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所有廠商都在All in新能源,吉利為何仍在堅持“燒油”?
吉利對汽車業務一直有2個態度:加大新能源汽車投入;堅守燃油車市場。
9月28日,在“AI重慶智駕之夜暨千里科技品牌發布會”上,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表示,傳統汽車要想實現質的飛躍,必須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
而就在前不久的2025年9月23日,中國星全新東方曜系列又正式上市,吉利給燃油車再添一把火,不過這次推出的是更加智能的中國星曜系列。
一前一后的舉動表明,吉利想在兩邊市場都吃到蛋糕。
不過,在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41%,2025朝著60%以上邁進,行業幾乎一邊倒地將“電動化”等同于“未來”時,吉利汽車的燃油車權重依然不低。
當然,正如文章開頭一幕,這不妨礙吉利加大對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的投入,這家自主品牌龍頭不僅沒有收縮燃油車業務,反而高調宣布“燃油車板塊會繼續加強”。
在筆者看來,吉利的逆勢堅守并非固執,而是基于對市場韌性的精準判斷,在新能源快速滲透的當下,燃油車仍手握半壁江山,且正通過智能化完成價值重生。
01
吉利不放棄燃油車,視為銷量基石與戰略宣言
吉利對燃油車的堅守,既體現在明確的戰略表態中,更扎根于實打實的銷量數據與產品動作。在新能源轉型成為行業政治正確的背景下,吉利的“雙輪驅動”路線顯得尤為清晰。
從官方言論來看,吉利高層在多個關鍵場合釋放了堅持燃油車的信號。
比如,2025年3月的財報會議上,吉利汽車行政總裁桂生悅直言:“再過兩三年,中國一定會做到‘油電平權’。到時候資本市場(對車企)的估值(策略)也會生變,如果一家車企沒有油車,就會是個缺陷。”
而集團CEO淦家閱更明確表示:“燃油車是汽車工業百年來技術積累的體現,是吉利的優勢,不僅不會收縮,還會繼續加強”。
此番表態并非空泛的公關說辭,而是配套了具體的產品落地—,目前吉利推出中國星系列燃油車新品,覆蓋星瑞東方曜、星越L新增車型,售價覆蓋9.87萬至17.97萬元區間,直接瞄準主流家用市場。
銷量數據則印證了燃油車在吉利體系中的核心地位。2024年,吉利新能源銷量同比增長92%,但88.8萬輛的成績仍未能超越燃油車,經測算,當年燃油車銷量約為128.9萬輛,占比達59.19%。這一比例遠超行業平均的59%(2024年燃油車整體市場占比),且在出口市場表現更為突出,吉利燃油車占出口總量的60%,是其開拓東歐、東南亞等價格敏感市場的主力。而今年1-9月,吉利汽車累計銷量2170189 輛,同比增長 46%,但燃油車仍占50%左右份額。
基于吉利的態度,值得關注的是,吉利在燃油車領域的投入仍在加碼。2025年規劃中,除了10款全新新能源產品,燃油車的智能化升級被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國星系列已實現燃油車全系標配L2級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未來還將普及“千里浩瀚”智駕方案。
這種“不收縮反加強”的動作,本質是將燃油車視為現金流基石與市場護城河,在吉利的商業閉環中,燃油車的貢獻功不可沒,而穩定的利潤又反哺集團的更多的新車研發,形成良性循環。
所以,在燃油車與新能源汽車這事上,吉利的規劃清晰可見。
02
燃油車還有多少蛋糕?有韌性市場與需求根基
吉利的堅守,首先源于對燃油車市場體量的清醒認知。盡管新能源勢頭迅猛,但燃油車仍占據超半數市場份額,且在政策、消費需求等多重因素支撐下,展現出強勁的生存韌性。
從行業前景來看,燃油車市場并未陷入斷崖式下跌,反而在2025年顯現回暖跡象。中汽協數據顯示,2024年傳統燃料汽車國內銷量1398.9萬輛,同比下滑17.3%,但2025年1-8月銷量已達874.7萬輛,同比僅降0.3%,其中8月銷量107.4萬輛,實現連續三個月回升。
根據乘聯會發布的最新數據,2025年1月至8月,我國SUV市場累計零售銷量達729.6萬輛,同比增長10.6%。其中,燃油SUV累計銷量為374.7萬輛,同比增長3.5%。
止跌企穩的態勢并非偶然,政策端的持續發力提供了關鍵支撐,比如,2025年“以舊換新”政策將“國Ⅳ”排放標準燃油車納入補貼范圍,單臺報廢補貼最高達1.5萬元,而這類車型的市場保有量約7000萬輛,構成了龐大的潛在置換需求。有關部門明確表態,要“同步推進燃油車技術發展”,為燃油車的存續提供了政策背書。
市場空間的另一重支撐來自海外與下沉市場的雙重增量。在海外市場,燃油車仍是絕對主力,銷量中燃油車占比超80%,這些車型在東南亞、東歐等基礎設施不完善地區,憑借補能便捷性占據優勢。即便是中國汽車出口第一的奇瑞汽車,從近期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方面披露的信息看,燃油車收入占比也高達69.6%,新能源汽車收入占比只有21.9%。
視線回到國內市場中,10萬至15萬元價位的家用燃油車表現尤為突出,部分車型月銷突破2萬輛,SUV領域燃油車占比回升至58%,印證了主流消費群體對燃油車的持續認可。吉利在該領域又恰好有優勢,在今年1-8月累計銷量突破10萬輛的十款燃油SUV中,吉利星越L以18.1萬輛的成績位居榜首,成為今年前八個月燃油SUV市場的銷量冠軍,同比增幅高達46%,市場表現尤為突出。
當然車企的經營與產品銷量結構最終取決于市場,也就是說消費者的選擇偏好則進一步夯實了燃油車的生存基礎。J.D. Power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燃油車行業魅力指數達751分,創近5年最大增幅,而中國質量協會的CACSI測評顯示,燃油車用戶滿意度升至81分,其中性能設計滿意度同比提高2.4分。
需要指出的是,新能源汽車的痛點其實尚未完全解決,麥肯錫報告顯示,28%的中國電動車主考慮換回燃油車,核心原因包括充電基礎設施不完善、長途出行受限等。對于無需綠牌、注重補能效率的用戶而言,燃油車仍是更務實的選擇。
回過頭來看,燃油車市場的本質,已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優化”。其59%的市場占比(2024年)對應的是超1300萬輛的年銷量,這一規模足以支撐頭部車企持續盈利。正如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所言,燃油車至少還有25%以上的長期市場份額,而當前的體量仍讓其成為不可忽視的“蛋糕”。
03
加上智能化的油車:AI重構燃油車價值
如果說市場韌性是吉利堅守的底氣,那么智能化升級則是其賦予燃油車的“第二生命”。在李書福看來,汽車行業的未來不在于動力形式的替代,而在于“AI+機械”的深度融合,這一判斷正成為燃油車突圍的核心邏輯。
2025年9月的千里科技品牌發布會上,李書福對汽車智能化提出了顛覆性判斷:“AI不是像老司機,而是超越老司機,是聚集全人類智慧的智能大腦”。
該理念直接轉化為吉利的燃油車戰略——通過“油電平權”實現智能體驗的無差別化。吉利集團CEO淦家閱明確表示,未來燃油車將全面搭載Flyme Auto車機系統,全系標配L2級智駕,并逐步普及高階方案,讓燃油車與新能源車共享技術紅利。
這種戰略已在產品端落地。
2025年3月推出的吉利中國星系列燃油車新品,不僅搭載L2級智能駕駛輔助系統,還引入了無界空間座艙設計,其智能化配置與同價位新能源車型基本持平。更具標志性的是“千里浩瀚”智駕方案的跨動力形式應用,這套涵蓋H1-H9層級的智駕系統,將首先在中國星燃油車系列普及,實現從基礎輔助到高階智駕的覆蓋。
吉利的桂生悅認為:“智能駕駛必須建立在安全基礎上,吉利絕不會拿消費者當試驗品”,這種審慎態度反而讓燃油車成為智能化落地的可靠載體。
從行業趨勢來看,燃油車智能化已從可選配置變為必選項。2024年被視為汽車智能化元年,L2級以上新乘用車滲透率已達55.7%,預計2025年將突破60%。
在這一浪潮中,奔馳、寶馬等外資品牌紛紛舉起“油電同智”大旗,與吉利形成呼應。盡管有觀點認為智能化依賴電動化架構,但吉利通過AI數字底盤、高效算力模塊的適配,已實現燃油車智能化的技術突破——其核心邏輯在于,智能駕駛的本質是“數據+算法+算力”,與動力形式并無絕對綁定。
客觀而言,智能化正在重構燃油車的價值邏輯,傳統燃油車的競爭焦點是發動機、變速箱等機械素質,而“新燃油車”的核心競爭力已轉變為智駕體驗、座艙交互與數據服務。
吉利的布局正是抓住了這一本質,通過將“千里浩瀚”智駕、Flyme Auto車機等新能源領域的技術成果下沉至燃油車,既提升了燃油車的產品溢價,又通過規模效應降低了智能化技術的研發成本。這種“技術普惠”不僅鞏固了燃油車的市場地位,更形成了與新能源業務的協同效應。
回過頭來看,當行業陷入“電動化=未來”的線性思維時,吉利對燃油車的堅守展現了頭部車企的戰略定力。其邏輯并非否定新能源的趨勢,而是看透了汽車產業“多元共生”的本質,2024年59%的市場占比、7000萬輛國Ⅳ車的置換需求、海外市場的剛性需求,共同構成了燃油車不可替代的生存土壤;而AI技術的賦能,則讓燃油車從“機械交通工具”進化為“移動智能體”,獲得了與新能源車同臺競技的資格。
一些車企的“雙輪驅動”戰略,往往是用燃油車的現金流支撐新能源研發,用新能源的技術反哺燃油車升級,最終在“油電并存”的市場中實現全域覆蓋。
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汽車產業的變革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而是“技術融合”的進化。車企想要的,也是既不丟失當下的市場,更不缺席未來的進化。
猜你喜歡
巴菲特清倉比亞迪:一場關于“確定性”的分歧
巴菲特清倉比亞迪的選擇,與其說是對這家企業股票上的減持到底,不如說是對“行業轉型期不確定性”的規避。

財富獨角獸
博望財經

獵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