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基金小鎮的再出發
7月26日,湖南長沙,湘江西岸,湘江基金小鎮迎來三周歲。就在半年前,坐落于此的湘江基金小鎮一期全面建成交付,這是湖南省重點打造的金融平臺,它所在的湘江新區則是全國第十二個、也是中部第一個國家級新區。
數據顯示,位于湖南金融中心的湘江基金小鎮,目前已入駐機構263家,基金管理規模1747億元。中基協的備案信息顯示,小鎮的基金管理規模占整個湖南的42%。
2015年5月24日,國家級新區湘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它承載的使命重要而關鍵:“成為高端產業、新興產業發展的承載區、集聚區,成為帶動湖南乃至中部地區發展的新引擎、新動力。”在湘江新區1200平方公里的版圖中,湘江基金小鎮只是一個小小的楔子,但這個楔子像杠桿一樣撬動了一城、一省的創業投資生態,為科技、金融產業的參天大樹提供豐沃的土壤。
立足新區沃土,招商謀變使命升級
回看湘江基金小鎮,不得不提的是小鎮的運營主體——湖南湘江新區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湘江國投最早的前身可以追溯到長沙2008年設立的“大河西先導區”(湘江新區的前身)的政府融資平臺。長沙的主城區在湘江東岸,而河西在當時還是一片廣闊的待開發區域。因此政府融資平臺的主要任務是籌集資金,以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這也是過去中國城市建設的基本模式。
但如果只有基礎設施而沒有產業,新城就會變成“空城”。2015年湘江新區設立,政府融資平臺的任務也在此時發生了改變,從原來的基礎設施建設轉變為產業建設,這時迫切需要一個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之后的決定是,湘江新區上馬產業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產業基金為政府的招商工作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可以通過這些市場化機構多年積累的產業資源、網絡資源、認知資源,更有針對性的觸達希望引進的目標企業。
從2016年起,湘江新區財政連續五年共出資30億元,成立了總規模300億元的產業基金,同期湘江新區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湘江國投前身)成立,作為產業基金的管理者。2017年湘江新區金融中心拿出了最精華的一個地塊,規劃了全國唯一一個位于城市核心CBD的基金小鎮,為引進的投資機構提供物理空間。
產業基金+基金小鎮,是湘江新區在產業發展思路上的一個新的嘗試,標志著傳統的政府城市建設模式和招商模式的轉變,這一轉變之下政府的角色更強調服務而不是管理。
見證湘江國投一路走來——從推進湘江新區片區開發建設的融資中心到資產公司再到如今的湘江國投,湘江新區財政局副局長、湘江國投負責人吳國清的經驗是,過去政府招商,去挖一家大公司,要用大量的土地資源、財政資源去支持它。但創投機構、金融科技公司不需要這些,它們只要好的營商環境、好的政府服務、行政審批便捷透明。
對政府而言,引進這一類公司付出的資源成本要低得多,但另一方面,政府必須轉變理念,服務更細更精,否則它們就會用腳投票。
乘勢金融科技,培育普惠金融生態
早在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首次從國家層面確立普惠金融的實施戰略,明確到2020年,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普惠金融服務和保障體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明顯增強人民群眾對金融服務的獲得感,顯著提升金融服務滿意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技術、新模式層出不窮,金融科技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已經成為全球金融創新的熱點,而國內金融科技生機勃發是在2018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成都等地相繼發力金融科技,發布金融科技政策。為“加快湖南金融中心建設,打造國家區域金融中心”,湘江新區把湖南金融中心發展定位為“科技普惠金融”。2018年5月23日,湘江新區正式發布了《關于支持金融科技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對金融科技領域單位和個人注冊落戶、載體建設、企業融資、人才引進、研發創新等方面給予支持和獎勵,進一步推動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能力,加快湖南金融中心建設。這比央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年—2021年)》(2019年8月)還早了一年多。
小鎮拿到的就是湖南金融中心的核心地塊,東鄰湘江,遠眺橘子洲頭,西側一路之隔就是長沙CBD的寫字裙樓、金融商圈。如果當時把這塊地也賣掉,政府可以得到大筆的賣地收入。而做成基金小鎮,雖然犧牲了短期收益,但獲得了長期的產業集聚和發展。基金小鎮聚集的創業投資基金,是湘江新區筑巢引鳳的一只只先遣隊。
起初,產業基金引進的子基金要在湘江新區落地,對政府提出了配套服務的要求,中基協、工商、稅務等各部門的政策要配合,為此基金小鎮提出了“一站式服務”的概念,以一攬子政策方便基金落地。政策完善之后,小鎮發現市場上其他的基金和GP也有需求,有更多的政府沒有出資的基金也來到了小鎮,這時小鎮就形成了一個承載普惠金融的基金生態。
最新數據顯示,湘江基金小鎮已入駐機構263,基金管理規模(含本地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在外地注冊的基金產品)1747億元,據公開資料,管理規模在全國60多個基金小鎮中排名第八位,對外投資項目385個,投資金額173億元。
通過產業基金引導,湘江新區成功引入了酷哇機器人、美團B2B湖南總部、桑頓新能源、天際汽車、星融元、深思創芯等具有重大技術創新和較大產業規模的優質項目,挖掘并培育了遠大住工、長沙智能駕駛研究院、視覺偉業等先進裝備制造、人工智能領域的本土優質企業。
政府直接招商與通過資本生態間接培育,兩種方式有得有失,政府的直接招商見效更快,引進一家大公司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立竿見影;而基金小鎮的生態打法見效較慢,但更加細水長流。
發展金融科技是湘江新區打造區域金融中心的核心戰略,一方面是基于湖南傳統金融產業不發達的現狀作出的選擇,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服務湖南實體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
湘江新區發現,持牌金融機構數量已經飽和,增量已經很少。而湘江新區內已經入駐的金融機構,因為害怕風險,資金在本地投不出去,大量流到了省外。另一方面,為湖南的法人金融機構服務的金融科技公司有300多家,很多分布在北上廣深。只有化解這種供給端有余而需求端不足的矛盾,才能把湖南的金融資源留在湖南,支持湖南實體經濟發展。
利用政府數據的賦能,打通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持牌金融機構和實體經濟之間的管道。湘江國投甚至“親自下場、鋪建賽道、搭建應用場景”,與某金融科技公司成立合資公司——湘信融平臺,共同在湖南落地業務。據了解,“注冊、認證、發布融資需求”,花費時間不到三分鐘,5天時間拿到中國農業銀行湘江新區分行100萬元信用貸款,這樣的融資速度真實地出現在“湘信融”平臺上,也令獲得融資支持的長沙特瑞興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趙興贊嘆不已:“真是我們中小企業的‘及時雨’!”“湘信融”平臺上線不到一年,平臺已入駐銀行、融擔公司、風補基金等24家金融機構,發布融資產品70多款,入駐企業370余家,助力企業獲得各金融機構授信總金額超3億元。
“三商”宏大愿景,鋪就湘江國投未來
為有源頭活水來。湘江基金小鎮雖只是湘江西岸不過0.5平方公里的一個小楔子,但它就像是一個精準管道,疏通整個湖南金融資源的“堰塞湖”。
這條管道不僅要打通省內金融資源,還鏈接省外金融資源。就在不久前,湘江國投2019年通過產業基金投資并引進到湘江新區的一家企業,階段性完成了近億元新一輪融資。2019年7月,湘江國投產業基金的子基金向該企業投資了2億元,新一輪融資的投資方則是該子基金的GP管理的其他基金。
這個例子表明,湘江基金小鎮其實也是一個直達北上廣深等知名基金集聚中心的高速公路。
同時,湘江國投也在思考其持續健康發展的使命。產業基金有期限,但基金小鎮沒有期限,湘江國投也沒有期限。雖然湘江國投目前是國有獨資企業,承載了促進新區產業發展的政策任務。未來,湘江國投或將成長為一家商業上成功的公司。唯有如此,其存續的生命力才能得以發揮。
2019年底湘江基金小鎮一期建成投入使用,湘江國投把總部搬到了這里,喬遷的同時也標志著湘江國投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對于湘江國投在新時期的定位,一幅“三商”的遠大愿景已然呈現。
第一商是國有資本投資商。湘江國投最初的使命就是管理產業基金,2019年又專門設立子公司湖南國創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國創投資),負責投資業務。國創投資未來將不僅僅是政府引導基金的管理者,而應該是有市場競爭力的投資機構。當然,這還需要時間培養人才隊伍。
第二商是創新服務集成商。主要是指基金小鎮園區的運營。湘江基金小鎮不僅僅是為基金提供辦公場所,這里還有一站式的基金服務。其中,基金小鎮應該充當資本對接高地,政府的風控高地,金融知識培訓高地。一個例子是,4月30日證監會、發改委聯合發文推進REITs試點,基金小鎮第一時間組織了培訓,研討如何落地。
第三商是金融資源整合商。某種程度上這是湘江國投最“重”的業務板塊。從宏觀角度理解,湘江國投希望依靠國有平臺的優勢,解決目前市場上金融資源配置不暢的問題。湘江國投選擇的一個主要抓手是金融科技,利用大數據手段為銀行賦能,幫助它們解決風控的問題,進而解決目前銀行資金支持創新型企業不足的問題。為此,湘江國投一直在推動政府數據在安全脫敏的基礎上開放打通,為金融科技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設施。
這個過程中,湘江國投也將找到自己的發展之道:“我們的企業要對接資本市場,不管是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都先來找湘江國投;金融機構找項目、獲客,也可以找我們。這個潛能是無限的。”

投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