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家家居103億出售股份,美的太子何劍鋒資本運作欲意何為?
美的集團創(chuàng)始人何享健之子何劍鋒及其盈峰集團,以總價102.986億元受讓顧家家居29.42%的股權。這位剛剛被排在《2023胡潤百富榜》第313位的何劍鋒,身價為175億元,這筆并購幾乎動用了他幾十年來奮斗的多一半資產。
至于為何要在這個時節(jié),去比二級市場還高的高溢價去收購一家走向并不明朗的家居公司,且不惜押上自己前半生積累的絕大部分身家?業(yè)界充滿了各種猜測,更多的是對這次收購行為的不解。
01
顧家家居值不值103億?創(chuàng)始人已變身LP
按照股票價值計算,顧家家居截止到11月12日的總市值為321億元,對應的29.42%股份價值94億元,近103億元的受讓價格絕對算不上便宜。但綜合這些年顧家家居的業(yè)績表現來看,也不算貴得太離譜。
根據2023年顧家家居三季度財報,顧家家居營收凈利潤同比雙雙增長,盈利能力上升。截至9月30日,公司營業(yè)總收入141.36億元,同比上升2.72%,歸母凈利潤15.01億元,同比上升6.98%。按單季度數據看,第三季度營業(yè)總收入52.58億元,同比上升10.78%,第三季度歸母凈利潤5.78億元,同比上升12.74%。值得關注的是,其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總計25.93億元,三費占營收比18.34%,同比增長19.58%。
近3年來,顧家家居2021年實現了業(yè)績猛增,而去年在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上略有下降,但總體走勢平穩(wěn)。
顧家家居近年來業(yè)績的不斷增長,也讓其近一個月內獲得了15份券商研報的關注,買入13家,平均目標價為53.1元,與最新的39.05元相比目標價漲幅35.98%。
雖然券商一致看好后市發(fā)展,但恰逢房地產行業(yè)集體下行的陣痛期,家具家居行業(yè)已經不可避免地受到重大影響,即便是各大家居品牌重金押寶的電商直播領域,也不得不靠常年打折送券才能取得一定業(yè)績。同時,顧家家居的線下賣場也不可避免地進入了開關替換期,據2022年財報顯示,在2022年顧家家居共關閉了996家線下經銷店和直營店,新開1283家,年末線下門店共計6743家。
這意味著2019 年起顧家家居開始實行的“1+N+X”渠道模式目前已經初見結果,關掉坪效較低的門店,在更核心的區(qū)域開設更大的店。綜合近3年的財務報表來看,顧家家居的各項財務指標較為穩(wěn)健,主要問題集中在成本控制上,要在行業(yè)平均凈利潤率10%的基礎上實現大幅度增長,就必須進一步壓縮銷售管理成本。
盡管高管以個人身份的投資并不能納入上市公司業(yè)績,但一直低調的顧江生在此前也被發(fā)現,其與海南瑞弘創(chuàng)業(yè)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領源科創(chuàng)(珠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成立了珠海領源尖端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yè)(有限合伙)。對應的認繳出資額分別為6億元、1.7億元、100萬元。顧江生占基金總規(guī)模的78%,是最大的出資方。化身LP的顧江生,有更大的空間施展自己除家居行業(yè)以外的投資戰(zhàn)略眼光,外界對這支股權基金也充滿了別樣的期待。
顧江生作為顧家家居的二代接盤人,在他手中將其父輩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即便在此次轉讓實控權之后,顧家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依然擁有18.02%的股份,為顧家家居的第二大股東,并非此前很多媒體認為的創(chuàng)始團隊套現離場。
02
何劍鋒18億高價收購華錄百納,只為買殼?
與相對穩(wěn)健增長的顧家家居相比,何劍鋒創(chuàng)業(yè)生涯中的多次資本運作,都可以說是不計后果地“高價搶占低迷資產”。
2018年,華錄百納大股東華錄文化將持有的17.55%股東轉讓給何劍鋒手里的盈峰投資,交易作價18億元。而此時的華錄百納,早已經過了輝煌時期,甚至在2017年還經歷了股價腰斬,應收賬款占營業(yè)額的比率為113.03%,凈利潤同比下滑約70%,活兒干完了,錢收不回來,也成為華錄百納當時最大的問題。幾經騰挪,到2018年也沒有太多起色。
但考慮到這與曾經花147億買下小天鵝的美的是同一個財團,花18億買下一家有些積累的文化公司,當然也未嘗不可。高光時刻,華錄百納曾以25億元巨資收購藍火文化,但很快因為種種原因,這家公司不再具備投資價值,由此帶來了巨額虧損。2018年何劍鋒收購華錄百納后,對已經風光不在的藍火文化作價410萬元,這家曾經25億收購的公司,僅僅4年之后,就跌了接近610倍,接盤方還需償付1億多的債務。
盡管有近日突然爆火的游戲引發(fā)了新一輪的股價猛漲,但已經更名百納千成的華錄百納今年前三季度依然同比減少13.37%,歸母虧損3151萬元,虧損擴大184.06%?;蛟S對于何劍鋒來說,手握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比能帶來更多的收益似乎更意義。對于并不缺錢的何享健家族來說,長線投資才是最重要的。
03
電器+家居一體化解決方案,大佬曾經的設想或許將走向現實
誰掌握資本,誰就有更多的話語權。曾經的國美,就推出過「家?生活」戰(zhàn)略,主要思路是基于國美固有的家電賣場的倉儲、店面、物流優(yōu)勢,加速供應鏈的延展升級,打破邊界,圍繞家居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電器、家裝、家居、百貨向更大范圍擴展。盡管從家電到家居裝修業(yè)務在業(yè)績上實現了大幅增長,一度成為國美最有潛力的新業(yè)務,但最終都抵不過公司整體業(yè)績下滑。
時過境遷,昔日的大佬寶貴的產業(yè)鏈延伸融合經驗,或許會成為新貴財團們的新生意。手握重金隨時準備下手下一個目標的美的集團,已經形成智能家居事業(yè)部、工業(yè)技術事業(yè)部、樓宇科技事業(yè)部、機器人與自動化事業(yè)部、數字化創(chuàng)新業(yè)務五大主力產業(yè),消費電器已經升級為智能家居事業(yè)部,未來在整合了顧家家居之后,也可能將家用開關面板、照明燈具、大小家電、窗簾、沙發(fā)甚至茶幾納入智能家居范疇,形成1+1>2的格局。
而翻開顧家家居的高管履歷,就會發(fā)現,似乎美的對于顧家家居的滲透,已經不是一日之功。顧家家居董事兼總裁的李東來,李云海、歐亞非、廖強等三位副總裁均有美的系多年工作經歷,正應了那句:“要想收購對方,必須先了解對方。”對應今日的103億元巨資股權受讓,可能并非巧合。
當然,一切都只是猜測。不斷摸索穩(wěn)步前進的顧家家居,迎來美的這只世界前列的兇猛巨獸,后續(xù)的故事或許比當年的華錄百納更為精彩。有美的兜底,顧家家居具備了實現業(yè)績穩(wěn)定增長的廣闊空間,美的也成功地將觸角深入到了更為前端的家居定制產業(yè)。為消費者提供從家裝、家具、家居布藝、到大小家電的全智能裝修家居解決方案,這也是眾多大廠深度戰(zhàn)略布局的產業(yè),比如在科技界遙遙領先的華為。
未來或許有一天,美的能提供細到豆?jié){機、破壁機的型號、位置在定制櫥柜中預留相關位置,個性化定制的美的+顧家智能家居系統(tǒng),正全天候地服務著更多家庭,這無不得益于今日103億元不被外界理解的收購,或許這將是家電企業(yè)的破局之路,是否能夠雙贏,我們拭目以待。
猜你喜歡
這封股東信,透露了美的集團對未來的關鍵思考
雖然2023年實現了完美收官,但在宏觀經濟低迷與房地產行業(yè)衰退的大背景下,美的集團管理層對未來也不無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