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標宇樹的機器人公司要倒閉了
成立僅一年的人形機器人公司K-Scale Labs要倒閉了。外媒消息稱,K-Scale首席執行官本?博爾特在發給投資人的郵件中稱,“公司剩余運營資金有限,現金儲備約為40萬美元”。
K-Scale是從YC加速器跑出來的項目之一,曾在2024年2月的種子輪融資中籌集約400萬美元,估值達5000萬美元,領投方為Fellows Fund 。因早期投資Figma和Stripe而聞名的納特?弗里德曼和丹尼爾?格羅斯也于4月向這家初創公司投資了25萬美元。
博爾特原本以為籌集1000萬至1500萬美元繼續運營公司會很容易,但他的努力均以失敗告終。他曾與人形機器人制造商1X的CEO伯恩特?博尼奇討論過收購K-Scale的可能性,殘酷的是,對方只有意買下少數團隊成員,對公司其他資產毫無興趣。他與機器人制造商 The Bot Co. 也進行了類似溝通,依舊沒有結果。
在YouTube上,博爾特講述了公司倒閉的始末。與K-Scale創立之初相比,機器人領域的生態系統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當時最便宜的機器人售價高達9萬美元,但如今中國的機器人已經把價格打下來了,行業競爭越發激烈。
事實也確實如此,依托中國供應鏈優勢,機器人產業生態正在走向成熟。2024年發布的宇樹G1售價9.9萬起,在美國的售價也不過2萬美元左右。前不久松延動力發布了全球首款定價萬元以內的人形機器人,售價僅為9998元。在《晚點》對K-Scale 的報道中,這家公司將宇樹視為重要的啟發對象,辦公區域掛有中國公司團隊的照片,提醒自己團隊 “中國硬件工程師迭代多快”。
已經有一批機器人公司倒在了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能的春天。去年年底,在硅星人的一個活動上,K-Scale的CTO曾表示,公司的座右銘是“不要成為又一個倒閉的機器人公司”。遺憾的是,這家成立一年的人形機器人公司,最終不得不以關停收場。
拿到200萬美元訂單,還是融不到錢
在創立K-Scale之前,本?博爾特曾是Meta的人工智能研究員,還在特斯拉的Autopilot 團隊工作過。聯合創始人、COO徐睿,曾在小米、字節、騰訊從事硬件產品工作。
K-Scale采用了開源和硬件商品化的策略。今年 5 月 ,K-Scale開源人形機器人軟件套件,并開啟人形機器人預售。K-Scale 研發出了一款雙足行走的人形機器人,采用開源軟件,其他機器人研發人員可借助該軟件為K-Scale的機器人訓練人工智能模型。
團隊希望,這些模型能為機器人賦予多種能力,例如實現特定方式的行走、完成特定舞蹈動作或其他各類動作。通過匯集開源貢獻者提供的數據,K-Scale能夠積累機器人研發人員夢寐以求的、多樣化的真實世界數據,而這些數據對于改進機器人性能至關重要。這或許能幫助 K-Scale 追趕特斯拉等知名人形機器人開發企業。
但這個領域的競爭也不小,其他人工智能公司也擁有針對機器人的開源模型。比如,曾獲 OpenAI投資的初創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今年2月發布了其旗艦機器人人工智能模型π0,任何人都可下載使用。聯合創始人徐睿曾表示,與搭載π0模型的機器人相比,K-Scale的機器人在調試設置方面所需的專業知識更少。
OpenAI、英偉達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的員工,曾前往這家初創公司參觀其機器人產品。外界一度揣測,考慮研發人形機器人的OpenAI可能會成為它的理想客戶。
最終,客戶和投資人都沒如期到來。K-Scale原本有約 10 名員工,但隨著資金耗盡,多名核心員工在近幾個月相繼離職。博爾特在K-Scale的Discord的服務器上發布通知,稱已預訂的機器人將無法交付,相關定金將予以退還。一名前K-Scale員工透露,公司已生產10臺原型機,另有100多臺訂單。
這些機器人的單價約為1.5萬美元,K-Scale已收到超200 萬美元的訂單。在美國市場上,人形機器人制造成本通常高達數十萬美元,1.5萬美元這一價格堪稱低廉。可盡管拿到了金額不小的訂單,這家公司還是沒能獲得硅谷投資人的信任票。
第一批倒閉的人形機器人們
也是在開頭提到的那場活動上,K-Scale的CTO表示,公司目標是打造一個足夠便宜、適合大眾的機器人平臺,讓人們可以在此基礎上開發自己的功能。“它不需要像特斯拉的Optimus那樣炫酷,也不需要像Figure或Unitree那樣功能齊全,只要夠用并且便于開發即可。從這個角度看,即使只有10個人和幾百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而不是數億美元,這個目標也是可以實現的。”
今天來看,這個想法還是天真了。要造機器人,雄厚的資本能力是個必要條件。看看國內機器人和具身領域這密集的融資PR吧,隨便一個新公司,融資基本上是億元起步,更不用提那些已經估值數十億甚至百億的大家伙們。
事實上,不管海外還是國內,已經有一批機器人公司倒在了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能的春天。
2025年2月,Aldebaran因持續財務壓力申請破產重組,裁員50%,幾個月后,巴黎商業法庭正式宣布其進入司法清算程序,標志著這家機器人企業的徹底倒掉。
早在2005年,這家公司在巴黎創立,是全球最早把雙足人形和情感交互做成商品化產品的企業之一。2012年軟銀以約1億美元收購其80%以上股份,同時大力推廣其推出的Pepper。這款機器人曾被日本軟銀門店、法國機場、中國銀行等用作導覽。2020年因疫情沖擊與庫存積壓,Pepper停產,業務開始收縮。此后,軟銀將歐洲機器人業務出售給德國聯合機器人集團(URG)。再往后,URG也停止繼續向這家難以盈利的公司輸血。
4月,美國 AI 陪伴機器人公司Embodied正式關停。這家公司成立于2016年,主打的兒童情感機器人Moxie曾被描述為 “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能機器人朋友”。倒閉的原因也是因為商業化困難,投資人不再愿意為一個縹緲的故事買單。
10月,國內的具身智能創業公司一星機器人(OneStar)傳出解散消息。據媒體確認,該公司確實處于解散階段,“有吉利背景的相關人員已經基本撤出”。
這是李書福之子李星星發起的具身智能創業項目,聯合創始人、CTO丁琰是上海AI Lab的明星研究員,曾在Ford、Meta等機構從事機器人感知與控制研究。OneStar今年5月成立,9月還對外官宣了新一輪投資,資方包括BV百度風投、同創偉業、銀河通用、中新集團等。倒閉的原因不得而知,有分析人士認為,主要還是因為資金不足,造機器人太費錢了。
更早之前,估值30億美元的達闥科技被曝出資金鏈斷裂,自2024 年起陷入“收縮自救”。3月,達闥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黃曉慶對外回應稱:公司還在正常運營,業務的確遇到很大困難,為此進行了人員縮減,同時戰略調整,聚焦人形機器人和云端大腦等業務,目前正在積極融資,拓展業務,并努力解決前員工的欠薪問題。然而近半年時間里,這家公司仍然風波不斷,員工討薪無門。
黃曉慶在接受多家媒體采訪時曾透露,自2024年開始融資難得其中一個原因是:人形機器人涌入眾多創業公司,投資人的選擇變多了,可以用較低估值去投天使輪、A輪等融資輪次靠前的機器人公司,像達闥這一類融資靠后的高估值獨角獸鮮有問津。
究其根本,它已經是上一代的機器人公司。
國內市場上,仍然不斷有新的機器人和具身公司出現,但在一級市場已經投出上百億之后,如今入場的門檻顯然提高了。“做大腦的公司至少要融 20 億,團隊再牛,沒融夠錢,團隊也容易散。”這是某FA合伙人告訴我的基準線。淘汰賽或許已經開始,資金在向新生的頭部公司靠攏,只有足夠差異化的技術路線,或是背景足夠亮眼的人,才能在這個市場上生存。

東四十條資本
投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