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開放倒逼券商大并購,國內134家券商總資產不及一家摩根大通
相比于此前頻繁傳出合并消息的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國金證券和國聯證券的合并倒是“悶聲干大事兒”。9月20日,國聯證券和國金證券雙雙發布公告,對合并一事予以確認,由此成為2020年第一例券商合并的案例。
今年第一例券商合并低調完成
公告顯示,國金證券控股股東長沙涌金與國聯證券已簽署股份轉讓協議,且國聯證券將向國金證券擬全體股東發行A股來換股吸收合并國金證券。
從業務來看,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布的經營業績排名,2019年國金證券實現營業收入39.88億元,排名第21位,而國聯證券則實現營業收入16.32億元,僅為國金證券的40%,排名第51位;凈利潤方面,國金證券2019年實現12.99億元,而國聯證券僅實現5.21億元。總資產方面,國聯證券總資產高達469.18億元,排名第33位,而同期國聯證券總資產僅有272.59億元,排名第55位。
從業務數據來看,國聯證券的綜合實力并不及國金證券,甚至可以說完美演繹了“小吃大”的并購案例。
而從股東背景來看,國聯證券則是國企味道濃厚。國聯證券的前三大股東分別系無錫市國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國聯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無錫市國聯地方電力有限公司,分別持股22.87%、16.41%及11.22%,均為無錫市國資背景。另一方面,國金證券的前兩大股東則分別為“涌金系”的長沙涌金(集團)有限公司、涌金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金證券及國聯證券承認合并一事之前,9月18日兩家證券便已雙雙漲停。公告尚未發布,股價卻已提前漲停,使得有投資者質疑是否有知情人士提前相關消息并從中獲利。
當然,在市場的質疑之下,此謎團仍舊尚待解開。
金融開放或是催化劑,合并有利于對外競爭
自去年11月9日,證監會表示積極推動打造航母級證券公司后,各種有關證券公司將如何整合的猜想便此起彼伏。
眾所周知,“航母”的基本要求便是擁有“出海”的實力,但不得不承認,雖然“本土”券商在國內資本市場中優勢盡顯,但與海外頭部券商相比,國內券商的綜合實力仍有待提升。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國內133家證券公司總資產為7.26萬億元,凈資產為2.02萬億元,凈資本1.62萬億元;截至2020年上半年,我國共有134家證券公司,總資產為8.03萬億元,凈資產為2.09萬億元,凈資本為1.67萬億元。
而世界知名投行摩根大通集團,其管理的總資產高達2.5萬億美元,按照人民幣與美元最新6.7595的匯率計算,摩根大通的總資產高達16.9萬億元人民幣。
僅從數據上看,國內133家券商的規模不及一個摩根大通。
中國證監會將于2020年12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取消包括證券公司在內的外資股比限制,這意味著外資可能將加速進入證券行業。
一位業內人士向AI財經社表示,“金融開放是肯定的,外資券商進入中國是很現實的問題。目前國內券商的綜合實力和國外券商差距較大,通過這種合并的方式,在以后和外資券商競爭中可能就多了優勢”。
民營券商成并購新標的?
從6月開始,市場中便相繼流出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第一創業證券和首創證券強強聯合的各種消息。盡管“當事人”相繼出面澄清辟謠,但消息的流傳并未止于公告。
有趣的是,無論是被認為最后可能打造券商航母的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的合并,還是第一創業證券和首創證券的強強聯合,截至目前均未“成真”。相反,此前較為低調的國聯證券和國金證券卻成為了2020年的第一起券商合并。
從中信證券到首創證券,前兩起“緋聞”的當事人均系國資背景,而此次合并成功的國金證券與國聯證券的結合,卻是作為國資的國聯證券吞入了民資的國金證券。這不禁讓人好奇,難道民營控股才是券商合并的“好”標的?
上述業內人士向AI財經社表示,“不僅僅是券商行業,事實上其他國企也在設立并購基金,把產業鏈相關的上下游并入以增加競爭力。”
那么,目前A股上市券商企業當中,還有哪些民營券商呢?按同花順行業分類,目前A股上市的47家券商中,除去國金證券,尚有5家券商其實際控制人類型為個人,分別系哈高科即湘財證券、華林證券、錦龍股份、國盛證券以及東方財富,其中以東方財富的市值最高,為2105.91億元。
未來這些券商是否會與“國資”聯姻,市場拭目以待。
猜你喜歡
國聯證券:中報鬧烏龍,股東中海基金上半年營收僅8000元?
近日,國聯證券半年報中鬧出“烏龍”,其股東中海基金上半年實現凈利潤850多萬元,但營業收入卻僅有8000元多一點。國金證券辟謠被京東15億美元收購,誰在釋放利好消息?
市場再次傳出國金證券被收購的消息,而發起收購方為互聯網巨頭京東。隨后輿論一再反轉,終被國金證券辟謠,但期間國金證券股價起起伏伏,不少資金進出。國金證券:回應京東收購消息不實,尾盤開板
有消息稱,京東正就收購國金證券部分或全部股權進行談判,國金證券董秘辦正式對外回應“經公司向控股股東了解,確認該消息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