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誰學”到底在跟誰學?市值一夜蒸發500億
昨晚,在線教育中概股跟誰學(GSX.US)股價暴跌超30%,收盤價格71.06美元,創近三個月來的歷史新低。一夜之間,跟誰學市值蒸發超500億元人民幣。
而就在昨日,瑞士信貸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Credit Suisse AG) 發布研報《跟誰學—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失去上升勢頭以及夏季商業推廣的失誤》,對跟誰學評級從“中性”下調為“減持”,原因是“跟誰學不再受益于自然流量增長,并在競爭的關鍵階段決策錯誤”。
過去一年里,跟誰學可謂在K12在線教育的舞臺上“C位出道”、并博足了眼球的明星企業。在歷經香櫞、灰熊等機構的12次做空,以及美國證監執法部門SEC的調查后,其股價一度跌至80美元以下,但隨后又出現兩次明顯拉升,直到昨晚之前還依舊保持“堅挺”。
幾經沉浮后,跟誰學未來其高市值能否持續?本文愿提出幾點思考,與大家共同探討。
01
銷售費用大幅上漲,“低獲客成本靈丹”失靈
跟誰學成立僅5年便成功赴美上市,登陸資本市場后,也因幾近“完美”的財務數據而備受矚目與質疑。
其之所以能夠成為眾多在線教育企業中脫穎而出的黑馬,很大的一個亮點在于,其毛利率高達近80%,遠高于同行平均水平。而能夠獲得高毛利的主要原因,是遠低于同行的獲客成本,這也是被沽空機構質疑的問題所在。
跟誰學CFO沈楠在今年2月時曾公開接受投資者集中提問,面對一眾關于獲客渠道的疑問,他談到:“跟誰學到目前為止沒有付費做過任何的路牌廣告、燈箱廣告和電視廣告等,所以我們在廣告端確實要比行業頭部要少很多。”此外,“我們2019年整體的獲客渠道其實和其他在線教育公司沒有太多的差別,都是騰訊系、頭條抖音系,以及一些新渠道的探索。”
也就是說,在2019年,跟誰學除了線下廣告投放為零外,主要獲客渠道與其他友商無異。
但從數據上來看,其獲客成本卻明顯地低了許多。
以上圖中跟誰學與好未來(學而思網校)的獲客成本作對比,2019年Q2至Q4期間,跟誰學的獲客成本最低時只有400元左右,不足好未來的一半。
不過,到了2020年Q1,這一數據卻飛漲至1000元左右,此時學而思網校的獲客成本也僅為546元。
獲客成本的陡然上升,在跟誰學最新的財報中也十分顯眼。其2020年二季度財報顯示,跟誰學營業虧損為1.608億元,這是其上市以來首次公布營業虧損,去年同期為營業利潤1623萬元。
營業利潤的同比轉虧,被跟誰學方面歸因為,其在“銷售和營銷活動方面的投入增加,以擴大流量增長及加強品牌認知”。二季度,跟誰學銷售費用為12.05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69億元,增長超過7倍。
可以說,跟誰學一路走來,一直以超低的獲客成本和超高的毛利率為獨特優勢,在資本市場享受著超高估值的優厚待遇,也成功坐上了“唯一盈利的在線教育公司”的寶座。
而其如今驟然在短期內大幅增加銷售和營銷投入,是否說明,其此前“獨有”的低成本獲客渠道紅利已不復存在?
那么,失去了“低獲客成本靈丹”的跟誰學,不再具備高成長的邏輯,是否還能撐得起這千億以上的超高市值?
02
營業虧損的跟誰學,能否打破教培行業“三年半效應”
北京新東方優能中學部總監、東方優播網絡科技公司CEO朱宇(雪球“小狼”)曾公開總結過教培行業的“三年半效應”,意思是,許多教培公司在最初的三年半里,發展迅速、風生水起,但過了這一時間節點后,步伐就開始明顯放緩。
這是因為,教培行業有著預付款、慢結轉、滯后反應的三大特點。在前三年半的時間里,初創企業只要不斷通過多樣化的營銷手段吸引學生,就有現金流,然后就有資本可以進行迅速的擴張。
但教育行業往往口碑效應極為突出,一般到了第三年的時候,原有用戶所積累的口碑會逐漸顯現,此時才是檢驗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質量的真正時刻。特別在K12領域,如果未能達到家長對于孩子提升學習效果的需求,那么自然會質疑產品。
而這個時候,企業為了生存下去,則需要支出三份開銷:第一,企業本身的運營費用,包括老師的課酬、公司的場地和設備費用等;第二,為了滿足用戶需求而產生的更新迭代產品的費用;第三,由于口碑不如意而產生的更多營銷費用。如此一來,這些驟然增加的開銷便會拖垮很多公司,最終導致業績斷崖式下降,甚至走向破產倒閉。
再回到跟誰學。
公開資料顯示,跟誰學成立于2014年6月,但最初做的是較為簡單的O2O業務,連接資源,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老師。
但隨著O2O概念沒落,跟誰學于2016年5月開始孵化高途課堂,主攻在線直播大班課,并在2017年組建起完整的高途課堂團隊,業務核心是中小學生全科輔導和直播大班課,后研發出其核心產品雙師大班課。
2017年,跟誰學的雙師大班課正式投放,18年開始被用戶廣泛接受,公司走向盈利。
從2017年到2020年中旬,正巧是三年半的時間,也是跟誰學首次出現營業虧損的時點。跟誰學能否打破教培行業的“三年半效應”?這里還需畫一個問號,接下來的一到兩年,市場自會給出答案。
03
高管離職股東拋股,是否不看好公司長期發展
時至今日,跟誰學創始高管團隊的相繼離職、大股東拋股套現的原因,依舊是謎。
如果說,今年2月起一輪接一輪的機構做空,才開始讓不少投資者關注到跟誰學可能的風險。但其幾大股東的集體大額套現,卻是發生在被做空前的去年年底。
其中,第二大股東即內部員工持股平臺Origin Beyond Limited減持156.67萬股,套現近4千萬美元。持股比例由12.7%變為11.7%,投票權變為2.3%。
而其上市前的兩大投資機構,第四大股東啟賦資本、第五大股東高榕資本,則分別減持212.5萬股和187.5萬股,二者合計套現約1億美元,各自投票權也減少至1%左右。
此外,還有其他五位股東合計減持近450萬股。
投資機構在標的上市后套現獲利,本無可厚非。但創始團隊成員接續離職、還紛紛拋股,則不得不令人懷疑,跟誰學是否存在不被曾經的內部高管看好的可能。
一方面,跟誰學的聯合創始人羅斌控制的Rolancy International Limited,曾在前述股東大減持時拋售41.298萬股,套現約1038萬美元。
另一方面,跟誰學初始聯合創始人在上市前后的一年內,半數離職,背后具體原因至今不明。
跟誰學的8位聯合創始人中,原COO張懷亭、原CTO 李鋼江、原CFO宋欲曉以及原天校負責人鄧弘,均在一年時間內因不同原因相繼離開。據財經媒體報道,其共同點是,他們都在公司解禁后即套了現。
沈楠在回應高管離職風波時曾提到,“從2017年開始到現在,我們的近80位核心管理干部沒有一個是被動被行業高薪挖走的。”
這也可以理解為,這幾位聯合創始人是在沒有外界挖角的情況下主動請辭的。
當前,在線教育行業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K12市場更是潛力巨大,市場規模達萬億,已成為行業共識。然而,對于這樣一家自身發展處于快速成長期,且所處K12教育市場也仍在高速增長的企業而言,創始高管為何不約而同地選擇離職,且紛紛拋股?
其中緣由,外界不得而知。不過從SEC在今年6月發布的調查函來看,其要求跟誰學提供上市前兩年的2017年業務數據,顯然意圖“刨根問底”地徹查一番,眼下調查已持續4個月有余,整個在線教育行業都在等待著這一份結果。
猜你喜歡
“雙面”豆神教育:6年虧掉52億,60交易日暴漲300%,前實控人持續減持,5.86億股解禁將至!
蹭上AI概念的豆神教育暴漲容易,暴跌也非常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