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0億,中國出了個女首富
女首富,換人了。
近日,鐘慧娟、孫遠母女以1410億元財富登頂《2025胡潤女企業家榜》,這一標志性事件不僅折射出中國醫藥產業的財富創造能力,更深刻揭示了中國制藥業從仿制追隨到創新驅動的歷史性跨越。
翰森制藥的發展軌跡,正是這一轉型的生動縮影:從早期以“搶仿”策略積累資本,到如今構建覆蓋中美四地的研發網絡,手握40余個創新藥管線,其核心產品阿美替尼更是成功出海英國。這背后,是中國制藥業在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審評審批制度改革等政策引領下,歷經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艱辛歷程,最終使產業規模躍居全球第二。
在人工智能賦能研發、精準醫療引領治療變革的浪潮下,中國制藥業正邁向以原始創新和全球競合為特征的新階段,其發展空間不僅關乎企業成長,更承載著建設“健康中國”的時代重任。
新晉女首富
一對母女,成了新的女首富。
近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25胡潤女企業家榜》,列出了今年胡潤百富榜中的前50名女企業家,財富計算截止日期為2025年9月1日。這是胡潤研究院連續第20次發布此榜單。
前50名中國女企業家總財富達1.9萬億元,較去年大幅上漲32%;榜單門檻同步提升至160億元,較去年增加40億元(漲幅33%)。從長期維度看,當前總財富與5年前基本持平,較10年前則實現翻倍增長。前50名女企業家平均年齡60歲,較去年提高2歲,與胡潤百富榜前50名男企業家平均年齡持平。66%為白手起家,34%為繼承財富。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品牌(如娃哈哈、海天、達利食品)占比35%,較5年前的47%明顯下降。
翰森制藥鐘慧娟、孫遠母女,以1410億元身家首次成為中國女首富,較去年財富增長640億元,增幅為83%,排名較去年上升1位,同時二人也成功躋身《2025衡昌燒坊?胡潤百富榜》前30名。
翰森制藥的三十年發展歷程,堪稱中國醫藥產業從仿制到創新轉型的標桿案例。這家成立于1995年的企業,已從一家地方性藥廠穩步成長為在港股上市的創新型制藥巨頭,其成功的關鍵在于創始人鐘慧娟女士所堅持的長期主義戰略與前瞻性布局。公司早期以“搶仿”策略切入市場,成功打造了奧氮平、培美曲塞等年銷售額超10億元的重磅產品,為后續的戰略轉型積累了寶貴的現金流與生產能力。據公開資料,公司已組建起一支超過1900人的專業研發團隊,在上海、連云港、常州及美國馬里蘭設立了四地研發中心,形成了層次分明的全球化研發架構,正在推進超過70項創新藥臨床試驗,涉及40余個候選創新藥。
在產品管線方面,翰森制藥展現了深度與廣度并重的布局。其核心產品甲磺酸阿美替尼片作為中國首個原研三代EGFR-TKI,在肺癌治療領域已獲批用于Ⅲ期不可切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根治性放化療后維持治療等多項適應癥,2023年收入貢獻已超30億元,并于2025年6月獲得英國藥品與保健品監管局批準上市,成為首個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原研EGFR-TKI,具有里程碑意義。
翰森制藥的成功不僅體現在自主研發,更在于其嫻熟的“雙輪驅動”戰略。一方面,公司通過License-out將創新成果推向全球,如與GSK、默沙東、再生元的合作,不僅獲得了可觀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更驗證了其研發管線的全球競爭力。
另一方面,通過License-in積極引進外部優質項目,如引進德琪醫藥的塞利尼索、普米斯的EGFR/c-MET雙抗等,快速豐富和補充自身產品管線。這種開放合作的姿態,使得翰森制藥能夠高效整合內外部資源,加速創新價值的實現。
回顧翰森制藥的發展路徑,其從仿制藥積累到創新藥爆發,再到全球化布局的每一步都體現了戰略定力。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擁有現金及銀行存款高達271.04億元,為其未來持續的高強度研發投入和潛在的國際并購提供了堅實的財務基礎。
制藥的“海水”與“火焰”
中國制藥業的發展歷程是一部從計劃經濟的統購統銷到市場經濟的全球化競爭,再從仿制追隨到創新驅動的波瀾壯闊的產業轉型史詩。
這一歷程不僅反映了企業科技實力的飛躍,更深刻體現了國家戰略導向與產業資本融合的巨大能量。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缺醫少藥的嚴峻局面,國家通過計劃手段集中資源,初步構建了醫藥工業體系。到1955年,醫藥工業總產值已比1949年增長13倍,抗生素、磺胺等六大類原料藥從依賴進口轉為基本自產,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
然而,此時的產品質量尚不穩定,品種仍顯短缺。改革開放后,醫藥產業率先向市場經濟轉軌。1978年,全國醫藥工業總產值為73億元,到1998年已飆升至1317億元,20年間增長18倍,增速遠超國民經濟平均水平。1980年,日本大冢制藥落戶天津,成為首家進入中國的外資藥企,開啟了國際資本與技術本土化融合的新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仿制為主,滿足基本用藥”,到世紀之交,我國已發展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較快的行業之一,但產品多為仿制藥,缺乏專利保護。
轉折點出現在2008年啟動的“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它標志著中國制藥業從仿制向創新的歷史性轉變。專項實施前,我國僅獲批5個一類新藥;而專項實施以來,已獲批上市超過75個一類新藥。
特別是“十三五”期間,規模以上醫藥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5%,高出工業整體增速4.2個百分點。2015年的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更是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排隊待審的藥品注冊申請從高峰時的近2.2萬件大幅削減至3000件以下,新藥上市明顯加快。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創新成果不斷涌現:2011年,首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藥鹽酸埃克替尼成功上市,促使同類進口藥價格下降超過50%;新冠疫苗更是在短時間內完成研發并獲批上市。到2023年,我國批準上市的1類創新藥達40個,醫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已達2.98萬億元,成為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
在資本市場層面,創新藥產業已成為投資熱點和增長引擎。2023年,國內創新藥產業規模達到1226億元,成為拉動醫藥工業增長的重要力量。化學新藥占據主導地位且增長迅速,生物類藥也在快速崛起。資本市場對創新藥的青睞從相關ETF的活躍交易中可見一斑,如科創創新藥ETF在2025年11月18日的成交額就超過1.19億元。產業集中度提高,企業間協作增多,轉型創新藥公司在產業中占據較大比重,而新興創新藥公司則展現出更快的增速。這種“仿創結合”到“創新驅動”的轉變,使得中國制藥企業開始更高水平地融入國際藥品供應鏈,通過技術進步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展望未來,中國制藥業在邁向“制藥強國”的征程中,仍需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上補齊短板。當前,絕大多數國產創新藥仍屬于跟蹤創新,在新靶點、新機制、新治療策略上的原始創新仍顯不足。
要實現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跨越,必須“強化基礎研究,甘坐冷板凳”,核心技術的根源在于基礎研究。同時,要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臨床資源,打破“醫”和“藥”之間的屏障,基于臨床需求進行藥物研發,并加強多學科技術融合,將國際前沿熱點與中藥等中國特色優勢相結合。隨著“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深入實施,以及在精準醫療、細胞治療等前沿領域的布局,中國制藥業有望在全球醫藥創新格局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這不僅是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守護人民健康福祉的時代責任。
未來空間
如今,中國制藥業正站在歷史性轉折點上,其未來發展格局將由“量”的積累全面轉向“質”的飛躍。在政策精準引導、技術深度融合與全球市場重構的多重動力驅動下,開辟出廣闊的戰略增長空間。
根據最新發布的產業報告,我國醫藥工業在“十四五”期間已展現出強勁的創新動能,創新藥市場規模已達千億元級別;同期,還有165個創新醫療器械產品獲批,它們融合應用了深度學習、磁懸浮等前沿技術。
數智化轉型將從提效工具演變為產業革新的核心內驅力。人工智能技術正重構新藥研發的技術版圖,例如,我國首款采用AI創制的中藥新藥,其工程轉化落地時間較傳統方法縮短了一半。AI的深度介入使得藥物發現環節從傳統的“試錯式研發”轉變為“精準攻關”,有實踐表明,此舉可顯著縮短中試時間,并加快新藥的投產上市進程。而在生產環節,智能化車間能實現工藝參數的實時調控,有的合作技改企業甚至實現了節能減耗超過40%的目標。這種貫穿研發、生產、流通的全鏈條數智化變革,正推動中國醫藥工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深刻演進。
產業升級路徑將從“仿創結合”堅定地邁向“原始創新”與“全球競合”。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如“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明確鼓勵發展針對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重大臨床需求的創新藥,并重點發展新型抗體藥物、ADC(抗體偶聯藥物)、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產品等。這意味著企業必須在靶點發現、技術平臺構建和核心專利布局上形成自有壁壘。與此同時,國際化進程將從單一的產品出口升級為技術、標準、資本的全方位出海。
未來的產業生態將呈現“大象起舞”與“螞蟻雄兵”共生的協同格局。一方面,政策實施醫藥領航企業培育工程,支持大型企業通過創新轉型和兼并重組,提升市場競爭力,形成一批國際化程度高、全球布局發展的大型制藥公司。這些行業巨頭將憑借其完善的產業化體系和雄厚的資本實力,在全球化競爭和長期研發投入中扮演壓艙石的角色。
另一方面,產業中也涌現出大量專注細分領域、專業化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這些中小型企業以其極強的創新活力,在特定技術領域(如AI輔助藥物設計、新型藥物遞送系統等)深耕,成為突破關鍵瓶頸的尖兵。未來產業的發展,將更加依賴于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在產品、技術、市場、資本等層面的緊密合作,從而促進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當然,通往制藥強國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產業仍需直面如高端生物反應器、純化介質、核心工藝軟件等關鍵環節的進口依賴問題,并著力破解高水平、復合型人才結構性短缺的瓶頸,特別是在需要貫通生物技術、醫藥學與數字智能技術的交叉融合型人才方面。但可以確定的是,在需求升級、政策賦能與技術裂變的同頻共振下,中國制藥業未來十年的發展疆域將遠超想象,它不僅將更好地承載起國民健康保障的重任,也必將在全球醫藥創新版圖中刻下鮮明的中國印記。

融中財經
獵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