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行業蹭直播熱潮,紛紛成立直播團隊,“砸500萬無聲響”
2020年,保險直播成為風潮,席卷各大保司,保險直播的數據也亮瞎了很多人的眼睛——據稱一次直播,帶貨成果最高超過4億。
一些互聯網保險平臺和保險公司,紛紛組建了直播團隊,有公司“預算500萬,非得砸出一些聲響”。
直播已顛覆傳統的保險行業了嗎?
在現實中,保險直播似乎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美。有主打中高端產品的公司就表示,一次直播,1000人觀看,成單率是0。
而熱銷的百萬醫療險,利潤又很薄,未必能覆蓋直播成本。“砸500萬的團隊,只花了半年就燒完了錢,沒做起來。”
一些從業者堅持,直播賣保險這條路走不通,因為基因不匹配——保險的本質,決定了它不可能像電商產品一樣,在屏幕上被吆喝爆買。
然而,還有一些從業者并不擔憂:“一些適合直播銷售的保險產品正在出現。”
01 顛覆
2020年,直播帶貨成為了最大的風口,保險直播也是如此。
光是5月,保險界就傳出三大新聞:水滴創始人沈鵬、華夏人壽總精算師李建偉和平安集團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陸敏參與的三場直播,觀看人數分別超過110萬、91萬和100萬。
而他們的“帶貨成果”,據稱分別是近1000萬、超過4億和“未來三個月轉化保費1.6億”。
此外,在支付寶“818理財節”,6家保險公司、30位保險主播和近百名資深保險規劃師,也在支付寶上進行了超過60場直播。
“直播有望成為保險行業未來新的業務發展模式和營銷方式。”有人稱。
各大互聯網保險平臺已開始押注直播。
有新聞報道,今年2月起,水滴保險商城就在試水直播賣保險,并在公司內部挑選員工,希望將其培養成保險界的網紅。
據稱,水滴內部已經組建了專門的直播部門。
而保險公司們也躍躍欲試,生怕錯過了這一風口。
平安、眾安等公司,都有團隊在做保險直播。
“有家保險公司成立了一個保險直播團隊,領導給了500萬的預算,讓他們一定把這條路趟出來。”一位保險咨詢機構的負責人透露。
來勢洶洶的直播,難道真的要顛覆傳統保險業了嗎?
未必。
保險直播的數據,其實有很多“水分”。
“因為銀保監會查,所以保險公司在直播數據上不敢說假話。”一位做過直播的保險從業者表示。
只不過,這些“帶貨成果”的統計口徑并非按月,而是按年統計的。
“比如說,有的保險產品保費是月繳,首月1元,每月續保,一年的保費是兩三百元。在統計直播數據時,保險平臺會將這兩三百都算作保費。”為保險公司做直播的小薇說。
“據我所知,有的平臺,用戶的續保率并不高。”保險從業者海晏稱。
此外,直播也并非對所有保險產品都適合。
多位保險從業者表示,目前,在直播市場最受歡迎的,還是百萬醫療險。因為它足夠便宜,用戶被教育的程度也足夠。
而對于貴一些的產品,比如重疾險、高端醫療險、年金險,結果就沒那么樂觀。
一家保險經紀公司主打的是中高端產品。在直播中,他們發現,稍微高端一些的產品,比如重疾險,“1000人觀看,轉化率是0”。
不過,也不盡然。小薇就表示,有時直播一場,保費幾千元的重疾險銷量,能占成單比例的10%-30%。
但效果并不穩定,時好時壞。
保險直播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02 根源
海晏認為,歸根結底,直播產品的兩大特性,即價格低、決策快,與很多保險產品的特性是沖突的。
首先,直播產品要大賣,價格要足夠便宜。“網紅”只是錦上添花的“花”,卻不是根本。
比如說,李佳琦推薦的一款口紅,外面可能賣500元,但在他這里是380元,用戶是因為這個才去搶購的。
歸根結底,用戶不是在追星,而是在借李佳琦拿到“拼團價”。
而保險產品則很難直接比價,而且不是越便宜越好——“買保險不是因為它便宜,是因為我需要。”
其次,對于直播產品,用戶的購買行為往往是沖動型的。
有調查顯示,在美妝直播中,主播是影響沖動型購買行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但對于保險,尤其是價格較貴的重疾險、年金險、壽險,人們往往會更加理性。
“買航意險、百萬醫療險,哪怕遇到條款陷阱,用戶損失也不大。但是要他們掏10萬、20萬買一份保險,你說他們是選擇在視頻上聊天的人,還是選擇線下見到的真人?”保險從業者李凱之說。
此外,保險涉及的條文很繁瑣,“直播根本說不清楚”。說不清楚,就很難說服用戶掏腰包。
以年金險為例。這是一個很復雜的產品,有多種變量,比如性別、年齡、購買金額、提取時間。“這些必須要靠線下講解,比如經代跟用戶一對一坐著,用筆在本子上給用戶計算回報率,用戶可以隨時打斷提問,比如‘我到60歲,可以拿到多少錢’,這種氛圍跟直播是不一樣的。”李凱之表示。
因為上述原因,高端醫療險直播帶貨的效果都不太好。
“有理念的人不看直播。沒這個概念的人,你一說交2萬,12個月后不返還,他馬上沒了興趣。”李凱之說。
此外,直播也要面對成本的問題。
“保險公司運營成本偏高,而直播對頻率有一定要求,如果一個月就播一次,效果不會太好。如果一周直播一兩次,又比較花精力。”小薇說。
她表示,目前支付寶對與保險有關的直播有流量扶持,會給出比較好的曝光位置,最高的時候,他們可以有幾十萬人的觀看量。
“但要在抖音上達到這個觀看量,可能就要花投放費用。”
在此情況下,保險公司能否收回成本,還是一個未知數。
而上述保險咨詢機構的負責人透露,那家砸了500萬做保險直播的公司,“并沒有做起來,半年時間錢全部燒光了”。
03 監管
目前,市場上實際存在兩類保險直播。
首先,有資質的保險公司可以推薦產品,也可以講解保險知識。
其次,沒有牌照的主體不能直接推薦產品,但可以講解保險知識,再將用戶進行轉化。
但這是一個模糊地帶。如何轉化不違規?大家都在摸索。
早在6月22日,北京銀保監局就發布了《關于保險網絡直播和短視頻風險提示的通知》。
“我們也曾經做過保險直播,7月,北京銀保監要求徹查保險直播,禁止在直播頁面掛二維碼,我們的直播就停了。”海晏說。
近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下發通知,稱擬對人身險公司“直播帶貨”相關情況,進行問卷調研。
被放在問卷中的問題,包括:對于開展“直播帶貨”形式,在消費者保護方面是否存在問題或其他潛在風險;是否產生與個人“直播帶貨”有關的消費投訴。
與電商直播最為不同的是,保險,是一個強監管的領域。一舉一動,監管都盯著。
實際上,和外界想像的不同,很多保險經代,對于直播的態度是非常謹慎的。
“因為可以回放和錄像,直播很容易被抓把柄。萬一說了不當的話,被錄下來,那就很被動,被吊銷經代資格很正常。在這種情況下,退保都得100%地退。”一位保險經紀人表示。
他稱,他們公司一直在要求員工,不得夸大事實和虛假告知。在此情況下,直播的“噱頭”少了很多。
而在做電商直播時,適當的夸張,更容易招徠顧客。
保險嚴謹的基因和直播夸張的基因,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做有營銷感的直播是簡單的,但是做符合保險本質特性的直播,是件很難的事。如何完全合規?用戶的體驗感如何保障?如何一對一地解讀健康告知?如何保障對用戶后期的服務?”海晏認為,這些都是做保險直播的時候,需要思考的問題。
而在小薇看來,保險直播正在進行平臺遷徙。
過去,大家都在抖音、快手這樣的平臺做直播,但未來,則會往支付寶、京東金融、騰訊理財通等金融類平臺和保險公司自己的APP上轉。
因為越垂直,效果越好。
“抖音偏娛樂,和保險的用戶群體未必重合,變現漏斗大。而支付寶、理財通這樣的金融平臺更垂直,轉化率更高。”小薇說。
她表示,現在大家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只有性價比高的保險產品,才比較容易拿到支付寶的流量。
“如果保險公司沒有這樣的產品,跟頭部平臺合作時,投放成本一樣很高。”她說。
盡管面臨質疑,但還是有從業者表示,在保險直播方面,仍然值得一試。
“目前保險直播轉化效果比較好的,還是保險知識普及類,以及咨詢類產品,比如為用戶提供的免費定制服務。”海晏稱。
而一些保險公司,也開始設計一些適合直播推薦的保險產品。
保險直播這條路能否走通,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檢驗。
*文中受訪者為化名。
猜你喜歡
永安財險主業承壓、增長乏力、屢碰“高壓線”,新帥周暉能否力挽狂瀾?
永安財險能否迎來真正的轉機?新總經理履新,能否帶領其走出多年“沉疴”?在市場格局風云變幻、行業競爭加劇的當下,永安財險如何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