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OpenCGT平臺提速發展,劑泰科技D輪融資4億
繼去年C輪融資1億美元之后,劑泰科技再次獲得產業資本的垂青。
近日,AI納米遞送創新的領跑者劑泰科技宣布,公司已經完成D輪融資,本輪融資募資總額為4億元人民幣,由北京市醫藥健康產業投資基金和大興區產業投資基金聯合領投。融資資金將加速劑泰科技多個戰略重點的推進,包括平臺自動化升級、自研產品管線推進、深化國際戰略合作及高端人才引進。
自2020年公司成立至今,歷經多輪融資累計已超3億美元。其中不乏紅杉資本、中金、五源資本等知名機構。
公布D輪融資同時,劑泰科技也宣布將推出OpenCGT平臺,旨在聚焦精準藥物遞送的行業痛點,降低開發門檻與成本,孵化并賦能突破性CGT療法的研發及臨床轉化,助力北京打造生命健康產業“新引擎”。目前,劑泰科技已入駐中關村(大興)細胞基因治療產業園。
這也意味著,劑泰科技進入由自研管線產品+技術平臺的雙輪驅動合作模式,開啟新一輪發展“加速度”。
“制藥界的SpaceX”:AI驅動藥物遞送新范式
劑泰科技得到各方資本青睞背后,是其身處納米材料、醫藥、抗衰等領域的交匯點,并用自身技術優勢去解決細胞與基因治療(CGT)行業正面臨的 “藥物遞送”難題。
細胞與基因治療(CGT)是繼小分子藥物、抗體藥物后第三代藥物創新的主賽道,核心是通過改變細胞原有基因的表達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方法,臨床應用潛力巨大。藥物分子、RNA序列等通過特定的制劑技術可以實現精準遞送至有疾病的患病器官、組織和細胞中,從而更好地發揮藥效,將疾病細胞編寫回健康細胞。為全球患者帶來革命性的藥物,解決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
劑泰科技便是這個遞送領域的領先者,他們創新性地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析海量跨學科數據,優化納米材料的設計,以提升藥物遞送的精準度和效率。
劑泰醫藥聯合創始人&CEO賴才達博士給公司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制藥界的SpaceX’,是通過研發各種“火箭”——適合人體各類病灶靶點的納米材料,將“衛星”——各類藥物精準送到患處,從而實現更精準的治療。
支撐夢想背后,則是優秀的技術團隊。創始團隊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年輕的CEO賴才達博士在MIT畢業后則在諾華研究中心開發制程優化及QbD數字化工藝設計;后在麥肯錫擔任策略顧問,協助500強藥企數字化策略及市場開發 ;創始成員陳紅敏博士是美國工程院院士,有著推動藥物立項到NDA的完整經驗;另一名創始人王文首博士是 MIT 人工智能實驗室的科學家,主要研究高分子生物材料合成及其在醫療器械和藥物控制釋放的應用。
為此,在創業之初,他們便針對傳統遞送材料不足,利用 AI 來設計新型納米材料,陸續自主開發了AI納米基座大模型及三大核心解決方案:AiLNP(AI核酸遞送系統設計平臺)、AiRNA(AI mRNA序列設計平臺)、AiTEM(AI小分子制劑設計平臺)。
劑泰科技已具備實現肝臟、肺部、肌肉和免疫細胞等關鍵組織和細胞的脂質納米顆粒(LNP)精準靶向遞送能力,在多器官、多組織靶向遞送難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為腫瘤、代謝系統疾病、自體免疫性疾病、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等提供成藥機會,也在器官水平上為生命體抵抗衰老提供可能。
基于優秀團隊和未來技術的研判,VC也是輪番押注。2020年成立當年便一舉完成天使輪、天使輪+和Pre-A輪融資;2021年完成A輪融資8650萬美元;2022年B輪6100萬美元融資;2024年C輪更是拿下1億美元資金。其中,中金資本、紅杉資本、源碼資本和五源資本等都位列股東。
另據劑泰科技官方今年7月初發布公司更名顯示,杭州劑泰醫藥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正式變更為劑泰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這也被外界視為即將為IPO做準備。
劑泰科技成為北京生物醫藥產業OpenCGT平臺支柱企業
劑泰科技的技術優勢,與北京計劃打造CGT產業高地的目標不謀而合。
2024年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等5部門聯合發布《北京市加快細胞與基因治療產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并明確“2027年北京市將培育CGT領域前沿技術20家以上,加速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細胞與基因治療產業集群。”
另一個產業背景,便是生物科技產業鏈條較長,從研發到落地轉化環節眾多。劑泰科技遞送技術單點突破后,需要邁向更多產業生態,從 “各自為戰” 變為 “協同攻堅”。
此次揭牌的劑泰科技Open CGT技術平臺旨在聚焦精準藥物遞送的行業痛點,降低開發門檻與成本,孵化并賦能突破性CGT療法的研發及臨床轉化,助力北京打造生命健康產業“新引擎”。
依托AI納米遞送技術創新,劑泰科技OpenCGT平臺旨在打通北京市優質院校科研力量、大型三甲醫院資源、CGT創新藥企研發全鏈路。平臺已正式啟動首個項目,賦能銳正基因開發基于mRNA-LNP的肝靶向CRISPER基因編輯療法。
賴才達透露,與銳正基因的合作效果令人振奮,“我們對標行業的金標準,在小鼠模型里面可以達到8倍基因邊際效率提升,用非常低的劑量可以達到同樣好的療效。在猴子實驗也達到安全性、有效性的驗證,達到90%以上的疾病基因超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