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城“倒滑”的不只是過山車
本想借過山車體驗一把刺激感,沒想到卻把自己送進了醫院。
10月27日,深圳歡樂谷過山車“雪域雄鷹”項目發生車輛碰撞,導致多人受傷,傷者被陸續送往港大深圳醫院、南山醫院和華僑城醫院檢查就診,三家醫院共接待28人。
截至10月29日,共有17人繼續留院治療或觀察,其中4人因顱腦損傷、骨盆骨折等傷情在ICU觀察救治,13人為軟組織挫傷、輕微骨折等傷情。根據深圳歡樂谷給出的情況通報,所有在院游客情況穩定,均無生命危險。深圳歡樂谷也已于10月28日暫緩開園,至今仍未恢復。

來源:微博
歡樂谷是華僑城集團文旅業務的一張“名片”,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全國9座城市布局,在歡樂谷主題公園的帶領下,華僑城A(000069.SZ)的文旅業務貢獻了一半以上的營收,超過旗下房地產業務。
但在文旅復蘇的今年,華僑城文旅業務卻出現營收和利潤雙雙下滑,如今深圳歡樂谷的事故,給華僑城的運營又增添了幾分壓力。
業績下滑疊加黑天鵝事件,華僑城要如何走出陰霾?
為何倒滑?
目前事故原因還在調查中,從深圳市南山區安全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的初步調查來看,事發時是一列過山車在上坡時突發故障,并沿軌道倒滑,與另一輛游客正在下車的過山車相撞。
據項目介紹,“雪域雄鷹”由美國S&S Worldwide公司設計,是深圳歡樂谷的王牌項目,屬于彈射式過山車。其于2012年對外開放,當時采用的是世界頂級氣動加速發射系統。最高點達60米,軌道長度達887米,運行時速可達135千米每小時,是目前中國已建成最高、最長的彈射式過山車之一,也是國內并列最快的過山車之一,與其并列的是武漢歡樂谷的“極速飛車”。

來源:華僑城官網
微博備注是“歡迎游樂園/過山車愛好者關注”的民間游樂業界團體“RCD過山車之夢”發文稱,“雪域雄鷹”采用氣動彈射,列車離開動力區后,即為無動力滑行狀態。按設計,如果彈射功率不夠或阻力過大,過山車沒通過第一個高峰,其本應倒滑,并停在發射區,不會沖回車站。
上述微博用戶發出疑問,是否是止退系統出現了問題?
另一位博主“乘騎故事會”則表示,過山車沒越過波峰,發生“回滾”的現象比較常見。突然的陣風、寒冷天氣、車輪過度磨損、軸承潤滑不充分、啟動不充分等情況都可能導致“回滾”。運營人員測試時可能還會故意“回滾”,但安全的剎車制動裝置,是能保證列車不沖回站臺的。
事實上,為保證安全,今年6月,“雪域雄鷹”剛完成年檢維保工作;事故發生前幾日,歡樂谷集團安全檢查組還曾對深圳歡樂谷園區游樂設備、場內機動車、舞臺機械等設備設施進行細致檢查。
但這些都沒能阻止事故的發生。
拉長時間線來看,近兩年其他城市的歡樂谷,也曾多次被曝出各種不同類型的事故。
2021年4月,北京歡樂谷海洋館內“飛鯊戰隊”發生故障,多名兒童被倒掛在高空1分鐘;2022年5月,天津歡樂谷室內區“憤怒的小鳥”項目運行中突然停止,多名游客被困;2023年1月,上海歡樂谷“絕頂雄風”過山車在俯沖拐點突然停住,游客被困20分鐘;過了半個月,上海歡樂谷同樣過山車再出故障,又有游客滯空10分鐘……

來源:微博
不過,作為華僑城旗下的名項目,公司并未披露歡樂谷在財務方面的細節。因此外界無從知曉歡樂谷對于華僑城業績的具體貢獻,以及華僑城每年在歡樂谷設備維護方面的開銷。
為數不多的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北京歡樂谷年游客量首次突破500萬,營收達到5.28億元。而根據歡樂谷集團披露的信息,在各大城市中,北京歡樂谷的游客量和收入都是頭部的水平。2019年,華僑城A的總營收超過了600億元,由此來看,當年歡樂谷項目在華僑城營收中的比重確實不高。
華僑城A董秘表示,對于上市公司來講,這不是一塊很大的業務。從模式上來講,公司一直都是文旅綜合起來看。“這塊投資者也比較關注,但是我們目前在做專業化整合,里面很多數據暫時無法提供。我們也在加緊推進這一塊的動作。”
野馬財經注意到,歡樂谷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作為上市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近年來管理人員出現多次變動。2020年來,公司先后經歷姚軍、劉冠華、關山三位董事長。
據《中國新聞周刊》,曾從事主題樂園等文旅項目策劃、建設與運營管理工作的業內人士表示,游樂設備一旦出現問題,就必須徹底將隱患解決后再投入運行,這個問題主要在于管理者有沒有高度認知。“每個車出故障的原因都不一樣,還要看最終的調查情況。”
倒滑的不止過山車,還有華僑城業績
與深圳歡樂谷過山車同時出現“倒滑”的,還有華僑城的業績。
今年前三季度,華僑城A實現營收317.6億元,同比增長8.47%,但歸母凈虧損卻達到33.47億元,同比大幅下降2728.12%。年內,公司股價跌幅達31.71%。
巨虧背后與華僑城A“文旅+地產”的經營模式有關。
2023年,受旅游業復蘇影響,華僑城旗下文旅業務也有向好趨勢。上半年,公司旗下文旅企業合計接待游客超4400萬人次,同比增長74%;暑期,歡樂谷集團累計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長超30%,營業收入趕超2019年同期水平。
與文旅項目的火熱相比,在地產業務方面,華僑城A是另一番景象。今年前9個月,華僑城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318.9億元,同比減少26%;其中除2-4月單月銷售同比大幅增長外,其他月份銷售均是下跌狀態。

來源:罐頭圖庫
在整個地產市場銷售低迷的情況下,華僑城A為了加快去化,對部分地產項目“采取靈活的銷售策略”,造成價值折損。今年前9個月,公司對存貨共計提減值準備23.6億元,減少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7.16億元。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2022年。由于年度資產減值高達127.05億元,華僑城一度被深交所問詢,并在今年7月,因資產減值準備計提不及時、不充分,部分項目存在存貨跌價準備測算依據不充分等情形,收到了深圳證監局出具的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
除了形成大額資產減值外,銷售方面的問題也給華僑城A現金流帶來一定壓力。
2022年,公司有息負債達到1281億元;今年上半年,該數據進一步增長至1343億元。
此外,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公司賬上貨幣資金為423.91億元,同比減少近10%。而短期借款與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合計約228.53億元,一年內并無境內債券到期,從兌付角度來看,尚能覆蓋一年內的償債要求,但銷售若持續不及預期可能會加大還債壓力。
張振高能破局嗎?
在一眾房企中,華僑城是較早打磨出成熟的“文旅+地產”雙主業模式的開發商,北京、深圳、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歡樂谷主題公園和中高端豪宅華僑城也都是城市名片一般的存在。
華僑城發展壯大過程中,公司前董事長段先念起到了關鍵作用。在其主導下,華僑城提出“文化+旅游+城鎮化”和“旅游+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發展模式,還進行了組織管理的變革。
乘著地產紅利,華僑城分別在2020年和2021年實現銷售額破千億和營收突破千億。
但可惜隨后遇到了三年疫情,華僑城在“沖千”之后迅速回落,銷售和營收兩端開始下滑,而此前收購的土儲項目也開始“賣賣賣”模式。
早在2021年,華僑城就轉讓了多達24個子公司的股權,其中涉及廣州、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的在建項目。
2022年,華僑城放慢了出貨節奏,但仍有一些項目股權被出售,如間接從屬于華僑城集團旗下的劍門關華僑城旅游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建水僑博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和西安華盛佳成置業有限公司部分或全部股權,擬回籠資金約8.35億元。
另外,港股上市公司華僑城(亞洲)旗下的華僑城(上海)置地有限公司51%股權和華僑城(A)旗下的涿州僑城惠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50股權及相關債權也被出售,擬出售金額約合計約9.46億元。
在賣賣賣的同時,華僑城也在收購新的項目。2021年,華僑城新獲取項目23個,但剩余可開發建面較2020年末仍減少118萬平米。2022年,公司新收購項目大幅縮水至5個,項目總數也從2021年的77個大幅減少至43個。截至2023年三季度,項目總數進一步減少至42個。
雖然項目有所減少,但華僑城用錢的地方還很多。
目前華僑城主要開發項目(土地成交金額超50億元)還有11個,累計投資總額達911.55億元,與預計總投資金額相比,還有約842.23億元的差額。
這其中,華僑城依然有多個百億投資級別的大盤尚未開發完畢,比如成都信和御龍山項目早在2012年就已經開工,至今仍有約27%的工程尚未完工。
這個開發了長達10年的項目預計投資高達285億元之多,累計投資已經超過189億元,也就是說還需要近100億元才能建設完成。
另外,武漢華僑城歡樂天際中央區由華僑城100%持有,預計投資超146億元,項目在2018年底開工,至今4年多時間,工程進度只有25%,累計投資已達84.31億元。

來源:華僑城A公告
這些項目接下來是籌集資金開發,還是繼續出售項目股權減負,關鍵因素之一,還是要看華僑城自身現金流的恢復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華僑城迎來了新董事長、保利集團原總經理張振高。
與前輩相比,張振高并沒有趕上黃金時代,但近期華僑城的一些動作,也展示出了張振高的運作思路。
一方面,張振高著手推動了華僑城業務組織架構的專業化分割,將原文旅綜合業務分為歡樂谷集團、酒店集團以及新成立的旅游發展集團,進行一業一企的運營。
另一方面,張振高也在盡可能回籠資金。近日,華僑城(亞洲)控股計劃以24.3億元的底價,公開掛牌出售上海蘇河灣項目的酒店系列資產。蘇河灣項目是上海寶格麗酒店所在地,被稱為國內最貴的酒店。
同時,華僑城計劃在2023年推進存量項目更新,包括推進東部華僑城改造、深圳歡樂谷冒險山改造及北京歡樂谷七期改造;同時,要求推進新項目建設,如南京歡樂濱江、寧波歡樂海岸、常熟沙家浜文旅綜合項目計劃今年開業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