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風翻盤!軟銀轉虧為盈,3個月凈賺826億元,孫正義只能賣家產?
僅僅三個月,軟銀集團的財報就已經從巨虧946億到盈利826億,再次創造了一個翻盤式紀錄。
2020年8月11日,軟銀集團發布4-6月(2020財年第一季度)合并財報,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凈利潤為1.2557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82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9%。三個月前,軟銀巨虧1.4萬多億日元的消息曾刷遍全網,整個科技圈、創投圈都在期待這位“野心家”如何翻盤,而今市場上揚,孫正義終于揚眉吐氣了一番。
公布財報這天,恰是孫正義的63歲生日。這份生日禮物還附帶孫正義暴漲的身價。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軟銀集團創始人孫正義在三個月內身價激增了近120億美元,緩解了2020年一連串投資損失給他的個人財政造成的壓力。
如何翻盤?
最新季度發布的財報顯示,2020年4到6月,該公司凈利潤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達到12557億日元(約合人民幣826億元),這個數字也是軟銀成立以來最好的季度業績。而上一季度則虧損了1萬多億日元。
孫正義之所以能在短短三個月之內大幅扭虧,主要得益于兩個因素。首先是股市在經歷了一季度的暴跌之后逐步回暖,愿景基金投資的企業市值得到較大恢復。
其次是軟銀啟動了高達4.5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近3000億元)的大規模資產出售計劃,包括利用阿里巴巴股票期權融資等方式,已完成了4.3萬億日元的籌資計劃,出售旗下軟銀移動通訊和美國通信巨頭T-Moble的股份,到目前為止這項計劃已經實現了80%。
通過部分出售T-Mobile股份,軟銀在本季度計入了4219億日元的盈利;另外以軟銀愿景基金(SVF)為主的投資基金業務在最新季度實現了2966億日元的收益,包括已實現的投資退出收益及賬面上的被投公司的估值反彈。總體來說,4至6月軟銀的投資業務獲益達9830億日元。
財報發布后,軟銀集團掌門人孫正義通過線上方式就二季度財報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召開現場,孫正義終于展露笑顏。“愿景基金實現了翻盤,鑒于疫情仍然充滿不確定性,所以我不能保證未來能夠持續盈利。”孫正義在說明會上如此說道。
頗受質疑
軟銀的爭議在2020年5月發布2019年年報前后,幾乎到達了頂峰。“人們還不明白,愿景基金已經變得一團糟。”AllianzTechnology Trust投資組合經理WalterPrice彼時在推特上寫道。
4月,在接受《福布斯》的采訪中,這個不可一世的“野心家”孫正義首次承認,隨著該公司收緊財務支出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經濟的撼動,愿景基金投資的88家公司中至少有15家將會破產。“投資戰術上,我已經開始后悔”,孫正義如此對媒體說道。
5月,軟銀集團截止3月31日為止2019財年業績報告發布。財報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軟銀集團凈虧損1.4381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956億元),這一水平刷新了日本企業的季度業績紀錄,超越了東京電力集團在東日本大地震時創下的季度(2011年1月-3月)虧損1.3872萬億日元紀錄。而在2019年整個財年,軟銀集團經營虧損1.365萬億日元(約127億美元),略多于4月份業績預告的1.35萬億日元,創成立以來虧損最高紀錄。其中大部分虧損都來自于愿景基金,2019財年愿景基金的投資虧損為1.8萬億日元。
對于虧損的原因,軟銀如此解釋道,一是Uber、WeWork的公允價值大幅下降;二是在新冠病毒爆發后,其他投資組合公司的估值在最近一個季度也出現了急劇的下降。財報顯示2019財年愿景基金的投資損失構成為:Uber損失52億美元,WeWork損失46億美元,其他投資損失75億美元。
比一年巨虧百億更嚴重的,是投資者的信心正在遭到挑戰,華爾街的分析師們開始擔憂,軟銀集團或將需要為愿景基金的投資損失買單。孫正義為了愿景基金的千億規模,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估值泡沫破裂后,其風險開始暴露。
實際上,在2月上旬到3月下旬間,軟銀股價幾乎被“腰斬”。面對史無前例的困境,孫正義開始慌了,展開自救計劃,3月13日宣布了第一份回購計劃,規模為5000億日元,但未能成功止跌。3月23日,軟銀披露了前述提及的4.5萬億日元(約合410億美元)的籌資計劃,包括出售資產以提振股價和減少債務,其中2萬億日元(約合180億美元)將用于回購股票,其余資金用于償還債務、購買公司債券和增加存款,預計將在未來4個季度內完成。股價終于止跌。
目前,4.5萬億日元的籌資計劃已完成95%,如前所述,一是通過出售部分T-Mobile股份獲得2.4萬億日元資金,二是通過出售阿里巴巴股票期權合約籌資1.6萬億日元,此外還通過出售旗下電信子公司獲得3千億日元。
值得玩味的細節是,在兩個關鍵節點,阿里巴巴和2020年年初,孫正義都曾堅稱,不會出售阿里股份。
“賣賣賣”還在繼續
此次財報披露的第二天,孫正義表示,該公司正考慮出售旗下芯片設計公司ARM的部分或全部股份,目前正在就該事宜展開談判,不過仍有可能進行 IPO。
這是一家軟銀在2016年收購的公司,彼時,軟銀斥資320億美元,成就了軟銀歷史上最大的一筆收購交易。目前,軟銀持有ARM 75%的股份,剩下25%的股份由愿景基金(Vision Fund)持有。孫正義毫不掩飾的表示,出售ARM是希望改善軟銀財務狀況的選擇。關于這場拋售,外媒報道稱,蘋果、臺積電、富士康、高通都是其潛在交易者。
這在孫正義以往的處事風格中,如此高頻率的賣出顯然不是其本意。此前,孫正義相信,通過投資并購,軟銀集團可以成功地用資本手段將各細分領域的領頭公司連接。這些公司在一個共同的愿景下組成聯合體,一同成長、進化、壯大,發揮協同作用。孫正義認為軟銀集團由此發明了一種新的企業形態,他創造了很多概念闡述這一理念,如“strategic synergy making group”、“Cluster of No. 1”,或者更好理解的,“科技界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千億愿景基金也正是誕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但面對投資者的質疑,與軟銀股價下挫的事實,一點點剝離可以換取的短期回報,不得不成為軟銀的權宜之計。
財報說明會的尾聲,孫正義收到這樣一個問題,“鑒于大部分收益都是資產出售產生的一次性收入,另外愿景基金二期也并不是那么活躍,1.2萬億日元的凈利業績未來可持續嗎?”不可一世的孫正義永遠不會放低自己的野心,他回答道,“愿景基金二期已經投資了10家公司,且還有不少儲備項目,我們將繼續做‘獨角獸’獵手。”此外,亦表示,有5-6家在愿景基金中的公司準備上市。
孫正義的投資野心并未泯滅,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軟銀公布的財報中,開始將“營業利潤”現在改稱為“投資利潤”,并且一直沿用下去,兩字之差,軟銀徹底成為投資公司幾乎已成既定事實。近日又有消息傳出,關于Tiktok在美的出售一案,軟銀或有意參與其中。
不過,孫正義投資的主要企業股價仍然低于上市之初,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依舊,所以到目前為止,軟銀仍然沒有公布本財年整體的業績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