時關注車輛智能化,用戶認為智能硬件與自動駕駛為智能汽車的主要優勢。
如今,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萬物互聯的發展已經被提上了日程。智能家居生態方興未艾,車聯網的生態打造也逐漸浮現在人們面前。比如最基礎的語音導航、語音操控,還有手機解鎖、人臉解鎖甚至無人駕駛。目前,結合傳感器,已經實現了對車身行駛環境的實時觀測,并給到車輛駕駛者避讓提醒或行駛建議。
隨著軟件系統的不斷迭代,智能汽車日益像智能手機的使用方式靠攏。在 5G、AI 等技術的加持下,未來的車將更懂駕駛者,并能夠為其提供更多主動服務,應用場景也將更加豐富多樣。
■手機廠商布局進行時
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蘋果 CEO 庫克已經默認了蘋果造車傳聞。回顧一下有關蘋果造車的消息,據稱兩家公司計劃最早今年 3 月達成自動駕駛電動汽車的協議。報道稱,汽車的生產工作最早 2024 年會在美國開啟。
蘋果和現代希望在 2024 年生產 10 萬輛汽車,最終達到 40 萬輛的年產能。但彭博社表示,蘋果的汽車項目仍處于初期階段,“遠未達到生產階段”,AppleCar 在發布之前至少需要 5 到 7 年的準備時間。
近日,據報道,現代汽車公司高管在與蘋果潛在的合作上存在分歧,現代內部一些人對成為蘋果公司的合同制造商表示出了擔憂,一位現代高管表示:“像谷歌和蘋果這樣的科技企業,希望我們能像富士康一樣。在合作初期,可能會有助于提升現代或起亞的品牌形象。但從中長期來看,我們只是在為車輛提供外殼,而蘋果則負責車輛的大腦。”
根據消息人士的說法,現代會通過 Kia 品牌來與蘋果進行合作,以避免與主品牌扯上關系。值得一提的是,蘋果造車或將與之合作的車企淪為 “代工廠”,這顯然是車企們難以接受的,因此日前又傳出蘋果與起亞合作暫停的消息,可見蘋果的造車之路仍有變數。
在國內,華為頻頻爆出汽車方面相關專利,不過華為官方表示,不會獨立造車,只會與其他車企合作,完善生態。然而近日,根據企查查信息頁面顯示,華為于 2021 年申請新的商標注冊,商標的國際分類為 12 類交通運輸,商標命名為 MATEDRIVE。
自去年開始,有關華為造車的傳聞甚囂塵上,畢竟華為曾攜手上汽、廣汽、大眾以及戴姆勒等傳統車企進行車聯網等相關研究,不免令人懷疑是在積累經驗,畢竟之前一直在做解決方案的百度也還是選擇了與車企合作的道路去加速落地其構想。
不過華為目前的問題在于受制于芯片,手機業務危機重重,通信設備業務在海外市場也經受敲打,而發展汽車業務并將其做大,或將可以迅速為華為帶來大量收入。與此同時,依托汽車業務的相關技術還可以為華為云積淀豐富的數據,間接促進華為云業務的發展,有利于其縮小與其他企業云業務的差距。
近日,一向在造車問題上十分低調的 OPPO 也公布了幾項關于自動駕駛的專利,包括 “防撞提醒的方法、裝置、車載設備及存儲介質” 以及 “測距裝置、測距方法、攝像頭及電子設備”。目前來看,OPPO 可能要做一些智能汽車或者車聯網的輔助設備,造車與否,還有待進一步的消息。
不得不說,智能汽車帶來的想象空間依然吸引著這些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如魚得水的企業,無論是手機廠商還是互聯網巨頭,這似乎是一場分秒必爭的未來游戲。隨著汽車制造技術越來越同質化,手機廠商將傾盡所能在智能汽車領域復制智能手機的成功,然而傳統車企和新造車勢力想必不會坐以待斃,接下來的賽道似乎更令人期待了。
猜你喜歡
拆解吉利新能源“陽謀”:私有化極氪如何重構“技術-品牌-市場”鐵三角?
作為吉利汽車《臺州宣言》戰略落地的關鍵舉措,此次收購不僅是資本層面的重組,更是傳統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中探索系統性解決方案的范本。中國汽車行業的最大“黑馬”,可能會是方程豹
融合了“個性化”與“性價比”戰略的方程豹品牌,在比亞迪強大的技術、產品與供應鏈賦能之下,其很有希望成為中國汽車行業下一個沖擊百萬銷量的新汽車品牌。市值腰斬,理想汽車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接下來,理想汽車一方面要在自己的基本盤業務領域面對華為鴻蒙智行的纏斗,另一方面要面臨比亞迪的猛攻,同時還要提防小米、領克、極氪、深藍與零跑等一眾頗具競爭力汽車品牌的偷襲,理想汽車的壓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