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師兄,百億IPO黃了
芯旺微招股說明書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共進行1次減資、5次增資和5次股權轉讓。其中第四、第五、第六次增資分別對應芯旺微A、B、C輪融資。
2021年1月,芯旺微完成A輪融資的投前估值為6.5億元;2021年4月,芯旺微B輪融資的投前估值漲至23.5億元;2022年8月,芯旺微C輪融資的投前估值進一步躍升至100億元。顯而易見,這是一頭百億獨角獸。
按照原計劃,芯旺微擬發行股票不超過6353萬股(不含采用超額配售選擇權發行的股票),占公司發行后總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擬募集資金17.29億元(后于2023年8月經董事會審議,將原募資金下調2億元至15.29億元),將用于車規級MCU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工業級和AIoT MCU研發及產業化項目、車規級信號鏈及射頻SoC芯片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測試認證中心建設項目、補充流動資金。但如今,一切已按下停止鍵。
這并非孤例。自2024年以來,便有超百家在A股排隊IPO的企業宣布終止IPO。其中不乏捷氫科技、艾柯醫療、歌爾微等獨角獸企業。
企業主動撤單的背后,原因也是復雜多樣的。一方面,投資者情緒變化影響著市場流動性,企業IPO定價若不理想往往會主動延緩上市時機或另擇上市地;另一方面,隨著注冊制實施,監管層在加大對各方的監管力度,中介機構及企業選擇靜候時機。
但無論如何,對于芯旺微而言,選擇主動撤單自然有其謀劃及打算。
兄弟齊創業
芯旺微的故事,要從一對70后胞兄弟丁曉兵和丁丁說起。
丁曉兵生于1973年,丁丁則生于1978年,兄弟倆盡管前后差了5歲,但兄弟倆學業和就業選擇上卻多有重合。
從選擇院校來看,二者均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碩士,區別在于丁曉兵是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丁丁則是電路與系統專業。二者就業單位的重合度更是令人咋舌,年長五歲的丁曉兵只比丁丁多了一段1998—2000年在華為工作的經驗。2001年,時年28歲的丁曉兵并開始自己創業之旅,于2001年創立公司精致科技,任公司總經理一職,2003年,畢業的丁丁加入精致科技任工程師。
2005年,丁丁開始任奧莉生的工程師,而哥哥丁曉兵也于次年即2006年加入奧莉生,任公司技術總監,二人在奧莉生均工作多年至2012年。值得一提的是,奧莉生的實際控制人為丁丁,且奧莉生已經于2020年注銷。
繼精致科技、奧莉生之后,二者再次創業,于2012年創辦了芯旺微,且至今仍是公司實控人。正如芯旺微所言,“兩人合計持有公司的股份較多,控制的表決權較大。”
“較多”和“較大”具體又是多少?
其遞交的招股說明書顯示,截至2023年6月,丁曉兵直接持有公司13.69%的股份,同時通過上海芯韜、上海學芯和南京燁邁分別間接持有公司24.53%、1.50%和0.39%的股份,合計直接及間接共計持有公司40.12%的股份;丁丁直接持有公司7.20%的股份,通過上海芯韜、南京燁邁分別間接持有公司12.80%和0.20%的股份,合計直接及間接共計持有發行人20.20%的股份。
簡而言之,丁曉兵、丁丁兩人合計直接及間接持有發行人60.32%的股份,直接并通過控制上海芯韜、上海學芯和南京燁邁間接控制發行人64.19%股份對應的表決權,是芯旺微的共同實際控制人。
對此,上交所在對芯旺微的審核問詢函中特意提到,“請發行人說明:實控人丁曉兵與丁丁發生意見分歧或糾紛時的解決機制”
芯旺微對此給出了兩條信息回復,分別是“丁曉兵與丁丁為法定一致行動關系,最近兩年未發生表決結果不一致的情形”和“丁曉兵與丁丁已補充簽署《一致行動協議》,明確約定了發生意見分歧或糾紛的解決機制”。
正所謂,“兄弟齊心,其利斷金”,但同時“親兄弟,明算賬”。
因此,丁曉兵與丁丁于2023年7 月補充簽署了《一致行動協議》,主要約定如下:丁丁同意自《一致行動協議》簽署之日起,不論是其自身或者其代理人、 委派代表以及其所委派的董事(如有),就涉及發行人的經營、管理、控制及其他相關事項,與丁曉兵保持一致意見,并作出、實施,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促成與丁曉兵一致的行動(不論該行動是否需要以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予以實施)。
二人作為發行人的股東/董事,在行使其股東/董事權利前,應由丁曉兵負責對相關事項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丁曉兵聽取丁丁意見和建議,并進行充分交流。如二人就相關事項意見各不相同,無法形成統一意見,則以丁曉兵的意見為準。簡而言之,最終解釋權歸兄長丁曉兵所有。
15億募資計劃擱置
同胞兄弟共同創業,芯旺微表現如何?
從競爭優勢來看,芯旺微表現可圈可點。自2012年設立以來,芯旺微內部高度重視自主創新,形成了“自主指令集設計技術、自主內核架構設計技術、自主開發工具設計技術(C語言編譯器、IDE、編程軟件、編程調試器等)、車規級和工業級MCU產品開發技術”等MCU設計領域完整的技術體系。
公司自主研發的KungFu精簡指令集,具有代碼密度高、數據賦值靈活、編譯效率高、指令豐富等特點,開發的相應MCU內核,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低功耗等特點。不同于國內多數MCU廠商采用ARM授權模式,公司自研MCU指令集與內核,不受第三方內核IP授權體系的限制,在國際貿易及技術摩擦頻發的背景下,實現了MCU核心技術的自主、安全、可控
因此,2020年席卷而來的“缺芯潮”給了芯旺微崛起的機會。
彼時集成電路產業鏈產能緊缺且下游市場受缺芯事件影響,國內半導體行業的投資熱度大幅提升,與汽車產業鏈相關芯片公司被賦予高估值,其中作為當時國內少數具有成熟車規級MCU產品的芯片公司芯旺微,也是在2020年開始進入投資人的視線。
2020年5月,芯旺微敲定了與A輪投資人增資協議,辦理工商變更登記的時間為2021年1月。參考芯旺微當時的經營數據及業績預期,并綜合考慮發展前景、行業發展情況,協商確定了芯旺微的投前估值為6.5億元。
而自2021年1月起,僅3個月時間,芯旺微的估值便從6.5億元漲至了23.5億元。2021年4月,芯旺微完成B輪融資。如其所言,“芯旺微自2020年底起車規級MCU芯片銷售收入增長顯著,投資人參考芯旺微2020年度財務數據及2021年業績預測,并綜合考慮芯旺微及行業發展前景,確定本次股權轉讓芯旺微投前估值為23.5億元。”
又隔一年時間,2022年8月,芯旺微以100億元的投前估值完成C輪融資。對此,芯旺微透露是由于“公司在2022年已有較為明確的上市計劃,投資方看好發行人未來業務前景和車規MCU行業發展前景,預期發行人上市后將會借助資本市場獲得更快速的發展,因此給予發行人較高的估值。”
在“缺芯潮”霧霾下,芯旺微整體產銷量節節攀升,但進入到2023年,芯旺微的車規級MCU產銷率從2022年上半年的88.69%下滑至2023年同期的51.48%;同時整體產銷率也呈逐步下滑趨勢。
在業績方面,未公布2023年數據,但從已披露的2020—2022年數據看,在會計年度期間,芯旺微營業收入分別為0.98億元、2.33億元、3.12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620.33萬元、5079.17萬元和6124.11萬元。
業務規模有限是制約芯旺微發展很重要原因之一。如其直言,“若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自身經營管理、市場需求、技術研發等因素出現重大不利變化或發生因不可抗力導致的風險,公司盈利能力將可能出現較大幅度波動。”
與此同時,芯旺微所處的MCU設計行業為典型的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具有前期投入大、不確定性較高、投資回報周期長、產品更新換代較快的特點。而芯旺微目前仍處于快速發展時期,為順利完成技術升級、產品更新換代以及市場進一步拓展等任務,仍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投入。
上市原是芯旺微所計劃的融資主要渠道。
按計劃,芯旺微擬募集資金17.29億元,其中計劃將募資所得的4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對此,上交所要求其說明補充流動資金的具體測算依據。后續芯旺微表示,經2023年8月的董事會審議通過,將原募投項目補充流動資金4億元調整為2億元。正因為如此,芯旺微的擬募資金額也下調至15.29億元。
但隨著芯旺微終止IPO,也意味著其原計劃的15億元的募資計劃擱置了。但“目前公司發展中所需的資金主要通過股東投入,融資渠道較為單一,公司面臨著一定的資金壓力”,因此芯旺微此時也在尋求支援。
“科大系”創業軍團
盡管芯旺微此刻終止了IPO,但能一手將企業培養成一頭百億獨角獸,足以見得兩位中科大校友的厲害之處。實際上,“中科大”在創投圈歷來是個響當當的高校招牌,在中國人工智能領域中,中科大更是素有AI界“黃埔軍校”美譽。
還在三度沖擊IPO的AI企業“云知聲”,便是“中科系”企業。在其遞交的招股書中引用的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國內的AI解決方案市場高度分散,按2022年收入計中國前五大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供應商合計市場份額為15.5%,其中云知聲是2022年中國第四大AI解決方案提供商,市場份額為0.6%。
尤為關鍵之處在于,市場規模前五大企業中,有四家為“科大系”企業。
其中,市場規模第一的是科大訊飛,其創始人、董事長劉慶峰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博士學位;市場規模第二的為商湯科技,其創始人湯曉鷗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排在云知聲之后的為云從科技,其創始人周曦于1999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系。
除此之外,“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掌舵人也為中科大校友,此外還有多位科大校友也加入國內AI創業公司中,可以說“科大系”占據了國內AI創業公司近半壁江山。
而“科大系”攻占的也不只是AI領域,可以說,與“高科技”相關的,都隨處可見“科大人”身影。科大訊飛、寒武紀、海天瑞聲、商湯科技、云從科技、中微半導體、龍芯中科、中科飛測……這個名單還在繼續等待“科大人”的補充。
就以芯旺微來說,對公司研發作出具體貢獻的核心技術人員多畢業于中科大。
實際控制人丁曉兵、丁丁兄弟倆畢業于中科大,其中丁曉兵負責了公司整體技術路線和產品路線的制定,在公司內部組建了涵蓋模擬、數字、測試、開發工具的核心技術團隊,是公司整體技術發展的領導者。尤為關鍵之處在于,丁曉兵確立了公司自研KungFu指令集與內核的技術路線以及重點開發車規級和工業級MCU的產品路線,帶領公司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發展之路。
現任芯旺微研發中心總監的成學斌,也畢業于中科大,擁有十余年集成電路設計和產業化經驗,是國內較早一批參與8位FlashMCU的研發及商業化的人員之一,作為專利發明人擁有2項發明專利,主持了公司數十款MCU及專用IC的研發設計、測試認證、批量驗證等工作。
中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研究部一篇發于2017年的調研文中,曾直白寫道,“中國科大相關院系人工智能研究團隊的傳統不長,教授也并不多。中國科大人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的成就貌似有些意外,不少杰出校友師生來自自動化系、電子工程乃至近代物理與精密儀器系。原因或許是中國科大人崇尚自由思考與熱愛技術,理工科背景讓他們在各個想象不到的學科開枝蔓葉,野蠻生長。而在人工智能曾經冷門的學科堅持技術創新終有所成。”
在排隊IPO的路上,有一個芯旺微選擇暫緩終止IPO,同時也有像云知聲一樣的“科大系”企業正叩響IPO大門。創投圈的“科大系”,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