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凱材料1.86億詐騙案新瓜:神秘第三方未成立先收費?
一起價值1.86億元的詐騙案背后,到底隱藏著多少內幕?
3月28日晚,飛凱材料(300398.SZ)在對深交所的回復函中披露了遭到詐騙的細節。這起涉及飛凱材料、清越科技(688496.SH)、億都(國際控股)(0259.HK)三家上市公司的詐騙案,如今正逐漸清晰。
3月19日,飛凱材料稱遭遇合同詐騙。2021年6月起,公司及下屬子公司與鑫邁迪,以及鑫邁迪指定的采購商棗莊睿諾電子、棗莊睿諾光電開展貿易合作,結果近期棗莊睿諾電子、棗莊睿諾光電出現付款逾期,涉及應收款余額1.86億元。
與此前不同的是,最新回復函中,飛凱材料刪除了“鑫邁迪指定采購商”的表述,同時深圳松琴信息作為第四方現身交易中。
4月1日,飛凱材料單日收漲3.97%,目前股價12.32元/股,市值65億元。
這兩項變化說明了什么?
改口背后,多方撇清關系
按照飛凱材料的最新描述,這起交易發端于2021年上半年。
彼時,飛凱材料重要子公司、2020年收入占上市公司約45%的和成顯示時任總經理陳昭遠,以公司業務及潛在客戶開拓為由,介紹飛凱材料與鑫邁迪、棗莊睿諾電子、棗莊睿諾光電開展PCBA(組裝印制電路板)產品貿易業務。

來源:企查查
飛凱材料時任總經理蘇斌認為該業務有利于產業布局,同時對當地稅收有貢獻,因此同意開展該業務。
具體方式,是由飛凱材料及子公司先從鑫邁迪采購產品,然后再銷售給棗莊睿諾電子和棗莊睿諾光電。同時,飛凱材料還與第三方服務公司松琴信息簽了協議,向其支付該業務銷售服務費。
起初,飛凱材料預計月度交易額500萬元左右,按應收賬款90天信用期計算,風險敞口可控。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交易規模逐漸增加,應收賬款風險敞口逐漸放大。
由于交易開始于疫情期間,飛凱材料董事長張金山(美國國籍)到國內來較為不便,一直沒能全面了解公司經營情況。2023年下半年,隨著疫情結束,張金山開始從多渠道獲取信息,遂發現此項業務風險敞口過大,果斷要求停止,并催促對方還款。
2023年12月末,棗莊睿諾電子及棗莊睿諾光電應收貨款出現第一次逾期,公司著手調查后發現異常情況,便向公安局報案。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飛凱材料對深交所的回復中,還是存在諸多疑點。
首先,這是一起跨度長達近三年、累計銷售金額近7億元的大交易,而飛凱材料在采購商的來歷方面卻含糊不清。之前說棗莊睿諾電子、棗莊睿諾光電是鑫邁迪指定的,現在又改口。
飛凱材料方面認為,這恰是被騙的原因。“如果當時很多背景去深入調查、研究,事情可能也就不會發展到今天這樣了。”
而這一改,實際上改變了自己在交易中的角色。
按照之前的說法,飛凱材料先向鑫邁迪采購產品,再賣給鑫邁迪指定的下家,然后下家給飛凱材料付款。這個過程中,飛凱材料實際上是中間商,當下家出現回款問題,外界很容易將矛頭對準鑫邁迪。
此說法一度遭到鑫邁迪負責人否認。其在接受《證券時報》采訪時稱:“當時他們來找我的時候,整個運作模式都制定好了,哪里是我指定的?”
該負責人還稱,在這件事上,公司只是幫忙的性質。“飛凱材料先下單給我,我再下單給加工廠,剩下的事情由加工廠自己安排出貨,我是不參與的。”
飛凱材料證券部表示,之前跟嫌疑人溝通,也是受他那邊影響,會覺得兩邊存在指定關系。但之后聽了警方調查,認為這是嫌疑人一面之詞。
現在飛凱材料證實下家并非鑫邁迪指定,而是由和成顯示時任總經理陳昭遠介紹給上市公司。如此一來相比鑫邁迪,下家公司本身,甚至是介紹方就有更多調查的必要。
值得注意的是,棗莊睿諾電子和棗莊睿諾光電此前也曾撇清關系。兩家公司的總經理洪耀亦對《證券時報》稱,睿諾電子和睿諾光電目前經營都是正常的,“我們肯定不是騙子公司。這其中還有一些細節外界并不了解,公安部門也進行了調查,我們不屬于他們立案的對象。”
棗莊睿諾電子股權穿透后,清越科技、億都(國際控股)兩家上市公司分別持股33.33%,雙方均不構成實際控制。清越科技作為參股方委派了一名董事,但也不參與日常經營管理。
有限的幾個涉事方,都說自己沒問題。難道是飛凱材料自身出了問題?
神秘“第三方公司”攫取巨額服務費
作為本次回復函中的另一個疑點,松琴信息的存在也十分令人摸不著頭腦。企查查顯示,松琴信息成立于2022年4月。

來源:企查查
2021年-2023年,飛凱材料為松琴信息付出的銷售服務費分別為240.03萬元、1791.79萬元、3795.87萬元。

來源:飛凱材料公告
也就是說,松琴信息還沒成立,就收到了上市公司打來的服務費。究竟是什么服務,能享受此等待遇?
“公司現在覺得它好像也沒提供什么服務,對它收取服務費的依據有些懷疑。現在也在查,為什么要簽這樣一個第三方?”飛凱材料證券部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松琴信息總經理為陳俊逢,監事為陳宣宇,兩人同時還在東莞華宣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任職、持股。企查查顯示,兩人都來自中國臺灣。

來源:企查查
而上文提到介紹飛凱材料與鑫邁迪、兩家棗莊公司做生意的和成顯示總經理陳昭遠,亦來自中國臺灣。其畢業于臺灣交通大學,博士學歷,曾擔任臺灣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的資深經理。
有網友認為,這是“前高管暗中注冊了公司賺服務費,后被老板發現報警”的劇本。自曝被詐騙前,原定任期至2026年的公司董事、副董事長兼總經理蘇斌,董事會秘書、副總經理曹松雙雙因“個人原因”辭職。
來源:雪球
不過,這并不能解釋現在飛凱材料為何無法收回款項。
目前,此次合同詐騙已經對飛凱材料業績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
此前飛凱材料業績大漲。2021、2022年營收分別是26.27億元、29.07億元,同比增長40.94%、10.65%;凈利潤分別是4.01億元、4.44億元,不但扭轉了下滑的走勢,還分別大漲67.64%、10.62%。
而現在,飛凱材料稱,案件將導致公司2021年、2022年、2023年年營收分別減少283.01萬元、1855.86萬元、2711.95萬元。預計2023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將從1.96億元-2.61億元下調至1.03億元-1.54億元。
上市公司為何總被騙?
上市公司遭遇電信詐騙,聽起來似乎是個很獵奇的事,但類似的情形,實際上在近幾年的A股時有發生。
據“野馬財經”不完全統計,2020年來至少有18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遭到詐騙,或曾經遇到詐騙,如今已經有實質性判決結果的狀況。

詐騙的類型五花八門,大體可以分為電信詐騙、合同詐騙兩種。其中合同詐騙的場景又包括收購案、簽約大額訂單、以及被犯罪嫌疑人“偷梁換柱”等多種。
詐騙的金額起伏非常大,少則二三百萬,多則二三十億。但無論被騙多少,大都會以計提減值的方式對當年乃至向前追溯數年的業績產生負面影響,有不少相關責任人還因此受到監管警示、罰款。
具體而言,有的公司在簽訂單時遭到詐騙,合同簽好,錢給出去卻回不來。也有的公司被收購標的表面靚麗的“假賬”,以及所謂的業績承諾蒙騙,出高價收購。然而結局卻以標的借上市公司之名進行大額對外借款、擔保,或利用職務便利侵占公司利益而告終。
對比這些騙局,電信詐騙反而顯得更為簡單粗暴。

來源:罐頭圖庫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認為,上市公司被騙,一方面是技術手段增加了騙局的復雜度,讓人防不勝防、容易掉進精心編織的陷阱;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些企業是利用“被騙”的名義處理一些賬面上的問題。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則表示,上市公司遭遇詐騙可能是因為內控不完善、監管和審計不嚴,甚至是高層的決策失誤。
華脈科技(603042.SH)、特發信息(000070.SZ)、海普瑞等公司,或被監管通報批評,或收到了警示函,或被要求提交整改報告,理由都與內控體系有關。
柏文喜認為,上市公司可以采取加強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對員工進行反詐騙培訓、定期進行內部和外部審計、完善決策機制、制定應對詐騙事件的應急響應計劃等措施,來降低被騙的風險,同時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連騰訊都曾被犯罪嫌疑人偽造的老干媽公司印章騙的團團轉;京東也曾躺槍,因“承興系”公司用假冒的京東公章、員工、系統和數據騙過諾亞財富,獲得巨額融資……騙子的狡詐可想而知。
但對于騙術的防范,也恰是公司設置層層把關、多方協調的內控體系的意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