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億,開年最大并購誕生了
新年第一筆大型科技并購案來了。
近日,慧與公司(HPE)宣布將斥資1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04億)收購瞻博網絡。慧與公司是由原惠普公司B端業務部門組建,瞻博網絡則是一家電信領域的網絡設備供應商。
交易消息一公布,瞻博網絡股價大漲22%,而慧與公司則暴跌8.9%。市場評論也兩極分化。看好者有之,“將加強HPE在AI浪潮中的地位”;擔憂者也不少,巨額債務、產品結構調整,“可能會拖累HPE的股價”。
這筆1000億的交易,之所以發生在當下,之所以如此之昂貴,關鍵還是“AI”。HPE將獲得瞻博網絡旗下的Mist AI,HPE據此畫的餅是,“將加強HPE在AI浪潮中的地位,在連接原生世界和云世界的過程中,推動客戶進一步創新。”
按照HPE的說法,交易完成后,將使HPE的網絡業務收入翻番,經常性收入增加約4億美元。成為一個“新的網絡領導者”。不過按照過往惠普出手大型并購的結果來看,現實與理想往往距離不小,加之HPE手中的中國公司新華三股權出售不順,這筆交易有些負重前行的意思。
1004億,“新的網絡領導者”誕生?
1000億的巨額收購案在上周一就“走漏了”風聲。
先是1月8號,有消息傳出,慧與公司(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惠普企業公司,以下簡稱“HPE”)將要收購估值約為130億美元的網絡設備制造商瞻博網絡(JNPR.N)。
兩天后,收購消息就得到交易雙方證實,不過價格漲了。HPE和瞻博網絡對外宣布,HPE將以全現金形式,40美元/股的價格,約合140億美元(約1004億人民幣)收購瞻博網絡公司。目前,這項交易已獲得兩家公司董事會的批準,預計將于今年底或明年年初完成交割。官方言之鑿鑿,看上去這筆交易已經板上釘釘,只待監管機構的最終批準了。
HPE原是惠普公司的一部分。2015年,惠普公司一分為二,拆分為兩家公司:一家是新惠普(Hewlett Packard Inc.),繼承了原惠普的個人電腦與打印機業務;而另一家就是慧與公司(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主營B端業務,提供云端和服務器等服務,對標IBM。
賣方瞻博網絡公司,則于1996年創立,主要開發和銷售路由器、交換機、網絡管理軟件、網絡安全產品。
1999年6月,瞻博網絡登陸納斯達克,不光上市速度快,還一舉創下當時科技行業首日交易的最高紀錄,股價在一年之內增長了五倍,在當時被稱為“華爾街的最新寵兒”。
經過20多年的自主研發和持續并購,瞻博網絡創建了路由和交換硬件以及網絡操作系統、軟件定義交換應用程序和安全產品,并積累了大量知識產權。
目前,HPE市值200億美元左右,瞻博網絡約110億美元。前者是美國創新史的標志性公司,后者是思科的長期競爭對手之一。兩者“聯姻”,可謂是珠聯璧合了。
HPE對這筆交易抱有堅定的信心。上周三,HPE在投資者電話會議上透露,根據2023年的財務業績,收購瞻博網絡將使HPE的網絡業務收入翻番,經常性收入增加約4億美元。并聲稱將在合并后創造成為一個“新的網絡領導者”。
不少業界人士也看好這筆交易。彭博情報、巴克萊銀行等機構的分析師,紛紛撰文稱,瞻博網絡與HPE合并,將幫助HPE“填補產品組合中的空白”“擴大其數據中心和云網絡業務”“給思科公司和其他公司帶來更強大的競爭對手”。
于是在放出消息的第二天,瞻博網絡的股價應聲上漲,開盤時飆升近22%。“形勢一片大好”。
股價跳水,市場憂心忡忡
不過令人尷尬的是,HPE股價卻大跌8.9%。到上周五,已經從17.69美元跌至15.91美元。顯然市場對這筆交易存在不少擔憂。
首先是價格問題。140億美元不是一筆小數目,它占到HPE 210億美元市值的一半以上,約是2023年營收291.35億美元的二分之一,凈利潤20.25億美元7倍,更是HPE持有的40億美元的現金及等價物的3.5倍(截至2023年10月)。
最關鍵的是,近兩年HPE增長乏力,該公司一直難以實現2%以上的增長。
這意味著面對140億美元的收購價格,HPE將背上沉重債務,而且去杠桿的過程又較為艱辛。對此,HPE則表示,將通過定期貸款為這筆交易融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貸款將被“新債務、強制性可轉換優先證券和現金的組合”所取代。
另外,目前的收購價格是瞻博網絡市值的1.32倍(消息披露前)。但在部分投資人看來,瞻博網絡的經營狀況在過去幾年并不理想。
一是,2018-2020財年,瞻博網絡的營收和凈利潤經歷了3年連續下跌,營收從50.27億美元跌至44.45億美元,歸母凈利潤更是攔腰斬斷,從5.67億美元降至2.53億美元。
二是,雖然2022年瞻博網絡業務取得較大發展,公司營收同比增長 11.95%,達53.01億美元,是自2010年以來增長最迅猛的一年。但在最近一個季度,瞻博的營收為14億美元,利潤僅為7600萬美元。
另外,2022年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87.56%,達4.71億美元,但遲遲未恢復到2018年5.67億的水平。
而且從過往的收購案例看,HPE并不總是成功。
比如,2011年HPE(當時還是老惠普公司)就對軟件公司Autonomy拋出了11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計劃。這筆在當時被批評“價格高得離譜”的收購案,果然在不到一年時間,就給惠普帶來了巨大麻煩。2012年,HPE將Autonomy的價值減記了近90億美元,并狀告Autonomy夸大財務狀況、涉嫌欺詐。
欺詐案官司一打就是7年。2019年,Autonomy公司前任首席財務官侯賽因終于在舊金山被美國地區法官判處五年牢獄。
而在交易剛剛披露時,惠普公司股價就“應聲跳樓”。2011年初到2011年10月,惠普的股價跌了47%,是當時美國大公司道瓊斯指數中表現最差的公司。“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次HPE又拋出巨資收購案,投資者擔憂也在情理之中。
“拐點將至”,HPE志在AI
但在HPE眼中,這筆交易是堅定無疑的戰略舉措。它代表了公司在新興的人工智能領域的決心。
去年11月,HPE CEO安東尼奧·內里發表主題演講《從邊緣到云,發現人工智能的力量》:
“我們的世界正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拐點。人工智能的承諾正在變為現實,它有可能推動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其規模之大是我們有生以來任何技術都無法比擬的。看看利用邊緣、混合云和人工智能實現現代化的企業如何實現倍增效應,并在每一個轉折點創造速度。”
而這筆并購交易“將加強HPE在高速發展的AI浪潮中的地位,擴大我們的總體潛在市場,并在連接原生世界和云世界的過程中,推動客戶進一步創新,同時也為股東創造巨大價值。”內里在一份聲明中說道。
在收購完成后,兩家公司將共同建設數據中心,并推動人工智能運營網絡。
更重要的是,HPE 將獲得瞻博網絡的無線網絡業務Mist Systems。
這是瞻博網絡在2019年以4.05億美元收購的初創科技公司。當時,Mist Systems的創始人向瞻博網絡推銷了自己的創意:“打造一款由人工智能驅動的網絡平臺,在用戶發現問題之前自動排除故障并解決問題。”
隨后,瞻博網絡與Mist一起,推出了Mist AI平臺,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實現自動化管理功能。基于該平臺的Marvis虛擬網絡助手等產品,能夠轉變客戶IT團隊與企業網絡互動的方式。
根據瞻博網絡的介紹,Marvis 可以在攝取更多數據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利用持續增長的知識庫,實時主動糾正問題,減少故障工單數量并加速解決問題。
交易完成后,Mist AI平臺等將為HPE提供助力,增加其在網絡領域的市場份額,并進軍“5G和云網絡的高增長領域”。
而且,兩家合并后的公司將提供基于云的、高性能且體驗優先的、安全、端到端的人工智能原生解決方案,并且能夠收集、分析跨領域的聚合遙測數據。
從競爭環境來看,這次收購也可能是HPE的一種攻防策略——一方面,增強在電信領域的競爭地位,阻擊競爭對手戴爾在電信產品線的擴;另一方面,借助瞻博網絡在網絡安全技術等領域積累,對思科、Extreme、Arista和Fortinet等競爭對手形成沖擊。
所以對于HPF而言,收購瞻博網絡是“現實的選擇”,而且對于人工智能,也是HPF志在必得的領域。當然,最終成果如何,我們還得靜待分曉。
賣掉新華三,中國市場的插曲
講完了大洋彼岸,再聊回國內。
HPE和瞻博網絡的交易剛剛披露,離交割至少還有1年時間。往前回溯,HPE背后還藏著一個與中國公司相關的故事。
話說2003年,華為為了反擊思科,聯手美國公司3Com,成立了合資公司Huawei3com。2006年,華為將手上的股份悉數轉讓給了3Com公司,3Com將其更名為H3C,中文名“華三”。
接管H3C后不久,金融危機爆發,母公司3Com慘遭打擊。最后,不得不在2009年,將自身和H3C一起打包賣給了惠普公司。從2007年到2015年,作為外企的“華三”公司,并未在國內市場取得顯著發展。
轉折發生在2015年。當年,清華紫光以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華三51%的股份。華三重回中資企業手中,并更名為“新華三”。而新華三剩下的49%的股份,就捏在分家后的HPE手里。
去年5月,紫光股份發布公告稱,將以35億美元的價格從HPE手中收購新華三剩下的49%的股權。然而,由于紫光集團進行債務重組,收購進程被一再拖延。到了9月,紫光股份不得不宣布暫時終止收購計劃,決定先完成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的工作,再推進重大資產重組相關事項。
這產生了連鎖反應:如果HPE能夠順利出售新華三49%的股份,將為收購瞻博網絡提供更多資金。但現在與紫光股份的交易延宕,HPE不得不“負重前行”。出售新華三、并購瞻博網絡,這兩筆“遠隔重洋”的交易就像“線頭”一樣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