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特佳董事長:被舉報婚外情,侵占公司財產,曾推動22家企業上市
9月10日,一封《致每一位高特佳人的公開信》在網上流傳并引起轟動。
信中直指高特佳董事長蔡達建婚內出軌,并與多名女下屬有染。作者金某是蔡達建的妻子,她爆料稱蔡達建與下屬張某楠保持長期不正當的關系。
公開信顯示,張某楠原為蔡達建的秘書,他們在十年前就已經發生婚外情,從上下屬的工作關系發展成為非法同居乃至成為事實上的重婚關系,嚴重侵害了金某與蔡達建的婚內共同財產,同時質疑蔡達建利用擔任董事長的權利侵占高特佳集團的公司財產。
公開信中披露了不少細節:蔡達建與張某楠有一個五歲的私生女,蔡達建先是在上海為其在上海購置一套高檔小區的豪宅,另外還買下香港的一處豪宅送與張某楠。金某表示,已向法院提起離婚析產訴訟。
該公開信還披露,蔡達建沉迷于與張某楠的關系,利用職務之便為他的情婦們謀取利益,沒有時間和精力顧及工作事業,導致高特佳2017年至今經營管理不善,并造成重大并購失控。
我們查詢蔡達建的微博發現,他曾于2014年4月23日感慨婚姻的“七年之癢”。“婚姻7年之癢,不是誰有錯,只是時間到了。”但不知當時是否與妻子感情已有裂痕。
巧合的是,公開信中曾指出,2014 年至 2015 年期間蔡達建曾安排張某楠到美國加州洛杉磯生育并休產假。其中,還在上海購置一套高檔小區的豪宅。
高特佳是國內最大的專注于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機構之一,于2001年在深訓成立,蔡達建為法定代表人。
公開資料顯示,高特佳集團資產管理規模超200億元,共有醫療健康產業基金25支,先后投資140余家企業,其中醫療健康企業70余家,并推動了22家企業成功上市,博雅生物是該機構的投資代表作。
截至發稿前,高特佳官方和蔡達建本人還未對上述信息做公開表態。
據界面新聞報道,高特佳弘瑞相關人士表示,對集團董事長私事不便回應,公司已成立工作組就公開信內容涉及公司事項展開內部調查。該人士透露,高特佳集團的組織架構在經過今年年初調整后,目前以高特佳弘瑞作為主體負責募、投、管、退業務,獨立于高特佳集團運營,黃青任董事長,蔡達建已不參與具體經營事務。
資料顯示, 深圳市高特佳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有深圳市高特佳弘瑞投資有限公司95%股份,同時系A股上市公司博雅生物(300294.SZ)控股股東。
9月11日,受大股東高特佳老板蔡達建的私情事件影響,博雅生物(300294)低開2.41%,股價報36.01元/股。受二級市場整體環境等因素影響,近期博雅生物的股價也出現一波大幅下跌。自8月6日股價創下新高后便一路下挫,累計跌幅達36.39%。
扯出資本舊事:丹霞的并購失控與隱瞞的實控人
公開信披露,由于蔡達建經營管理不善,導致了丹霞項目的并購失控。
丹霞生物是一家以血液制品業務為主的生物制藥企業,2017年,圍繞著丹霞生物的并購,高特佳進行了一系列“蹊蹺”的資本運作。
2017年初,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組織對丹霞生物進行藥品GMP飛行檢查,發現人血白蛋白鋁離子高于《中國藥典》的標準的問題,丹霞生物暫停生產。
但這并沒有阻擋博雅生物及其控股股東高特佳集團對丹霞生物的并購。
并購完成后,博雅生物于2017年、2018年,分別向丹霞生物支付預付款項1.15億元、2.02億元。但因停產原因及尚未獲得國家監管部門的血漿調撥批準,丹霞生物未能完成血漿供應。
即便如此,2019年博雅生物仍向丹霞生物預付了5億元貨款。
2017年至2019年,博雅生物累計向丹霞生物“輸血”超過8億元,但實際采購金額為0元。是否屬于財務資助?面對媒體的質疑和監管部門的問詢,博雅生物多次予以堅決否認,但沒能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從公開信息來看,高特佳并購的丹霞項目確實出現了重大問題,并拖累到上市公司博雅生物,而蔡達建正是這項并購重組的關鍵人物。
(圖片:蔡達建,高特佳創始人兼董事長)
博雅生物曾在公告中多次稱高特佳集團股權結構比較分散,沒有股東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能單獨或共同實際控制高特佳集團,高特佳集團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工商資料顯示,蔡達建早于2017年4月26日已成為高特佳集團的實際控制人,進而成為博雅生物的實際控制人,但其控股地位卻長期被隱瞞。
而這次公開信的披露,更是側面回應了外界傳聞,直指蔡達建的控股身份。
在業內人士看來,有無實控人并不會對上市公司的日常經營產生構成重大影響,但宣告上市公司無實控人,很有可能是為了逃避責任,譬如與丹霞生物不正常關聯交易可能帶來的損失。
高特佳的投資版圖:重倉醫療健康,推動22家企業上市
高特佳投資集團成立于2001年,專注于醫療健康產業的戰略性股權投資及并購業務,實現對醫療健康及資本行業的資源整合。
以戰略性股權投資為主,高特佳的投資覆蓋并購、PE、VC、天使等全階段,并推動了22家企業成功上市。
獵云網梳理了近年來在獲得高特佳投資后,成功上市的企業。
2001年高特佳在深圳注冊成立,時任國泰君安證券并購直投部總經理蔡達建從投行轉型,創辦高特佳,中國第一個脫胎于券商系的投資機構由此誕生。
2003年,高特佳投資邁瑞醫療后高速成長,成為中國醫療器械的全球名片。
邁瑞案例的成功,讓蔡達建以及高特佳團隊逐漸堅定了醫療健康產業的方向。2006年至2012年期間,高特佳已經在醫藥投資領域不斷摸索,除了博雅生物和景達生物,還先后投資了貝斯達、山灞醫療、方舟制藥、廣印堂、百神藥業等藥企。
逐漸地,高特佳集團開始形成“將集團打造成產業投資平臺,并在健康醫療行業構建長線平臺”的戰略雛形。
2012年,高特佳作為大股東成功推動博雅生物登陸創業板,成為國內首創。2012年轉型后,高特佳專注于投資醫療健康領域,堅持長期投資邏輯,積極布局中早期機會,而早些年看重的機械制造、IT領域等領域逐漸不再關注。
作為中國最早一批風險投資的啟蒙者和探索者,蔡達建率先在業內提出“主題行業投資”的投資模式,他表示目前醫療健康產業快速變革,不進則退、慢亦是退。
如今,中國醫療產業已成為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復合增長率超過20%。
伴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國內整個醫療健康產業在政策上有利好,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國在2016年健康服務業總產值已超4萬億元,今年要達到8萬億元,2030年預計16萬億元。
同時,資本市場也推動著醫療創新。一是港股允許未盈利的生物醫藥企業上市,截至8月1日,港股上市的醫療健康企業已經達到了20家;二是新開的創業板,降低了醫藥行業上市門檻,目前科創板上市的143家企業中生物醫藥企業達到30家,占比21%。
上市窗口期的來臨,極大的催生了醫療健康行業的投融資熱情以及行業的發展。
“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核心就是專業+資本+耐心。”蔡達建表示,投資機構區域布局應與中國生物醫藥版圖盡量重疊,在新一線地區設立基金和投資項目,進而打造醫療資源生態圈,進行良性循環,這也是高特佳的投資布局邏輯。
如今,身陷離婚糾紛的蔡達建,還能繼續帶領高特佳披荊斬棘嗎?
附公開信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