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魏建軍不打誑語
如果要選出過去兩年中國產業界最大的風口,非造車莫屬。
“蔚小理”之后,汽車行業又迎來一眾跨界新秀,數量多到可以按照各自的老本行劃分陣營,地產派、手機派、互聯網派組團登場,賺足了眼球。
新老勢力的命運分野在資本市場被無限放大,特斯拉的市值一度相當于豐田、大眾、通用等十一家傳統頭部車企的總和,Rivian在只交付了336輛車的情況下沖進全球汽車市值榜前三。總之,非理性繁榮的氣息彌漫在整個資本市場。
難得的是,即便在這種一邊倒的碾壓局面下,依然有“另類”存在。
2020-2021年,長城汽車的A股股價在兩年時間里增長了近5倍,去年公司市值一度突破千億美元,超過寶馬、本田,排名全球第7。
▲數據來源:wind
如此強勢,不僅在傳統自主車企中風頭無兩,也讓烈火烹油的造車新人們不得不高看一眼。
放眼國內,當前比亞迪以近7200億的市值排名車企第一,長城汽車以近4200億的市值位列第二。但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的收入中有近一半來自手機相關業務,汽車業務的收入占比只有43%左右,如果單對汽車領域進行估值,比亞迪在理論上要遜色于長城汽車。
換句話說,長城汽車已經成為中國汽車產業實質上的“市值一哥”。
2020年,長城汽車A股市值突破2000億,但董事長魏建軍依然堅定的認為公司被嚴重低估。現在回看,魏建軍果然沒說大話。
資本市場的表現是一家企業經營狀況的點對點投射,股價飆漲的背后,是紅利的持續性迸發,其中不乏產業大環境的賜予,但更多的則來自企業內部。
本文將試圖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自主群起,長城汽車為什么被資本高看一眼?
2、精準高產,瘋狂輸出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3、市值千億美金已不易,為什么說更大的看頭還在后邊?
本土替代與出海反攻并行
長城汽車能有今天,首先要感謝這個時代。
在130余年的發展史中,世界汽車工業中心輾轉多地,從歐洲到美國,又從美國到日本。如今又是一次歷史性大轉移,目的地是中國,這并非主觀上的一廂情愿,而是客觀條件已經成熟。
成為世界汽車工業中心,最重要的無外乎兩點,一是工業基礎,二是市場空間,恰好中國都已做足了準備。
先看工業基礎。
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產業資本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2020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26%,遠超同期的德國、日本(約為20%)和美國(約為11%)。
再看市場規模。
中國是全球第一大汽車消費市場,2020年,國內汽車銷量達到2531.1萬輛,占全球總銷量的32.5%。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國汽車千人保有量不足200輛,和發達國家500—800輛的水平,未來還有很大的增量空間。
雄厚的工業基礎,龐大的市場規模,中國汽車工業的崛起在邏輯上已經成立了,而現實也的確如此。
▲圖片截取自乘聯會
根據乘聯會的最新數據,2021年1-11月,自主品牌的汽車銷量達到734.9萬輛,同比增長22.9%。作為對比,日系、德系和美系的增速分別為-0.8%、-7.2%、8.5%。由此帶來的另一個結果是,自主品牌的市占率從去年的35.7%提升到了40.7%。
國產車整體抬頭,所有自主品牌皆會從中受益,長城汽車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是因為其更懂消費者、更會挖掘消費需求,而這意味著創造新的增量市場。
“坦克現象”是最有力的佐證。
長城汽車推出坦克300之前,國內硬派越野市場主要以國外進口越野車型為主,價格高昂,市場小眾。憑借強悍的動力性能和遠低于進口車型的價格,坦克300的推出直接引爆了國內硬派越野新潮流,月度銷量記錄不斷被刷新。
到去年11月,坦克300的月銷量成功破萬,要知道,曾經無比熱銷的硬派越野代表普拉多最多的時候一年也不過才賣3萬輛。
2021年,長城汽車總共推出了30款新車,成為自主品牌之最。細看下來,定位極其精準,每一款車似乎都針對某一群體量身定做。
坦克系列主打鐵漢柔情,聚焦中青年男性;長城炮瞄準自駕游和戶外露營;歐拉好貓主攻都市女性市場,滿足代步需求;哈弗初戀青春洋溢,定位“年輕人第一臺車”。
從男性到女性,從青年到中年,如果以性別和年齡為橫縱軸建立消費者畫像坐標系,那么長城汽車的車型幾乎覆蓋了四個象限內的所有群體。
本土市場替代的同時,海外市場的反攻也在同步進行,最具爆發力的依然是長城。
2021年,長城汽車的海外銷售約為14.28萬輛,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速高達103.7%,遠超上汽、吉利、奇瑞等一眾本土同行。
在享受時代β的同時還能主動創造α,這是長城汽車被資本高看一眼的最根本原因。
外顯皆因內功,如果要追問成功的原因,必須從企業內部尋找答案。
制度變革與技術精進兼顧
精準,高頻,長城汽車能做到這兩點,得益于兩個問題的解決:人和技術。
成立30周年之際,長城汽車提出了向科技出行公司轉型的愿景,為了配合戰略的執行,公司在組織架構上進行了一場大刀闊斧的熵減式改革。
首先,打破固有的基于職能的流程作業模式,將組織“劃小”,形成“一車一品牌一公司”的組織形態,并按照“兩通一融”的原則進行優化調整。
其次,將品牌、企劃、研發部門打通,將各個作戰單元與消費者的溝通壁壘打通。為了更好地打破部門和職位的壁壘,實現從職位向角色的轉變,長城汽車甚至還在內部發起了“去總化”倡議。
與此同時,長城汽車還甩出了A股市場上罕見的股權激勵方案,鎖定人才,讓“打工人”變“合伙人”,極大地提高了員工積極性。
經過這樣一番操作,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距離拉近了,企業和員工的距離也拉近了,在細分市場需求的挖掘上做的如此出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是,能在一年內釋放30款特別能打的產品,更大的秘密還在技術層面。
一部汽車發展史,就是生產效率不斷提升的歷史。
從最初的手工生產方式,到后來福特開創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產,再到豐田引領的精益生產,最終演變到今天的模塊化生產。過去一百多年,車企其實都在干一件事:用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創造出更好的產品。
所謂模塊化生產,是保證動力、底盤、電氣系統等主要模塊固定,然后在此基礎上調整車型的尺寸、配置和外形,最終實現同一平臺架構共線生產N種級別的車型。
好處是,既能滿足當下車型多樣化的需求,縮短新品研發生產和上市周期,又能提升零部件標準化程度,通過規模化采購降低成本。
一句話總結:降本增效。
放眼全球,強大的平臺架構已經成為頂尖汽車公司的標配,例如大眾有MQB,豐田有TNGA。前者旗下誕生了甲殼蟲、高爾夫、途觀等,后者則生產了凱美瑞和雷克薩斯ES。
2020年,長城汽車發布了“檸檬”“坦克”“咖啡智能”三大技術品牌,其中“檸檬”和“坦克”是全球化高智能模塊化技術平臺。截止到目前,搭載三大技術品牌的全新車型銷量占比已接近50%。
模塊化平臺的搭建極大提高了長城汽車的迭代速度,保障了公司在市場上高頻放量。但就降本增效而言,模塊化生產并非全部。
2018年,長城汽車獨立成立了蜂巢易創、曼德電子、精誠工科、諾博汽車等四大零部件公司,分別卡位動力總成引入、整車線束總成及汽車熱系統業務、底盤、內外飾及座椅。至此,公司零部件體系正式從垂直封閉走向開放共生。
帶來的結果是,一個集成度更高、適應性更強的全產業供應鏈體系,進一步提升了長城汽車在質量與成本上的競爭力。
一組數據,可見真章。
▲數據來源:中金公司
從絕對水平來看,長城汽車已經是自主品牌中單車利潤最高的企業;從趨勢上來看,過去幾年,長城汽車的利潤水準是同行中最抗跌的。
存量市場與增量市場通吃
站在時代最有利的位置上,長城汽車的“市值神話”并非空中樓閣。
電動車取代燃油車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但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過去人們將大量的財力和物力投向了純電動,冀圖從燃油時代迅速跳進純電動時代,但現實與理想之間卻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
別的不說,僅續航這一項至今未能實現自由,以特斯拉為例,Model 3最新后輪驅動版的續航里程也不過556km。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度,這一續航能力顯然是不夠的。
因此,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燃油車與電動車將長期共存,而長城汽車的優勢在于兩者通吃。
目前公司已經形成“哈弗+魏+皮卡+歐拉+坦克”五大品牌,分別對標5-20萬燃油SUV、15-30萬燃油SUV、5-20萬皮卡、5-20萬電動轎車、20-30萬元城市越野。此外還有以EV為動力的“沙龍”和“光束”兩大儲備品牌,用來對標造車新勢力。
去年6月,長城汽車在業內率先發布“2025戰略”規劃,目標到2025年年銷400萬輛,營業收入超6000億元。
消息一出即引發熱議,其中不乏質疑的聲音。
要知道,長城汽車2020年的銷量和營收分別為111萬和1033億,完成任務,意味著銷量要在5年內漲近三倍,營收漲近5倍。
以過去幾年的數據線性外推,的確不可思議,但大家忽略了一個重要細節:混動。
根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的規劃,到2025/2030/2035年,混合動力汽車(包括節能汽車、PHEV和EREV)的合計占比將分別達到42.0%/47.8%/52.5%。
不妨算一筆賬,目前國內乘用車銷量大約每年2000萬輛左右,假設未來銷量保持恒定,按照42%的占比,到2025年,國內混動汽車銷量將達到840萬輛,而2020年混動乘用車的銷量只有不到42萬輛。
這意味著,2021-2025年這五年時間里,國內混動市場將有19倍的增量空間。
更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自主品牌已經具備接管混動市場的實力。
2020年,比亞迪和長城分別發布了DM-i混動和DHT混動系統,去年奇瑞的鯤鵬混動系統和長安的藍鯨混動系統相繼亮相。加上上汽EDU Gen2和吉利 ePro,比較能打的自主車企基本都有了自己的混動系統,就此結束了本田和豐田對國內混動市場長期壟斷的局面。
長城汽車的亮點在于,它的混動系統是自主品牌中最有競爭力的。
檸檬DHT采用高度集成的雙電機混聯架構,可實現全速域、全場景下的經濟性與動力性的平衡。既能以并聯的模式行駛,就像上汽EDU Gen2和吉利 ePro一樣,適應多場景復雜工況,獲得高機械效率;也能以串聯模式行駛,類似于理想的增程式系統,油耗表現更佳。
2022年開始,長城汽車的混動車型將逐步起量,從比亞迪的實踐經驗來看,前景相當樂觀。2021年,比亞迪打響了中國混動“第一炮”,DM-i混動車型一年賣出了超27萬輛,同比暴增467.6%,甚至一度出現斷貨的情形。
不管和對手比還是和自己比,市值撞線千億美金已實屬不易,但對于占盡天時、地利與人和的長城汽車來說,或許這才剛剛開始。
天時在于,汽車工業的中心正在向中國轉移,而這必然伴隨汽車巨人的誕生。就像歐洲有大眾和戴姆勒,美國有通用和福特,日本有豐田,中國將來必然也會出現世界頂級車企,作為領頭羊的長城汽車自然機會更大一些。
地利是指長城汽車在時代轉折點上站在了最有利的位置,燃油與電動并行,并且在混動領域突前一步。
人和指的是長城汽車在隊伍建設上已卓有成效,形成了生生不息的組織韌性和能上能下的人才機制。
到2025年,如果長城汽車能夠如期完成目標,那么必然會成為萬億市值級別的世界一線車企,“自主一哥”的市值神話或將繼續下去。
猜你喜歡
拆解吉利新能源“陽謀”:私有化極氪如何重構“技術-品牌-市場”鐵三角?
作為吉利汽車《臺州宣言》戰略落地的關鍵舉措,此次收購不僅是資本層面的重組,更是傳統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中探索系統性解決方案的范本。中國汽車行業的最大“黑馬”,可能會是方程豹
融合了“個性化”與“性價比”戰略的方程豹品牌,在比亞迪強大的技術、產品與供應鏈賦能之下,其很有希望成為中國汽車行業下一個沖擊百萬銷量的新汽車品牌。市值腰斬,理想汽車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接下來,理想汽車一方面要在自己的基本盤業務領域面對華為鴻蒙智行的纏斗,另一方面要面臨比亞迪的猛攻,同時還要提防小米、領克、極氪、深藍與零跑等一眾頗具競爭力汽車品牌的偷襲,理想汽車的壓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