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9億,今年最大一筆募資
2024年1月31日,KKR宣布其第二期亞太基礎設施投資基金(KKR Asia Pacific Infrastructure Investors II SCSp)已完成最終交割,規模為64億美元(約459億元)。該基金獲得了全球新老全球知名投資者的大力支持,包括公共和企業養老金、主權財富基金、保險公司、捐贈基金和資產管理公司等。
據悉,這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只亞太區域基礎設施投資基金。隨著這只基金關閉,KKR繼續鞏固了自己作為亞太地區領先的基礎設施投資機構的地位。2021年,KKR募集了其首只亞太基礎設施投資基金,規模為39億美元,當時也是亞太地區最大。
KKR亞太區聯席主管兼亞太區基礎設施業務主管大衛·魯博夫表示,“基礎設施是KKR全球和區域戰略的關鍵支柱。我們很自豪能夠在很短時間內建立并擴展亞太地區領先的投資平臺。”
《金融時報》近日撰文認為,綠色能源、AI等技術和產業的升級,再加上地緣政治導致大企業專注于國內供應鏈,催生了大量新的基礎設施需求。《經濟學人》則寫道:“全球經濟正處于‘基礎設施革命’的風口浪尖。”
最近一年,從黑石、CVC到貝萊德,全球各大資管巨頭們都在投入重金進軍基礎設施投資。
經濟不穩定時代的“穩定器”
基礎設施投資業務是KKR近年來表現最為亮眼的明星業務板塊。
KKR于2008年首次建立基礎設施投資團隊,目前這個團隊人數已經超過90人,在亞太地區的悉尼、孟買、首爾、新加坡均設有辦公室。截至2023年9月末,KKR基礎設施業務資產管理規模已經達到560億美元,在全球范圍內已經完成了80多項投資。
KKR的基礎設施投資分布廣泛,石油、光伏、交通運輸、醫療、建筑、通信等均有布局,幾乎是無所不包。在亞太地區是KKR重點布局的區域市場,有多筆重磅投資。2018年KKR投資了阿布扎比的ADNOC石油管道公司,阿布扎比98%的原油都通過這家公司的管道運輸。
KKR也重視中國的基礎設施投資,2022年投資了智慧停車平臺匯泊停車。
KKR合伙人布蘭登·弗里曼近日發表了一篇題為《基礎設施:潛在的經濟減震器》的分析文章。他認為,全球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利率上升一直是金融市場不確定性的根源。而在經濟面臨較高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私人基礎設施投資是一種相對穩定的投資類別。
布蘭登·弗里曼引用歷史數據顯示,私人基礎設施投資的波動性低于大多數其他資產類別,同時也產生了有吸引力的回報。在傳統的“60/40投資組合”中,60%資金被配置為股權,40%資金配置債券。布蘭登·弗里曼發現,如果將這一組合調整為50%股權、40%債券、10%私人基礎設施投資,那么超額收益率幾乎沒有變化,波動性卻可以大大下降。
布蘭登·弗里曼認為,與其他投資類別相比,基礎設施投資有幾大獨特的優勢。
首先,基礎設施為整個社會提供基本服務(諸如電力、供水、數據中心或光纖到戶網絡等),是經濟和社會的基石。無論經濟狀況如何,對這些基本服務的需求通常都保持相對穩定。
第二,基礎設施通常有很高的進入壁壘,在一個區域內往往會形成壟斷格局。這使得基礎設施項目的現金流高度穩定,而不用擔心頻繁的市場競爭。
第三,基礎設施項目的收入通常基于長期合同,有些合同可以長達數十年。因此基礎設施項目的現金流具有高度可預測性。
因此,盡管當下全球PE行業投資活動低迷,但基礎設施投資卻異軍突起分為活躍。包括KKR、黑石在內的PE巨頭都不斷有重磅投資落地。KKR的最近一個重磅投資是,1月17日,其以220億歐元收購意大利電信的固定電話網絡業務的交易正式獲得意大利政府批準。
頂尖PE紛紛進軍基礎設施投資
基礎設施投資已經成為全球頂尖PE們的兵家必爭之地。
作為全球PE老大的黑石,進入基礎設施投資領域相對較晚,但近年來也是奮起直追。黑石在2017年宣布進入基礎設施投資領域,2018年時任黑石總裁托尼·詹姆斯表示黑石計劃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將這一領域的管理規模做到400億美元。但黑石只花一半時間就達成了這一目標——2023年末黑石的基礎設施業務管理規模是410億美元。
Blackstone基礎設施業務首席執行官Sean Klimczak此前表示,黑石未來最看好的領域主要有四個,分別是能源、交通、水/廢水處理和數字設施。
目前,黑石正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運作一個超級大的基礎設施項目。黑石計劃斥資25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的沙漠里建造一個占地面積相當于60個足球場的超大數據中心,這是黑石歷史上最重要的投資之一,也會是黑石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標桿項目。
在搞大動作的并不只有黑石。
加拿大PE巨頭Brookfield在2023年底關閉了其第五期基礎設施投資基金,該基金規模達28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封閉式基礎設施投資基金。Brookfield基礎設施部門首席投資官Sikander Rashid表示:“由于脫碳、數字化和去全球化的趨勢即將到來,我們對未來兩到三年的未來感到非常興奮。”
過去沒有涉足基礎設施投資的PE巨頭們,也在匆匆往這一領域趕來。
2023年9月,歐洲PE豪門CVC資本宣布將收購歐洲基礎設施投資機構DIF。DIF總部位于阿姆斯特丹,在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等地均有業務,資產管理規模達160億歐元。CVC資本過去主要專注在私募股權和私募信貸,收購DIF是CVC資本進軍基礎設施投資的第一步。CVC主席兼聯合創始人Rolly van Rappard評論這次收購表示:“鑒于基礎設施的長期增長趨勢及其與我們現有戰略的相鄰性,擴展到基礎設施領域對我們來說是合乎邏輯的下一步。”
1月16日,美國知名PE機構泛大西洋(General Atlantic)也被證實了收購專注于新興市場基礎設施投資的Actis。
甚至是過去主要做指數基金的貝萊德,也要大舉跨界進入基礎設施投資。1月初,貝萊德宣布了其成立以來最大的一筆收購,斥資125億美元收購總部位于紐約的基礎設施投資機構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的管理規模約1000億美元,目前正在募集一只200億美元的新基金。這筆收購將讓貝萊德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基礎設施投資機構之一。
《金融時報》近日撰文認為,綠色能源、AI等技術和產業的升級,再加上地緣政治導致大企業專注于國內供應鏈,催生了大量新的基礎設施需求。《經濟學人》則寫道:“全球經濟正處于‘基礎設施革命’的風口浪尖。”
繼私募股權和不動產之后,基礎設施有望成為另類投資的新一個主流投資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