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輪砸了80億,國家隊又進場了
最近,上汽親兒子,智己汽車宣布獲得超80億元的B輪股權融資,又一筆近年來造車領域的少數巨額融資。
智己汽車成立于2020年12月,是由上汽集團、張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團共同打造的“新勢力”,注冊資本高達100億元。其中,上汽集團出資54億元,持有54%的股權;張江高科與阿里巴巴各出資18億元,分別持有18%股權。
而品牌名“智己”取自《周易 系辭上》“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意在用智慧周全萬物,勤奮探索,定義、創造、實現時代所驅、用戶所需的智慧出行。
頗為顯眼的是,智己汽車在本輪融資著重宣傳了自己的“新生代大廠國家隊”的身份。
智己汽車是業內首個如此直接宣傳的車企,給自己主動貼了個標簽。背后含義很明顯,首先是作為上汽集團新能源轉型的排頭兵,是資源足、實力強的“車二代”,宣傳文案也寫了“上汽集團技術All in、資源All in、服務All in智己汽車”。
其次,投資方是國家隊,并且是“持續看好”。
本輪的投資方是眾多銀行系。領投機構是中銀金融,跟投機構包括交通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還包括臨港集團,上汽投資這些國資。
智己汽車的上一輪即A輪融資,同樣是國家隊居多。30億融資由交銀集團旗下股權投資平臺交銀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交銀資本)領投,上汽集團繼續追加投資;同時還引入了工銀投資、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知友創投、上海國資國企綜改基金、中信證券投資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
但本輪融資另有一大變化是,引入了科技企業:寧德時代、Momenta、清陶能源。這意味著本輪融資的階段,需要更多的企業戰略合作,也意味著智己汽車進入更為重要的產業落地階段。智己汽車的A輪投后估值已高達300億元,B輪的投后估值尚未透露。
新能源造車的融資分化
企業的融資宣傳海報的術語是頗有講究的,一般彰顯的是企業當前狀態,以及奮斗方向。此番造車競爭節點之下,智己將“國家隊”、“大廠”置于空前的宣傳高度,背后有其考量。
當前造車勢力的融資更加依賴國家隊資金輸血。
事實上,在當前整體資本環境出現調整的情況下,目前新能源整車對于市場化資金來說吸引力并不高。回溯近一兩年拿到大規模融資的車企,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市場化創業者,主要是拿的中東土豪的錢,另一派是像智己汽車一樣的“新生代大廠”企業,拿的是更多是國資。
比如,重慶阿維塔在2023年8月完成30億元B輪融資,投后估值近200億元。參與投資的資方包括:長安汽車、南方資產、兩江產業基金繼續追加投資,并引入重慶產業母基金、交銀投資、廣開控股等國有資本。
而東風汽車旗下的嵐圖汽車,在2022年11月完成45.5億元的A輪融資,項目投后估值接近300億元。投資方依然聚集了較多的國資背景平臺,包括聯合領投方國企混改基金和中銀資產,跟投方工銀投資、農銀投資、交銀轅憬等三家國有資本,武漢經開基金、湖北高質量發展基金、中鑫高投三家地方國資等。
此前,廣汽的埃安也獲得過大額融資。2022年10月,廣汽埃安以17.72%的股權共募得182.94億元資金,刷新國內新能源整車行業最大筆融資紀錄,參與資方多達53家,國資更是占了半壁江山,其投后估值達到1032.39億元。
這些“車二代”背靠傳統車企,能拿到國家隊的大額融資。但反觀市場派的造車新勢力,募資艱難,續命錢更多是由中東土豪出資。
典型的如蔚來,在去年的五個月內,蔚來連獲中東“金主”近30億美元投資,將蔚來再度從“ICU”中拉出來。
去年11月,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IF)與中國電動車生產商華人運通商討投資事宜,可能以30億美元的估值投資至少2.5億美元,約18億元。
去年8月,命懸一線的恒大汽車也拿到了總部位于阿聯酋迪拜的紐頓集團約5億美元戰略投資,另還有6億人民幣過渡性資金將分三筆到賬,總計約42億。
還有“后進生”智能電動汽車品牌賓理汽車。其官方宣布,于去年10月與總部位于沙特阿拉伯的投資集團Al Faisaliah Group Holding Company(AFG)簽署了投資及戰略合作備忘錄。
從近年來出現的融資中看,國家隊和市場派的資金方顯然在分化。國資作為當前市場環境的出資主力,已日益顯現出其地位。作為起步就以國資為背景的“車二代”智己汽車來說,在本輪資本角逐中顯然更具融資優勢。
其次,國自動駕駛的落地運營與政府密切相關。有業內人曾告訴我,由于現在的自動駕駛技術主要是走得都是車路協同路線,就需要與當地政府密切配合。近年來,自動駕駛科技的造血能力主要來自與政府合作的城市落地運營項目。百度、華為、小馬智行、蘑菇車聯等,都紛紛打入“國家隊”,以獲得更多城市的自動駕駛落地運營權。
智己汽車在這個造車競爭白熱化的關鍵節點大力宣傳自己的背景,就顯得非常關鍵。站好“國家隊”,就是給外界以信心,給竟對以威懾。
“卷”交付,價格下探至21萬元
盡管眾多資源傾斜,智己汽車的發展長期處于不溫不火的境況。作為上汽集團ALL In新能源的轉型尖兵,2023年,智己汽車的交付情況還沒達到自己的預期。
智己汽車推出的是三款中大型純電高端車型:智己LS6、智己LS7、智己L7。從全年看,智己汽車累計銷售38253臺,同比大增665%。盡管增長迅猛,但智己距離其在年初設立的4.5萬輛目標,仍有一定距離。
交付量增長的一大要點要歸功于其去年爆款車型LS6的拉動。數據顯示,智己LS6于2023年10月份上市,首月銷量為3627輛,而11月、12月銷量則攀升至8156輛、9878輛,登頂“中大型純電SUV”銷量第一。
而智己LS6能夠突圍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價格下探,已經下探至21萬元起。智己此前的L7和LS7兩款車型,均定價在30萬元以上,錨定智駕高端市場,但一直未能打入第一梯隊,單款車型銷量長期徘徊在千輛左右。而同屬中大型純電高端車型中蔚來的ES8,累計交付量已超過6.5臺。
價格下調,大勢所趨,雖然有損其高端市場的定位,但收獲單一車型交付過萬的門檻,實現品牌成立三年多來實現的最佳成績,也是生死一搏。尤其在比亞迪“卷王”的攻勢下,再不上量就晚了。
2024,淘汰賽加劇
剛開年,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就在開工信中寫道:“2024 年將是車市最卷的一年,卷價格、卷產品、卷服務、卷流量。”何小鵬也說了,2024年是中國汽車品牌進入“血海”競爭的第一年,也是淘汰賽的第一年。
因此,還在牌桌的玩家正在抓緊造血、融資。
目前,業內最振奮人心的是理想汽車。上個月,理想公布了2023年全年財報,全年營收1238.5億元,實現扭虧為盈,一口氣填平了之前五年的累計虧損。至此,理想汽車,成為繼特斯拉、比亞迪之后全球第三家實現盈利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在融資上,除了智己汽車的該筆80億融資,上個月吉利旗下的純電豪華超跑汽車路特斯拿下開年最大IPO,市值690億。
去年9月,洛軻智能宣布獲得魏橋創業集團的10億美元戰略投資,約合人民幣70億元。成立于2021年,這家造車新貴已經獲得紅杉中國、騰訊、IDG資本、啟明創投等一眾知名VC/PE鼎力支持。
去年2月,吉利旗下的新能源品牌極氪完成超50億元融資,估值達到948億,隨后也公開提交了IPO招股書;
而無法造血、募不到資的車企已經撐不下去了。
高合汽車在今年開工第一天宣布將停工停產6個月,此前已延期發放1月工資、取消年終獎和全員降薪。隨后,有一部分高合員工被遣散或主動辭職,高合充電站、充電樁安裝、APP端充電功能暫停服務。
創始人丁磊在2月22日現身上海總部,對堅守的員工說,公司翻身的窗口期最多3個月,他會拼盡一切努力把公司救活。第二天的直播中,高合公司高管承認公司資金鏈緊張,向車主、同事致歉,但強調高層沒有跑路。現在,高合還在想盡一切辦法自救,包括與長安汽車洽談收購。
面對行業激烈的競爭,讓人震驚的是,近期蘋果也宣布將放棄探索了十多年的造車項目,將團隊轉向生成式人工智能。李想發文表示這是“絕對正確的戰略選擇”。
在除了“卷”價格,造車新勢力們還在卷全球交付量。
進入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在全球市場的表現愈發搶眼。有業內人士稱,隨著出口量的激增,預計一場圍繞價格和渠道建設的“雙卷”大戰將在2024年展開。因為在海外市場開疆拓土階段,價格往往是消費者最為敏感的因素之一。
對于今年2月才開始邁出進軍海外第一步的智己汽車來說,顯然已經落后了許多。據悉,2024年,智己的L7和LS7兩款產品,將率先進入墨西哥、中東、南美、東南亞市場;2025年,LS6、L6這兩款性價比更高的產品也將加入出海陣列,并向包括歐洲、澳新等在內的發達市場進行布局。
而出海的戰略就是依靠母公司上汽集團的體系能力。渠道上,上汽旗下MG名爵的經銷商體系當中“好中選優”為智己建設渠道,形式將包括店中店、獨立展廳、城市展廳等。
猜你喜歡
拆解吉利新能源“陽謀”:私有化極氪如何重構“技術-品牌-市場”鐵三角?
作為吉利汽車《臺州宣言》戰略落地的關鍵舉措,此次收購不僅是資本層面的重組,更是傳統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中探索系統性解決方案的范本。中國汽車行業的最大“黑馬”,可能會是方程豹
融合了“個性化”與“性價比”戰略的方程豹品牌,在比亞迪強大的技術、產品與供應鏈賦能之下,其很有希望成為中國汽車行業下一個沖擊百萬銷量的新汽車品牌。市值腰斬,理想汽車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接下來,理想汽車一方面要在自己的基本盤業務領域面對華為鴻蒙智行的纏斗,另一方面要面臨比亞迪的猛攻,同時還要提防小米、領克、極氪、深藍與零跑等一眾頗具競爭力汽車品牌的偷襲,理想汽車的壓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