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國資聯手,投出一個上海獨角獸
毫無疑問,上海是我國集成電路的產業中心。前不久,上海設立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其中集成電路基金總金額就高達450億,堪稱“航母級”基金。
而就在最近,上海半導體產業鏈又迎來了一筆重量級投資——上海新微科技集團獲得混改基金、工銀資本、上海國投等10家機構注資。
新微集團不同于一般的半導體企業,它是一家專注于集成電路產業的國有投資與孵化公司。在過去20多年時間里,孵化了中科飛測、滬硅產業、芯原股份等多家半導體上市公司。堪稱上海乃至全國芯片產業鏈上的一臺“增長引擎”。集團旗下的新微資本,更是半導體行業內的知名投資機構之一。
這次央地基金聯手銀行系機構,共同出資新微集團,不僅讓上海誕生了一家獨角獸企業,而且對整個半導體行業,都將起到推動作用。去年新微集團發布新的戰略目標,提出“要打造面向集成電路特色工藝智造領域的高科技產業集團”。本輪融資或許就是其中的關鍵一環。
央地國資+銀行,10家機構誰出手了?
本輪融資是新微集團自成立后的第一輪外部融資。先來看看這10家投資方,他們包括:
3家銀行系機構:交銀投資、工銀資本、中銀資產;2家國家級基金:混改基金、國調基金(盛澄資本)4家地方國資機構:上海國投、孚騰資本、杭州城投、安徽省屬企業改革發展基金;還包括1家央企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投資有限公司。
其中,交銀投資、工銀資本、中銀資產三家銀行系機構,均為三家銀行旗下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金融AIC)。創立之初主要是為解決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和企業杠桿率較高的問題,業務范圍以債轉股為目的股權投資業務為主。而隨著市場不斷發展,上述金融AIC正在股權投資領域不斷延伸。
國調科改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則是國調基金聯合河南、蘇州兩地國資,聯合設立的基金,管理人為盛澄資本。孚騰資本是上海國投發起,聯合臨港集團、上汽集團、寧德時代、嗶哩嗶哩等產業集團和投資機構共同設立的市場化機構。
上述10家機構投后持股比例0.7%-14%不等,合計共計持股約41%。
目前官方尚未披露這一輪投資的具體金額,但在去年11月,“權易匯每日優選”上披露了上海新微科技集團尋求增資的公告。公告中寫道,“擬募集資金不超過30億元。”若按照30億元估算,那么新微公司本輪投后估值約為73億元,為上海新晉獨角獸。
而在本輪融資之前,新微集團的股權結構中,僅有兩家股東。
一家為上海聯和投資持股51%,這是上海市屬投資機構,成立于1994年,專門服務國家戰略,專注投資關鍵技術和“卡脖子”環節;另一家為上海新微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持股49%,背后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100%控股。這兩家股東,正揭示著新微集團的歷史與定位。
新微集團:如何成為行業引擎的
嚴格來說,新微集團并不是一家典型的集成電路公司,而是一家孵化器或技術成果轉化中心。它的前身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與上海合作設立的電子研究開發基地。
上海微系統所成立于1928年,是從事基礎和應用研究的多學科綜合性研究所,也是我國集成電路研究的先驅機構之一。1978年,該機構就研發出我國第一塊雙極型大規模集成電路。
改革開放后,為了解決集成電路產業自主的核心問題,1983年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和上海市共建了上海市微電子研究開發基地。到了1995年,隨著市場化浪潮推進,開發基地又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以公司的形式推進技術成果轉化。到2016年,在原有限責任公司的基礎上又正式成立集團公司,“新微集團”正式宣告成立。
在80年代成立基地時,新微的目標是推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直到今天,這依然是企業的核心戰略。為此,新微集團逐漸形成了4大業務板塊:新微研發、新微孵化、新微資本和新微產業,共同服務集成電路產業發展。
比如在新微研發板塊,集團擁有上海工研院、福州物聯網實驗室、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上海集成電路材料研究院等多個研究機構。新微孵化則包括新微創源、新微創邑等多個孵化器。新微資本主要負責投資。新微產業則包括上海硅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上海矽睿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新安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
這些業務板塊共同構成了從技術成果轉化,到企業上市的全流程服務鏈條。這套服務體系被稱為“新微模式”。
在官方的表述中,新微模式被總結為“三位一體”:即以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的技術為基礎,依托新微科技集團的平臺,實現創新鏈、資本鏈、產業鏈“三鏈”融合發展。
新微集團總裁,新微資本董事長秦曦還曾在采訪中總結這套模式。他說,“上海微系統所培養最優秀的科學家,上海工研院培養最優秀的工程師,新微集團培養最優秀的企業家。”簡言之,要技術有技術,要資源有資源,要資本有資本。
據官方披露的信息,截至2024年上半年,新微模式已經培育及投資企業超過一百五十家。其中上市企業16家,市值超2000億元,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1家,上海市專精特新企業13家。這些數據放在全國的孵化器中都成績不俗。
其中常被津津樂道的包括芯原股份、中科飛測、滬硅產業等龍頭公司,均是出自新微之手。
比如在中科飛測這個案例中,官方報道就披露了部分信息。現復述如下:
2010年至2014年,中科飛測創始人陳魯在中科院微電子所擔任研究員,從事光學儀器設備領域的研究,并完成了前期技術積累,搭建了公司研發團隊的雛形。2014年12月,陳魯帶領團隊在深圳成立了中科飛測,主要從事集成電路質量控制領域的設備研發。
2016年,新微資本領投中科飛測A輪融資,并在2019年再次追加投資,是中科飛測背后的強力支持者。與此同時,新微資本還協助中科飛測引入國投創業、新動能兩家產業投資者,并且通過新微體系對中科飛測綜合賦能,不斷圍繞其上下游產業鏈進行布局,為中科飛測提供更多產業端口的配套支持。
這段官方披露的信息中,重點提到了三個地方:其一,項目和技術的來源是中科院體系;其二,新微資本多輪支持,解決了前期資金短缺的不利影響;其三,新微體系圍繞上下游的綜合賦能。
其中,新微體系的綜合賦能,并未詳細闡述。但從數據上看,能夠培育150多家企業,推出16家上市公司,這些“綜合賦能”中無疑擁有大量的隱性知識和資源。
還有一些信息值得一提。
今年上半年,新微集團將新微西部創新中心落戶成都武侯,并設立了投資基金;同時,與重慶市永川區、渝富基金等簽訂合作協議。這意味著,新微集團正在密集布局全國。未來它把“新微經驗”和上海的產業資源帶向各地,將對中西部集成電路的產業發展起到不小的促進作用。
新微資本,要做半導體行業的耐心資本
另外,頻頻出現的新微資本是新微集團旗下最主要的資本抓手,更值得記述一番。
公開資料顯示,新微資本成立于2011年,比新微集團的正式設立還早了5年。是當時新微公司與上海科創集團聯合設立的投資機構。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上海科創集團與上海國投合并,成立了新的上海國投。而這輪新微集團的融資中,投資方之一正是上海國投。
新微資本成立時,定位是半導體產業鏈的投資機構。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新微資本管理規模50億元左右,管理了25支基金。LP中,企業投資者有28家,占比42.42%;國資類平臺、政府引導基金,有20家,占比30%左右。成都科創投、蚌埠禹會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廣州科學城、上海硅產業集團、軍民融合發展基金等都是其LP。
直投業務則出手了122次,累計投資了103家企業。最近的幾筆投資包括出資蘇州的中科億海微,上海的新儲集成電路等公司。
新微資本的掌舵人秦曦,是一位資深的投資家。他曾任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創始人兼所長、投資銀行部總經理、金信證券副總裁。
今年8月,秦曦在接受《中國證券報》的采訪時,談到了關于耐心資本的幾點看法。他說,“我認為耐心資本是一種具備長資金屬性和戰略眼光的,能夠跨越兩個行業周期或者完整的Gartner曲線,堅持責任投資和價值投資的資本形態。”
這番觀點與他和新微團隊倒是頗為契合。據稱,秦曦在半導體領域至少已經擁有15年的研究和投資經驗,這意味著他至少從2009年就在關注和研究半導體產業鏈,歷經了多個行業階段。
另外,在當時的采訪中,他還特別談到了銀行:“國有銀行作為中國金融底座,也應該積極參與到創投市場的發展中。”而在新微本輪融資中,三家銀行金融AIC重倉了新微集團,合計持股比例16.4%。或許秦曦在表達上述觀點時,就已經給出了關于融資進展的一點小小暗示。
再說回到新微集團。本輪融資后,新微集團將在哪些地方發力,尚不得知。不過去年新微集團更新了戰略目標:要打造面向集成電路特色工藝智造領域的高科技產業集團。也就是說,這家科技成果轉化及投資平臺要從幕后走到臺前了。未來它的動作值得行業期待。
參考資料:1.新微資本秦曦: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發揮創投科創先鋒作用
2.權易匯每日優選,上海新微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增資項目
3.上海國資,新微集團:向“芯”而行 做強產業創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