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月,重慶殺出一個獨角獸
大基金罕見投了個天使輪,手筆21億。
啟信寶顯示,近日,重慶芯聯微電子有限公司(下稱“芯聯微電子”)迎來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基金二期)的出資,認繳出資金額高達21.55億元,持股比例約為24.8%。
在大基金二期的加持下,成立僅9個月的芯聯微電子,或將迅速躋身準百億獨角獸之列。
面上來看,芯聯微電子專注于車規級芯片,與大基金二期的投資側重方向十分契合,但在天使輪就獲得了大基金的重倉加持,一方面凸顯了大基金二期在推動半導體產業邁得更深、更前沿,另一方面,背后恐怕也少不了重慶在重回“汽車第一城”亮出的決心和成績。
過去幾年,重慶在扶持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上下足了馬力,在政策支持、扶持產業、基金招引等各個層面齊齊發力。所謂大力出奇跡,重慶的努力成果凸顯,今年1-5月,重慶汽車產量達到99.7萬輛,重新回到“中國汽車第一城”寶座。
成立不到一年的芯聯微電子,也正是重慶鏖戰新能源汽車、實現汽車產業“從硬到軟”轉型過程的一個重要注腳。
大基金,罕見投了個種子輪
本輪增資完成后,芯聯微電子共有五位股東:第一大股東,重慶高新區智能制造產業研究院,持股比例為35%;大基金二期與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并列第二大股東,均持股24.77%;其次分別是慶鈴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和重慶制造業轉型升級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分別持股11.49%和3.97%。
穿透來看,芯聯微電子的實控人正是重慶高新區——除大基金二期,前兩大股東均是重慶高新區旗下控股企業,合計持股59.77%。
大基金歷來是半導體投資的風向標,而本次對芯聯微電子的投資呈現一個罕見特點:階段早,大手筆。
按照過往,大基金二期的出資多是中后期成熟項目,而本輪是天使輪,是大基金罕見的“投早”。
另外,根據不完全統計,對芯聯微電子高達21億元的認繳金額,即便放在千億級大基金二期的倉位也基本排得進前十。
一家成立僅9個月的重慶企業,便獲得國家隊大基金的重倉加持,為什么是芯聯微電子?
根據資料,芯聯微電子是重慶市政府重磅打造的12吋高端特色集成電路工藝線項目,成立于2023年10月,目前注冊資本87億元,總投資超250億元,坐落在重慶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區。
芯聯微電子聚焦于55-28nm技術節點,規劃總產能4萬片/月,主要從事車規級MCU芯片、車規級射頻芯片、電源管理芯片、車規級處理器芯片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涵蓋商用飛機、工業控制、軌道交通、醫療電子等領域。
一個細節能說明問題。在官網“目標愿景”一欄,芯聯微電子寫道——以打造西部地區最先進特色工藝晶圓廠和世界一流的汽車芯片制造企業為目標。
顯然,這是重慶在汽車半導體產業的雄心,同時高度契合了大基金二期的投資重點方向。相比大基金一期,大基金二期更多投向了制造環節,更加聚焦在設備、材料和晶圓制造,另外,“投早”苗頭也開始顯現了。
除了芯聯微電子的天使輪,就在本月,大基金二期還直接參與了太原晉科硅材料的設立。
啟信寶顯示,太原晉科硅材料成立于7月15日,注冊資本55億元,大基金二期占股約為27.3%,位列第二大股東。控股股東為太原晉科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持股約50.9%,太原市汾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持股約21.8%。
按照“5年投資期,5年回收期,5年延展期”的設置,大基金二期正處在投資期的最后一年,近期出手相當活躍。
根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大基金二期投資至少在10筆以上,基本每月都有出手。
啟信寶顯示,除了上述兩個早期案例,大基金二期在1月戰略投資士蘭明鎵3.5億元,2月投資牛芯半導體C+輪,參與長電科技汽車電子44億元戰略融資,4月出手九同方微電子C輪,中車時代半導體43.28億元戰略輪融資,5月參與新松半導體4億元戰略融資,6月投資集益威半導體的B+輪和全芯制造的B+輪,7月還出手了加特蘭D輪融資。
重慶,重回“汽車第一城”
芯聯微電子的設立,承載著重慶重回“汽車第一城”的雄心。
投中網在《重慶VC快不夠用了》一文曾描述重慶汽車產業的處境。作為曾經中國汽車界的王者,重慶擁有全國最多的汽車制造商——20多家整車生產企業和20家專車生產企業,總產能超過400萬輛。在2014-2016年間,其汽車產量更高達240-260萬輛/年,連續三年位列全國第一。
但從2017年開始,重慶汽車產量逐年下滑,到2019年更跌落谷底,當年的汽車產量僅為2016年的一半左右。
作為制造業重鎮,重慶產業基礎良好、工業門類齊全,但歷來的強項在于傳統制造環節,而非更前端的研發和技術創新,在新能源汽車強勢崛起、產業發展范式轉變的趨勢中重慶難免顯得被動。
為了不落后,為了重塑輝煌,實現“從硬到軟”的產業轉型,重慶近幾年在政策扶持、產業投資、基金招引以及扶植本土企業上下足了馬力。
在政策層面,重慶把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放到了幾乎前所未有的高度。
2022年,重慶市政府印發了《重慶市建設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2-2030年)》,為汽車產業鏈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2023年6月,政策力度加碼,重慶提出了著力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第一個“3”指向了打造重慶三大萬億級主導產業集群,而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被放在三大萬億級產業集群之首。
加碼還體現在基金招引的力度上。
2023年5月,也就是在提出“33618”前一個月,重慶成立了2000億的產業母基金,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產業母基金之一。基金投向聚焦在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即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和電子信息等產業集群。
同年,重慶不斷出手,2023年10月,重慶產業母基金與長安汽車聯合設立了投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新基金,規模15億;緊接著,又設立300億的西部(重慶)科學城產業發展基金,吸引了10余家機構簽約,重點投向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及核心器件、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型儲能、空天信息等賽道。?
創投在強鏈、補鏈上發揮作用需要時間,重慶國資早已在打造新能源汽車企業標桿上挑起大梁。
在《重慶VC快不夠用了》一文提及,在賽力斯、阿維塔、深藍汽車三個新能源汽車明星項目的背后,有著相同的重慶國資機構——渝富資本、兩江資本和南方工業(重慶產業引導基金的子基金),三家資方均在企業A、B輪乃至天使輪就參與了投資。
回頭再看芯聯微電子的設立,一脈相承的操作和目標——國資牽頭,早期介入,在車規芯片這一相對薄弱環節“補課”,積極扶持鏈主。
事實證明,重慶離重回巔峰的目標正在越來越近。
今年1-5月,重慶汽車產量達到99.7萬輛,重新回到“中國汽車第一城”寶座,距離上一次問鼎已經過去八年。具體到車企,賽力斯1-5月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342.35%,長安自主品牌新能源銷量增幅為72.74%,均遠遠超過其銷量增幅。
2024上半年,重慶實現GDP超過1.5萬億元,同比增長6.1%,其中新能源汽車產品產量同比大幅增長1.5倍,超過了液晶顯示、集成電路分別26.3%和81.5%增幅。
有成績,有雄心,加上國家隊大基金二期的加持,重慶汽車產業的未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