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鵬接連“翻車”,輔助駕駛是否難辭其咎?
時隔四個月,小鵬汽車又出事故了。
8月10日下午,一位小鵬P7車主在高架上發生嚴重車禍,撞人致死。網傳聊天記錄顯示,涉事車主稱,事故發生前,車輛開啟LCC(車道居中輔助)駕駛模式,車速為每小時80公里,但輔助駕駛完全沒識別前方車輛故障拋錨,一猛子撞了上去。
“我撞了后意識到,來不及了。”網傳車主的聊天記錄顯示。
消息傳出后,小鵬汽車回應稱,經核實,8月10日下午,寧波一車主駕駛車輛與前方檢查車輛故障人員發生碰撞,發生人員傷亡。目前交警部門已立案處理,門店第一時間已前往現場協助處理。
但對于網傳的聊天記錄,小鵬汽車沒有作出回應,只表示,“將全力配合相關部門進行事故調查,持續跟進后續結果,并協助客戶處理后續相關事宜。”
盡管據財聯社消息,負責該路段的奉化交警大隊事故處理中隊一工作人員表示,暫不能確認車禍為輔助駕駛功能造成,但就在今年3月,小鵬汽車也發生過類似事故,有車主開啟輔助駕駛ACC(自適應巡航)+LCC行駛十幾公里后,突遇一輛側翻在道路上的汽車,車子在沒有任何報警和減速的情況下徑直撞了上去。
《財經天下》周刊向小鵬汽車進一步了解情況,工作人員表示,關于駕駛者所使用的LCC輔助駕駛模式,小鵬汽車APP內有相關的說明,回應僅限于目前已更新的信息。
01 “輔助駕駛不是完全意義自動駕駛”
雖然對于此次事故的原因,小鵬汽車尚無明確回應,但有小鵬汽車工作人員曾對外表示,由于高架上的車速很快,移動的80公里每小時對于靜止物體的速度相當于160公里每小時。據他分析,事故原因可能涉及輔助模式的弱視場景的問題,其中就包括靜止物體。在這種場景下,車輛是不會自動識別的,車主一定要關注前方,握緊方向盤。
不僅是這位工作人員,不少業內人士也就LCC輔助駕駛在識別靜止物體上的缺陷、輔助駕駛能否替代駕駛者提出質疑。汽車媒體人“42號車庫”就表示,高速/高架出現靜止前車的場景是現階段輔助駕駛弱勢場景之一,類似場景下發生的大事故已經發生過很多次。
《財經天下》周刊記者了解到,LCC是車道居中保持是根據攝像頭和傳感器等收集的信息,讓車輛保持在車道中間的位置行駛。
小鵬汽車官網顯示,LCC適用于高速公路且具有清晰車道線的干燥道路工況,在城市街道上切勿使用。并且在用戶手冊中也提及,“LCC 是一項輔助駕駛功能,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自動駕駛”,功能啟用時,駕駛員仍需始終保持手握方向盤并在必要時接管方向盤。
但有車主告訴《財經天下》周刊,現在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幾乎是深度綁定,很多消費者有著天然的誤解,“認為這些輔助駕駛就和自動駕駛一樣,把很多輔助駕駛的功能當作自動駕駛來用。”
02 弱勢場景下的技術提升是關鍵
重大輔助駕駛安全事故原因幾乎如出一轍:弱勢場景下系統失效 + 駕駛者的分心駕駛。
汽車媒體人“42號車庫”表示,人對于交通環境的場景理解目前要遠高于系統。所以切記在使用輔助駕駛時如果發現/遇到系統解決不了的異常或者潛在危險場景,一定要提前人工介入。
他呼吁行業加大對這兩個方向的研發和投入,一方面增強輔助駕駛系統對高相對速度下的靜止物體感知能力,另一方面建議配備 DMS 駕駛監測系統,在發現駕駛員視線離開路面或者疲勞駕駛時給予強力提醒或者警告。
與此同時,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在《財經天下》周刊近日舉辦的數字化沙龍中也提到,單純通過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去實現自動駕駛方案的落地,仍然有很多缺陷。“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需要配合諸如激光雷達等更高層次的傳感器,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證安全性。”
公開資料顯示,小鵬P7共配置12個超聲波雷達,5個高精度毫米波雷達,13個自動駕駛攝像頭和1個車內駕駛監測攝像頭。目前,車內尚未配置激光雷達傳感器。
一位同為造車新勢力品牌的產品專家告訴《財經天下》周刊,由于受到成本和技術開發等多方面限制,激光雷達等高級別傳感器的使用和普及需要時間。
數據顯示,2022年7月,小鵬汽車總交付11524臺,同比增長43%。其中,小鵬P7交付6397臺,小鵬P5交付3608臺,小鵬G3i交付1519臺。自交付以來,小鵬汽車歷史累計交付量已接近22萬臺。此次涉事車型小鵬P7仍是小鵬汽車銷量主力。
猜你喜歡
拆解吉利新能源“陽謀”:私有化極氪如何重構“技術-品牌-市場”鐵三角?
作為吉利汽車《臺州宣言》戰略落地的關鍵舉措,此次收購不僅是資本層面的重組,更是傳統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中探索系統性解決方案的范本。中國汽車行業的最大“黑馬”,可能會是方程豹
融合了“個性化”與“性價比”戰略的方程豹品牌,在比亞迪強大的技術、產品與供應鏈賦能之下,其很有希望成為中國汽車行業下一個沖擊百萬銷量的新汽車品牌。市值腰斬,理想汽車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接下來,理想汽車一方面要在自己的基本盤業務領域面對華為鴻蒙智行的纏斗,另一方面要面臨比亞迪的猛攻,同時還要提防小米、領克、極氪、深藍與零跑等一眾頗具競爭力汽車品牌的偷襲,理想汽車的壓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