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失去華為先進制程研發遇阻,正尋找替代方案
8月6日晚,內地芯片制造龍頭中芯國際披露了登陸A股以來的首份業績報告,第二季度公司銷售收入達到9.385億美元,同比增長18.7%;歸屬于公司的應有利潤為1.38億美元,環比增長115%,同比增長644%,創單季度新高。
中芯國際管理層表示,二季度增長得益于客戶對成熟技術的需求旺盛,消費電子類收入增長顯著,同時,先進工藝業務穩步推進。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Q1財報,Q2財報中的技術節點分類一欄,中芯國際不再把14nm和28nm芯片收入占比分開計算,而是合并披露,Q2公司14/28nm整體收入占比9.1%,環比增長1.3%。相對臺積電有不小差距。
在華為海思遭遇美國新一輪制裁后,對中芯國際進軍先進制程之路將造成巨大沖擊。
芯片先進制程初期的開發往往需要一個有經驗的合作伙伴協同,對工廠的良率、學習曲線和后續需求都大有助益。
目前國內14nm及以下芯片的主要客戶就是華為海思。有業內人士對AI財經社估算,2019年,臺積電營收350億美元,華為海思占其營收的14%,即49億美元,其中一半以上為7nm訂單。
在美國禁令下,中芯國際不能為華為代工,也不能與華為有技術交流。少了華為這個大企業的協助后,中芯國際如何突圍先進制程?在8月7日的業績發布會上,這個問題受到投資者的重點關注。主要負責先進工藝制程的聯席CEO梁孟松回應,針對某特定客戶,中芯國際會絕對遵守國際規章,會有很多其他客戶準備進入產線,影響應該是可以控制的。
據AI財經社了解,2019年底中芯國際14nm量產,近期產品良率的測試結果將會出爐,屆時就能驗證制程的可靠性到底如何。
接近中芯國際的人士告訴AI財經社,目前至少有10家國內公司處在觀望狀態,但這些客戶都不能和華為的體量和經驗相提并論。或許這是Q2中芯國際沒有把14nm收入單獨披露的原因,只模糊回答:“總體是增長的”。
梁孟松承認,目前公司在先進制程上面臨挑戰,內部正在尋找替代方案,目前考慮把完整技術的開發分成很多段,分攤給不同的合作伙伴。這條曲線救國的道路,勢必會面臨眾多的挑戰。
在華為遭遇臺積電斷供后,曾有聲音認為中芯國際是“最后的備胎”,但由于產線上也主要是歐美設備,中芯國際也受到禁令的鉗制。有產業人士認為,應該保護好這個平臺,扶持國內設備。
業績說明會上,聯合CEO趙海軍表示,中國的設備材料過去一直在努力發展,但是目前規模還比較小,現在主要的國產公司都上市了,得到很多財務支持后都在開始做研發,中芯國際對他們以后是看好的,但這需要時間,需要大家在研發上做很多創新。“中芯國際會跟行業一起做技術創新,嘗試使用,但中芯國際是一家國際化公司,不會有特別強的傾向性。”
這種表態可以說是吸取了華為的前車之鑒。實際上在華為遭遇封殺后,半導體行業涌現出兩派聲音,一派同情華為的遭遇,另一派指責華為過去這些年沒有扶持國內生態鏈廠商,過于強勢,沒有培養起一個健康的生態。
而作為內地制造業龍頭,在遭遇美國禁令的節骨眼上,中芯國際得到了國家資金和政策的傾斜,勢必要以一個開放的姿態,肩負起扶持國內半導體產業鏈成長的責任。
8月6日晚,中芯國際同時披露,公司本次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超額256.63億元,將用于12英寸芯片SN1項目、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項目儲備資金、補充流動資金,以及新增的成熟工藝生產線建設項目。
猜你喜歡
項目被傳停擺后,中芯國際任職9年董事辭職
Brown自1990年至2012年在ARMHoldings PLC擔任多個職位,包括工程總監、首席技術官、全球發展的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及總裁。中芯國際軟件項目停擺?承包方回應稱:北京項目未暫停,已改為遠程
上揚軟件稱,“首先,中芯國際北京項目并未暫停,上揚團隊仍然在為其進行軟件開發,由于疫情反復,項目由集中開發改為遠程開發,這樣的方式既能解決疫情對晶圓廠的影響,也能提高效率完成客戶的開發需求。中芯國際:Q1營收18.4億美元同比增66.9%,2022年將用50億美元擴廠
二級市場方面,中芯國際港股今日以微跌收盤,報15.76港元/股,總市值1246億港元。

博望財經

《財經天下》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