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搞懂95后:做投資的我,成了“三坑少女”
如果有人凌晨在社交平臺上收到了關于消費傾向的私信或是評論回復,不要懷疑,這些發信人的身份很有可能是位投資人。
搞懂年輕人,正在成為一些投資人們的必備功課之一。
特別是那些投資消費類項目的投資人,在研究年輕人這件事情上,可是拿出了各種大招。為了最大限度地觀察年輕人的消費動態,還原心理動線,他們有的經常半夜不睡覺逛社區論壇,混跡于各類線上社交場所,有的則直接去線下潮流店面“蹲點”。
總之就是,有年輕人在的地方,這些投資人基本都在。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多數投資人眼中,當前對于年輕人的概念定義是95后。有投資人甚至直言,要判斷一個To C投資人是否可稱為“好投資人”,就得看他與95后的共振范圍有多大。
日前,我們就與四位主要投消費的投資人聊了聊,這屆年輕人究竟在想什么?他們分享了一些日常的觀察方式。
熱衷網上沖浪,經常在半夜逛“實時廣場”
北極光創投 投資人Alice
我們相信,同理心是做好新消費投資的基礎。對于北極光來說,從互聯網投資轉型到新消費投資,不變的是產品經理式的用戶視角。
從個人的角度出發,因為我自己就是“95后”,所以對新消費熱點的感知和理解相對容易。事實上,我自己也是很多新消費品牌的忠實用戶,并且是在它們還沒有成為投資熱點的時候,以消費者的身份接觸到這些品牌。
從消費者到投資人的身份切換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伴隨著理性思考維度的增多,而忽略對新信號的識別。對此,我也會有意識地強化對消費者的理解,保持開放心態。
在對年輕人具體的研究上,我個人用的比較多的形式就是網上沖浪以及去逛線下店。比如我會經常在半夜睡不著的時候去微博搜索品牌或品類的實時動態廣場,看看大家都在說什么;我還會去翻很多生活分享博主視頻下的各種評論,里面有很多人都會問哪些東西好用等等。
概括來講,我的關注角度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即時動態以及長線趨勢。
我將消費者的即時性動態分為兩類:一類是相對真實的聲音,一類是經過美化后的“噪音”。前者比如微博的實時動態廣場,抖音、快手、B站的評論區,豆瓣等。在豆瓣的“零食拉踩小組”里,沒有對熱門品牌的追逐,只有美味至上。
另一類聲音則是類似于淘寶買家評價、小紅書筆記等運營相對成熟的內容板塊。這類聲音并不是完全沒有意義,但是需要通過相對充分的信息收集和處理,再從中提取出共性的標簽。
長線趨勢上,我很關心年輕人對于社會議題的態度、對于流行文化的偏好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在社會層面,個體的獨立意識和兩性間的平等意識正在逐漸增強,映射到消費品上,“悅己型”消費正在成為潮流。比如,內衣行業,“內外”、“Ubras”等的火爆。
如果用一組詞去概括我對新消費投資的態度,我覺得應該是“向下扎根,向上生長”。一頭是扎根進產業,一頭是和正在成為消費市場主力的“95后”、“00后”同學一起成長。
加入“三坑”,與“粉頭”保持溝通
梅花創投 投資人牛菲
我們整個投資團隊相對比較年輕,所以95后00后的一些審美偏好其實都在我們的觀察之內。
我們機構對于新消費群體最直接的研究方式是綜合各種數據,包括我們會調取被投消費品公司相關品類的用戶畫像及消費者數據,從理性的維度來判斷年輕人的消費偏好。
我自己日常的話,除了逛B站外,還會加入95后00后的QQ群,參加他們線下的漫展等等。因為這些人群比較顯著地喜歡追星,我還會去跟一些“粉頭”(粉絲團頭目)、KOL、KOC等保持溝通,以便取得更深入的交流。
我印象比較深的事情就是從去年開始加入了“三坑”,即包括漢服,lolita服飾,JK制服等這些圈子。
我記得,有一次,在一個漫展上,我碰到了一個“小女孩”,她可能比較喜歡我的服裝,就主動加我帶我玩,還把我拉到了由她發起的一個漫畫二次元社群。
作為投資人,要做到“比年輕人更了解年輕人”其實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我們只能保證盡量抓住一些趨勢性的消費行為。因為在互聯網及新媒體的影響下,現在年輕人“信息孤島”的現象非常嚴重,不是一群愛好的人基本聊不到一起。
比如年輕人的一些喜好,投資人必須親自參與其中才能有所感知。之前我遇到過一個創業項目——針對95后00后的社交平臺。這個項目創始人就說,95后00后其實并不是我們想的那樣,很容易去完成關系的“破冰”動作。只有具有同一愛好或者在同頻的情況下,雙方才愿意嘗試互動。
不過,這些年輕人一旦實現破冰,他們很愿意把對方拽到自己的私域空間里。舉個很生動的例子:這些年輕人可能會在某個彩妝群里大方地分享自己的感情話題,這樣一來,這個彩妝群就會輕易地變成閨蜜群。
經過這一系列的研究與觀察,我個人可能會繼續關注“漢服”、“華服”等賽道的機會。這個領域目前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大行業的增速大于頭部玩家的營收增速。
在新潮的線下業態“蹲點”,觀察“小哥哥”、“小姐姐”們的真實消費體驗
青山資本 投資人周劍紅
因為青山做的是天使投資,我們需要相對早地預見年輕人未來的消費行為及消費趨勢。
我們的研究角度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現成可觀察的部分,比如年輕人經常出現或聚集的地方,包括線上的社交和社區平臺及線下的網紅打卡地等,另一方面就是事后的數據監測與用戶分析。
為了能夠離“年輕人”更近,我個人更喜歡在線下業態“蹲點”,有時候會在一些比較新銳潮流的線下店待上四五個小時,觀察那些“小哥哥”、“小姐姐”的真實消費體驗,包括他們在消費的過程中會說什么、關心什么等等,我會當場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
之所以會選擇這樣的方式研究年輕人的喜好,是因為我覺得線下的消費行為更加鮮活。雖然這可能并不是一個效率最高的方法,但其實幾個小時“蹲”下來,獲得的信息密度與能量密度相對更高一些。
以往大家概念里的年輕人,可能通常都是不積極不主動的狀態。其實觀察下來你會發現,他們多數人非常有自己的想法,有些角度和觀點甚至是你從來都沒有考慮到的。
通過線上與線下的年輕人行為洞察,我們也挖掘到了不少的投資機會。比如之前我們在看B站的時候,發現有大量虛擬主播存在,而且還擁有不少粉絲。我們因此就會想象——是不是可以抓住年輕人對二次元文化的追逐,去做一些虛擬主播的嘗試。這個主播除了生產故事和內容外,可能還會賣貨,與用戶成為朋友進行互動等等。
目前我主要base在北京,未來,我可能會計劃多去一些年輕人相對更多、消費觀更加新潮的城市連續“蹲”上一段時間,比如成都、重慶、長沙、廣東等等,更加直觀地感受年輕人的消費體系與行為畫像,以便更大程度地了解他們。
混跡豆瓣種草群,偶爾還擔任大學創投活動導師
眾海投資 投資人胡瀅
從我們的視角,目前的年輕人概念主要集中于95后。
在了解這些年輕人的喜好上,我們有幾個固定的方式。比如從我們身邊的實習生抓起,看看他們最近喜歡什么,推薦種草什么;另外豆瓣也有很多年輕人的種草群,我偶爾會去做大學生創投活動的導師,和他們做一些互動交流;在周末的時候,我也會去年輕人比較喜歡打卡的網紅場所親身體驗一下。
通過這些方式,我覺得自己的確更加了解年輕人了,至少避免了自己盲目地以用戶視角看產品看趨勢。與年輕人交流下來,其實最終會發現在底層思維上,大家還是有共性的地方,比如關于生活的一些焦慮,比如分享的意愿,以及對小確幸的追求等等。
一個印象深刻的例子是,之前我有個推測——小吃的興起會壓縮正餐空間、茶飲的甜品化會擠壓點心甜品的空間,畢竟人們的胃是有限的。但和00后實習生一起探店發現,不能用自己的新陳代謝來思考當下的年輕人。他們一天經常吃4-5頓,下午喝杯茶吃點心,晚上一頓火鍋,更晚些時候居然還可以來頓炸串宵夜。
最近,在與年輕人的交流中,有關注到一些可能會關注的投資方向,即他們喜歡的休閑零食品類。我發現,這些95后除了對日益剛需的奶茶、高顏值甜品、點心很有消費力之外,炸雞也是他們喜歡高頻消費的,甚至會經常當正餐吃。
當然了,在某些時候,我也會因為對年輕人的某個消費行為沒有足夠了解而錯失一些項目或機會。比如我之前覺得像漢服、低度酒等這些品類都太小眾了,但這些后來也都在市場中快速崛起,成為了增長較快的熱門賽道。
猜你喜歡
春節經濟“熱力圖”:消費引擎強勁驅動,產業活力全面綻放
春節期間的消費場景豐富多彩,涵蓋了出行、購物、餐飲、娛樂等各個領域,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