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方正人壽造假被頂格罰款235萬,七年虧40億背后凸顯治理缺失
2025年首月,上海銀保監局的一紙罰單將北大方正人壽推上了風口浪尖。
因財務造假、欺騙投保人等多項違規,公司被處以235萬元頂格罰款,管理層連帶追責的力度震動行業。而在這張年度保險業最大罰單的背后,是一組更為殘酷的數據——2024年公司凈利潤-7.19億元,近七年累計虧損達39.11億元,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93.35%游走于監管紅線,風險評級連續五季度鎖定C類。
當平安、國壽等頭部險企借助科技賦能實現兩位數增長時,這家成立24年的老牌機構卻深陷治理沉疴與轉型困局,成為觀察保險業深度洗牌的絕佳樣本。
01
合規崩盤:三重造假撕開治理黑洞
上海監管局披露的細節顯示,北大方正人壽的違規行為貫穿銷售、承保、財務全鏈條。網電融合中心偽造2.8萬條客戶信息虛增保費,財務部門通過虛假發票套取費用逾4000萬元,最終催生失真的財務報表。
從業務前端的數據造假到后端財務舞弊,這種跨部門協同作案,折射出其合規體系全面失效,內控機制幾乎形同虛設。
更令人警覺的是,違規操作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自上而下的系統性失守。涉事部門總經理陳紅星被罰14萬元,這一金額位列2024年保險業個人罰款前三,意味著管理層對違規行為的默許縱容。

而若將視角拉至行業層面,北大方正人壽的案例僅僅是冰山一角。2024年保險業因數據造假被罰機構達23家,其中18家為中小險企。某中型壽險公司因篡改13萬條客戶信息,直接導致其數字化業務被叫停,當年保費暴跌40%。
這些案例印證了一個行業共識:在償二代三期工程強化數據穿透監管的背景下,數據真實性不僅是合規紅線,更是中小機構生存的生死線。
數據造假的惡果迅速傳導至資本端。北大方正人壽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雖在2024年四季度回升至93.35%,但相較行業均值217%仍顯羸弱。細究資本消耗結構,其萬能險業務占比高達38%(行業均值22%),高現價產品帶來的退保壓力持續吞噬資本金。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風險綜合評級已連續五季度維持C類,這意味著監管限制措施隨時可能觸發——2024年共有3家C類機構被暫停分支機構設立,業務拓展空間被徹底鎖死。
這種償付能力危機本質上是商業模式缺陷的集中爆發。
與頭部險企通過長期期繳業務積累穩定現金流不同,北大方正人壽過度依賴短期理財型產品,導致負債端成本高企、資產端投資壓力陡增。2024年其投資收益率僅4.1%,低于行業均值1.1個百分點,利差損風險持續累積。當財務造假與模式缺陷相互疊加,公司的合規危機已演變為生存危機。
從虛構客戶信息到財務數據造假,北大方正人壽的違規鏈條暴露出中小險企在監管升級期的集體焦慮:當“數據注水”成為粉飾業績的捷徑,其代價不僅是監管重罰,更是資本市場的信任崩塌。此刻的235萬元罰單,恰似一記警鐘——在償二代三期工程穿透式監管下,合規能力已從“軟約束”升級為“硬指標”,任何僥幸心理都將加速企業滑向深淵。
監管層釋放的信號愈發清晰——2025年償二代三期工程將實施“紅橙黃綠”分級監管,C類機構將被限制新產品備案和分支擴張,市場出清已進入倒計時。
02
七年累虧40億:戰略搖擺下的失速困局
翻開北大方正人壽的財務報表,一組數據觸目驚心。
2019-2024年北大方正人壽累計虧損39.11億元,相當于消耗掉2.3倍注冊資本金。2024年雖虧損收窄至-7.19億,但關鍵指標仍顯異常。手續費及傭金支出12.1億元(同比+8%),而行業均值下降5%;資產減值損失3.4億元,暴露出前期激進投資地產項目的后遺癥,這種“高成本換規模”的模式,在當前的投資背景下,注定難以為繼。

業務結構的失衡進一步放大了財務風險。2024年其銀保渠道貢獻61%保費,而頭部險企個險渠道占比已突破75%。過度依賴銀保渠道導致客戶黏性低、費用率高,形成“規模越大、虧損越深”的惡性循環。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陽光人壽通過聚焦個險長險期繳業務,2024年續期保費占比達58%,構建起可持續的現金流池。
而從戰略維度而言,成立24年來,北大方正人壽歷經四次控股權變更,戰略方向隨之劇烈搖擺。海爾控股時期銀保渠道占比超70%,追求短期規模;方正集團入主后強推“醫療+保險”戰略,卻因資源整合不力導致康養項目爛尾;平安集團2022年接盤后,數字化改革因內部博弈陷入停滯。頻繁的股東變動如同鐘擺,令公司戰略在激進擴張與保守收縮間反復震蕩。2024年董事會中平安系與方正系董事各占4席,重要議案三次流拍,直接導致康養社區投資8億元計劃僅完成1.2億元。

治理僵局使其錯失行業轉型關鍵期。當頭部險企通過“產品+服務”生態構建競爭壁壘時,北大方正人壽的戰略仍停留在口號層面:健康險新單保費同比下滑12%,養老社區淪為“圖紙工程”,數字化投入不足平安壽險的1/20。缺乏連貫戰略的背后,是股東利益博弈下資源錯配的必然結果。
管理層力推的“健康、養老、財富、傳承”戰略看似宏大,實則缺乏落地支撐。健康管理服務覆蓋客戶僅3萬人,不足平安健康險的0.4%;養老社區計劃因資金缺口擱淺;數字化渠道建設三年投入不足1億元,核心系統仍沿用2018年架構,日均承保效率僅為行業均值的60%。更致命的是,2024年業務及管理費9.8億元中,53%用于渠道重復建設,創新投入不足5%。這種“偽創新”消耗大量資源,卻未能培育出真正差異化的競爭力。
連續七年的虧損軌跡,本質上是一部戰略失焦的編年史。當股東多次更迭影響戰略連貫性、偽創新消耗有限資源,其后果不僅是財務報表的惡化,更是核心競爭力的持續坍塌。在頭部險企憑借科技與生態構建增長飛輪的今天,北大方正人壽的戰略搖擺,終究讓自身的價值迎來了毀滅性打擊。
03
懸崖邊的救贖:償付能力紅線倒逼模式革命
93.35%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距離監管強制措施觸發點僅13個百分點。盡管公司計劃發行10億元資本補充債,但聯合資信將其評級下調至AA-,預計票面利率達6.5%(行業平均4.2%),年利息支出將吞噬15%凈利潤。這種“發債補血-資本消耗-再發債”的死循環,根源在于負債端結構失衡——2024年長險期繳占比僅21%,續期保費收入同比下滑9%。

破局之道或許在于徹底轉向價值業務。參考太保壽險的轉型經驗,其通過壓降萬能險、發力增額終身壽險,三年內新業務價值率提升8個百分點。對北大方正人壽而言,唯有聚焦保障型產品、降低負債成本,才能擺脫對資本補充的過度依賴。
平安入主三年,實質性改革仍未破冰。技術層面,核心系統未接入平安的“智慧大腦”平臺,導致風控模型滯后;渠道層面,個險隊伍月均脫落率38%(平安壽險15%),人均產能不足頭部機構1/3。更深層的障礙在于資源協同壁壘——平安的醫療生態、科技平臺尚未向其開放,2024年健康管理服務僅覆蓋3萬客戶。若不能打破“各自為政”的藩籬,所謂“戰略協同”終是鏡花水月。
2025年償二代三期工程實施后,C類機構將面臨更嚴厲的監管措施。歷史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11家償付能力不達標險企中,6家遭接管或并購。北大方正人壽若不能在12個月內將風險評級提升至B類,可能觸發市場退出機制——其2024年四季度風險綜合評級報告明確指出:“公司治理有效性、戰略執行能力存在重大缺陷”。
償付能力充足率93.35%的警示燈背后,是商業模式與監管要求的根本性錯配。當資本補充債利率高達6.5%、平安系協同效應遲遲未顯,留給北大方正人壽的轉型窗口正在急速收窄。這已不是簡單的經營危機,而是中小險企在行業分化大潮中如何避免“沉沒”的生存命題。
END
在監管利劍與市場選擇的雙重過濾下,中小險企的生存空間正急劇收窄。
七年累虧40億的財務軌跡、游走紅線的償付能力、持續惡化的風險評級,北大方正人壽的困境,說明市場正在以殘酷的效率執行“自然選擇”,那些沉迷規模幻覺、漠視數據治理、缺乏戰略定力的玩家,終將被清退出局。
困于危局的北大方正人壽,唯有刮骨療毒式改革,從數據治理重塑合規根基,從戰略聚焦重建價值鏈,從生態協同重啟增長引擎,才能在絕境中尋得一線生機。
猜你喜歡
永安財險主業承壓、增長乏力、屢碰“高壓線”,新帥周暉能否力挽狂瀾?
永安財險能否迎來真正的轉機?新總經理履新,能否帶領其走出多年“沉疴”?在市場格局風云變幻、行業競爭加劇的當下,永安財險如何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