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全力加速上市,“不可能三角”仍待解
合伙人“上新”,背后是阿里不遮掩的戰略焦慮。2%的營收增長,4%的凈利潤增長,已經釋放不出過多的想象力。而蓄勢而發的新業務,則有望講出新的價值故事。比如2023財年在阿里各大業務集團中增速排名第一的菜鳥。
只是,守得云開見月明依然需要假以時日,投入精力與等待。菜鳥想要“一飛沖天”,面臨的挑戰不小。
01
“單飛”加速度
“帥戰”勝利,菜鳥也在阿里內部揚眉吐氣了一把。阿里官方對萬霖的評價,也正體現了菜鳥一路成長的發展:
自2014年加入公司以來,萬霖率先創建了物流產業互聯網架構,并通過全球化,運營和數字化構建了菜鳥的核心能力。在他的領導下,菜鳥在全球物流、智能供應鏈和快遞、社區配送、物流園區和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通過合作引領了整個物流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集團視角而言,萬霖領導的菜鳥集團,表現確實亮眼,在過去6個財年其復合增長率更是達到了62%。
事實上,2023年以來菜鳥集團高舉高打的表現如同開掛一般。
2023年5月18日晚間,阿里巴巴宣布,董事會已經批準啟動菜鳥集團上市,預計在未來12個到18個月完成上市計劃。
啟動上市計劃后,菜鳥動作頻頻。6月6日,申通快遞發布公告,菜鳥擬收購申通25%股權,總價為38.78億元。交易完成后,菜鳥將成為申通的第二大股東。
6月20日,阿里巴巴宣布蔡崇信接任集團董事會主席、擔任菜鳥集團董事長。當天,有菜鳥員工在菜鳥辦公區偶遇“火速”到崗的蔡崇信。蔡崇信坐鎮,也被外界解讀為沖擊IPO的更進一步。
6月28日,菜鳥集團CEO萬霖在2023年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宣布,菜鳥推出自營快遞業務——菜鳥速遞,并宣布已經獲得“快遞牌照”。
02
扭虧挑戰,怎么撐估值?
在胡潤研究院今年發布的《2023全球獨角獸榜》中,菜鳥以1850億元的估值,躋身全球獨角獸前十。什么概念呢?截至7月26日收盤,京東物流市值為834.83億港元(約為765億元人民幣),順豐控股A股市值為2364.38億人民幣。市值上說,菜鳥相當于2個京東物流、0.8個順豐。
撐起這份估值遐想,并非易事。菜鳥想要飛天沖關資本市場,就必然要面對更為嚴峻的審視與考量。
看向基本面,2020財年-2023財年,菜鳥集團的收入從372.58億元,持續增長至556.81億元,增長幅度接近50%,成長爆發力堪稱強勁。其中,2023財年菜鳥營收在阿里集團的占比從2022年的5%提升至6%。
只是,這份成長力爆發來自于持續的虧損。2023財年,菜鳥的經調整EBITA(息稅前利潤和攤銷前利潤)為虧損3.91億元,2022財年為虧損14.65億元、2021財年虧損8.13億元,虧損收窄了,但仍未結束。
持續虧損之外,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拆分單季度看,菜鳥的營收增速也處于下滑狀態,2023財年第四季度營收環比增速甚至一度轉為負值,同比增速也從27%將至18%。
前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杰西就表示,“菜鳥近年來確實營收在增長,但是不能忽視其增速整體放緩的趨勢。而菜鳥趁著單拆上市的熱度宣布推出自營的快遞業務,也可能是為了在上市前講一個更新、更有吸引力的故事,增加融資的可能性。”
更何況,快遞行業也不算是一個“性感”的市場。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22年快遞增速正在放緩,業務量完成1105.8億件,同比增長僅2.1%。存量博弈,增長想象力并不大。
對于菜鳥而言,更要面臨多重挑戰。一邊,極兔在IPO的沖擊中更“近”一步,已經披露了招股書;另一方面,已經上市的快遞公司在市場的估值也難以令人滿意。截至2023年上半年,順豐控股股價區間漲幅為-21.55%,京東物流股價區間漲幅-19.18%。
03
“食言”與混戰
在菜鳥剛成立的2013年,馬云曾公開立下Flag:“阿里巴巴永遠不會做快遞,因為我們沒有這個能力。”
并非妄自菲薄。自營向來是“苦活兒”“累活兒”“重活兒”,從基礎干線建設到末端配送,不僅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還要持久堅韌的耐心細心。
快遞行業向來重資產,確實不符合阿里系的生態打法,于是菜鳥一直在借勢走近路。過去十年間,菜鳥通過持股“三通一達”切入快遞市場,也通過電子面單和菜鳥驛站,建立了物流數據壁壘和末端生態壁壘。
在張勇掌門阿里期間,菜鳥轉型“客戶價值驅動的全球化產業互聯網公司”。萬霖也曾在內部作過回應:“模式輕或重不重要,要為客戶提供最優解決方案。”
但菜鳥顯然早就由“輕”變“重”了。早在2016年至2018年間,菜鳥網絡陸續入股浙江芝麻開門、上海萬象、南京晟邦、成都東駿快捷和陜西黃馬甲等5家電商落地配企業,將其組成“新零售配送聯盟”。投入更多資源與精力來構建快遞網絡和設施背后,是菜鳥在上市壓力下面臨盈利、成本等系列經營挑戰。
馬云早年提出的目標是,菜鳥10年內“不要想盈利的事”,先搭建基礎設施再想在提升效率上賺錢。而今2023年也正好是菜鳥成長的“十年之約”,也是時候思考盈利生存的故事了。
還是要從基本的業務入手。在內卷成風的快遞江湖,憑什么來虎口奪食呢?菜鳥打出了服務牌,2022年7月菜鳥對外宣布“送貨上門”;8月,菜鳥將“丹鳥”改名為“菜鳥直送”,將送貨上門服務逐步擴大商家、品類的服務范圍。
菜鳥此舉或許避開了經濟型快遞的價格熱戰,也是對與菜鳥深度合作的“三通一達”的安撫。但親自下場做快遞,無論如何也都是站在了昔日合作伙伴的“對立面”,菜鳥或將與“三通一達”走向一種復雜的競合關系。
事實上,就定位而言,菜鳥速遞競爭的市場份額更多指向了京東和順豐的“蛋糕”。“菜鳥自營、品質快遞、好用不貴”的品牌口號,意在以低價高質來贏取市場。
親自下場做快遞,需要比拼硬實力。只是從倉配和干線的對比來看,公司距離順豐、京東還有一定差距。目前,菜鳥全國倉配樞紐有7個,倉庫數量超過230個,倉庫面積超過3000萬。菜鳥速遞的一級分撥中心有13個,7500多條運輸線路中自營占比三成。而作為對比,目前京東物流的倉庫數量已經運營超過了1500個,順豐國內運輸線路超過了12萬條,樞紐型中轉場達到39個。
畢竟多年重資產積累的產業壁壘,菜鳥速遞想要復制需要時間與耐心。況且,優質服務這件事也堪稱知易行難,看向市場表現,當下菜鳥收到的爭議,同樣不小。
黑貓投訴平臺,菜鳥的累計投訴已經超過23000件,滿意度只有三顆星。其中,近30天投訴量也達到500條以上,平均每天就要新增16條。
投訴林林總總,有丟包問題,也有服務態度惡劣的問題。
既要優質、又要低價、還要規模的菜鳥,似乎陷入了一個不可能三角中來。
猜你喜歡
再創新高,去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突破1700億件
2024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達1745億件,收入1.4萬億元,增21%、13%。國家郵政局推進快遞進村、進廠,助力鄉村振興。現存快遞物流相關企業超134.4萬家,新增12.6萬余家,廣東、江蘇、山東數量居前三,8.55%企業涉司法案件。快遞業務量攀升,為新春假日經濟注入新動力
2025年全國快遞日均超5.5億件,春節前夕超6.7億件。快遞企業加強數字化建設應對高峰,出口“拼車”模式降成本。快遞業展現經濟韌性,相關企業超134.4萬家,廣東、江蘇、山東數量居前三,8.55%企業涉司法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