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中國破產:曾開三千家店今1折清庫存,子公司拖欠農民工工資
80后、90后的又一個青春信物消逝了。
11月10日,上海破產法庭推出了一則“雙11特輯”,透露正在破產程序中的艾格品牌Etam正以1折價清理庫存。截至發稿,處置資產的淘寶網店“上海艾格管理人特賣店”僅剩一條39.9元的黑色拉鏈短裙。
作為一家法國時裝品牌,艾格1994年進入中國,高峰期在華門店超過3000家,曾是無數80后、90后學生時代的中高端品牌代表,其如今的結局令不少人感到意外。
法國品牌變身中國“老賴”
艾格撤出中國早有征兆。
從2013年起,艾格在中國的銷售額就連年下滑,但還不至于揭不開鍋。到了2016年,中國市場營業虧損達到1940萬歐元,這就有些尷尬了。2017年上半年,調整中的艾格直接關掉154家門店。
總部的容忍是有限的,2018年5月,艾格在中國的成衣業務被徹底拋棄,旗下三個成衣品牌Etam Weekend、ES、E&JOY被出售香港一家投資機構。
但情況并沒有好轉,艾格甚至變身“老賴”。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顯示,2019至2020年9月,艾格集團在中國的全資子公司上海英模特制衣有限公司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112次,上海艾格服飾有限公司被列46次,其中不少情況涉及工資拖欠。
比如,2019年8月,上海浦東新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曾發布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企業名單,其中上海英模特制衣有限公司拖欠本公司35名農名工2019年2月的工資,共計11.9萬元。
曾在華超3000家門店
26年前剛入華那會,艾格可能怎么都沒想到,有朝一日會落到如此結局。
那是1994年,推行本土化的艾格為貼近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把產品設計和生產都放到中國,并通過加盟模式迅速擴張,到2014年達到頂峰的3083家店。
但快速擴張后,艾格很快顯出疲態。有業內人士分析,艾格的品控沒跟上擴張速度,也匹配不了高定價,而且中國市場的設計和生產較為落后,難以讓消費者認可其法國品牌的定位。此外,2012年后,正是ZARA、GAP、優衣庫等國際快時尚品牌擴張的時候,這種競爭加劇了市場洗牌。
不過,艾格還是在中國留下了火種。11月13日零點,Etam內衣在官方微博來了句“Etam還在”,表示“成衣線離開,內衣線回歸”。Etam天貓旗艦店顯示,目前產品只有文胸、內褲、泳衣、打底系列,銷量最高的是一款199元的無鋼圈文胸。客服還表示,內衣品牌的實體店正在籌備。
只是不知道這個星星之火,還能否再有燎原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