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匯“牽手”牧原背后,破題“豬周期”的新范式?
國內外兩大養豬巨頭的加持之下,雙匯能一直穩坐火腿腸第一把交椅嗎?
說起火腿腸,很多人腦海中首先出現的,一定是雙匯二字,“王中王”系列,可謂是陪伴了很多90后成長的食物。
但雙匯發展(000895.SZ)的最近一次出圈與火腿腸無關,卻是因為領導人萬隆家族“宮斗”。這場斗爭從6月持續到8月,原“太子”萬洪建的一文《萬洪建:我眼中的父親和萬隆》把劇情推到高潮,以致后面還收到了深交所的發函問詢。
高潮之后,長子被貶,次子上位,“宮斗”戲碼草草收場。雙匯發展的股價也在8月31號之后悄然升溫,仿佛已經從負面的泥淖中翻身。
來源:wind
2022年伊始,雙匯發展又公告宣布了牽手“豬王”牧原股份,雙方簽訂《雙匯牧原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展開生豬點對點直供,建立供應鏈合作機制,加強生豬購銷合作力度。協議有效期自2022年1月1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止。
IPGlobal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認為,此次牧原和雙匯合作,可以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實現垂直整合,在鞏固各自的產業安全的基礎上實現成本上的協同效應并鞏固雙方的行業地位,戰略意義不可低估。對雙匯發展而言可以強化自己的上游供應鏈,讓自身的市場地位更為穩固。
從一家快要倒閉的小城肉聯廠到中國500強企業,經歷瘦肉精事件以及家族內斗,雙匯發展為什么總能化險為夷,穩坐火腿腸的第一把交椅呢?
90年代廣告費占營收四成
如今零食界巨頭三只松鼠(300783.SZ)借力營銷起家被人津津樂道,但這招雙匯30年前就用過了。
把時間拉回到上世紀80年代,雙匯還只是一家坐落于河南漯河小城的一個肉聯廠,企業設備簡陋、技術落后、產品單一、連年虧損、資不抵債、瀕臨倒閉。
1984年,新廠長萬隆上任,對肉聯廠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逐漸把廠子“搞活”了。
但雙匯真正騰飛的轉折點是在1991年。國內的火腿腸剛剛打開市場,并有了“春都”和“鄭榮”兩大品牌。
萬隆看準商機,果斷拿出1600萬元的全部家底,引進日本、歐洲、美國先進生產線,上馬火腿腸項目。并取名“雙匯”,寓意著匯集世界新工藝、匯集世界高科技。
但后入場的雙匯如何與已經打出品牌知名度的“春都”“鄭榮”競爭呢?這時萬隆就用到了上面提到的,并在當下依然被各大品牌推崇的辦法——營銷。
當時,彩電剛剛在中國家庭普及,由葛優主演的《編輯部的故事》熱播,雙匯便找來了家喻戶曉的“流量明星”葛優和馮鞏為產品拍攝廣告,一句“想戈玲”一時風靡全國。
來源:廣告視頻截圖
有八零后回憶,小時候看電視,天天盼著這個廣告,初中語文課上托腮望著黑板出神也會被老師揶揄:干嘛呢?想戈玲吶?
深入人心的廣告迅速為雙匯打開了國內市場,1992年,雙匯火腿腸問世之初銷量就進入全國前三強,追上了“春都”“鄭榮”。而雙匯的廣告費占當年企業總收入的40%。
后來,雙匯又聯手斯琴高娃、鄧捷、黃磊等高國民度的影視明星,在市場廣告推廣上下足了功夫。
如今,在最新年報中,雙匯的銷售費用26.6億元,營業收入738.63億元,營銷費用率已降至3.6%,但仍是年度費用中占比最多的一項。
來源:雙匯發展2020年報
“營銷”是雙匯起家發展的一個利器,也是很多品牌現在常用的套路。但為什么三只松鼠被困到了營銷的囹圄里,雙匯卻能借力營銷,登上龍頭,并穩坐30年不倒呢?
風險對沖
雙匯的發展過程中也不是沒有遇到過食品質量問題,而且還十分嚴重。2011年,央視3.15特別節目《“健美豬”真相》將雙匯置于漩渦之中。報道稱河南孟州等地采用違禁動物用藥“瘦肉精”飼養的有毒豬,流入了雙匯集團下屬的濟源雙匯公司。
“瘦肉精”事件發生時,就有人預測雙匯會成為下一個三鹿。萬隆隨即在雙匯全國供應商視頻會議上發表講話:“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源頭,我們也堅決支持從源頭上抓豬肉質量問題,依法嚴懲!”
萬隆認為,“瘦肉精”事件是上游產業鏈中養殖環節出現的問題,濟源雙匯的豬源是在流通環節因為把關不嚴而流入的,“瘦肉精”是別人所為。
為了從源頭上獲得優質低廉的生豬,“瘦肉精”事件兩年后,2013年,雙匯作價450億人民幣,以“蛇吞象”的方式收購了美國第一大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現在屬于雙匯發展的母公司,港股上市的萬洲國際(0288.HK)。
這一收購即使從現在來看也是十分大膽的,但時間已經證明了雙匯“出海”的正確性。它不但能從源頭上控制豬肉的安全性,還幫助雙匯發展平穩度過國內的豬周期。
在我國,商品肉豬波動周期一般為3-5年,行業內習慣性稱之為“豬周期”。2010年以來,全國生豬養殖業經歷了兩輪完整的“豬周期”,分別是“2010.4-2014.4”和“2014.4-2018.5”。目前,生豬銷售價格正處于第三輪“豬周期”中。
豬周期不僅影響養豬企業,很多豬肉制品公司的利潤也隨著豬周期波動。這從另一火腿腸上市公司唐人神(002567.SZ)的利潤走勢中就可以略窺一二。
來源:wind
來源:wind
但從雙匯發展近十年的利潤來看,幾乎避開了豬周期的影響。這與其收購史密斯菲爾德不無關系。
史密斯菲爾德是美國豬肉生產商,據興業證券數據統計,中美的生豬價格走勢幾乎是相對的。也就是說,美國的豬周期與中國豬周期相反。
來源:興業證券
作為美國第一大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在2013年被收購時的出欄量已達到2000萬頭,幾乎相當于2020年牧原股份的2倍。
中外豬肉價差長期存在,過去幾年,通過有效把握市場機遇、發揮中外協同優勢等,雙匯在困難環境當中保持了較好的經營業績。兩國豬周期的對沖,使得雙匯股份在國內豬肉價格高漲時也能獨善其身。
當然,國內外市場的對沖并非總是一帆風順。
據雙匯發展《關于2021年半年報問詢函的回復公告》顯示,2020年11月、2021年1月及2月公司分三批向羅特克斯(萬洲國際全資附屬公司)購買其從史密斯菲爾德處訂購的豬肉產品,根據訂單約定的船期,預計相關產品將于2021年3月至6月陸續到港。訂單簽訂后,美國豬肉價格出現大幅上漲,羅特克斯向雙匯發展提出了價格調整建議。
來源:雙匯發展公告
與此同時,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初,中國國內豬肉價格維持高位,市場對2021年三季度生豬價格維持高位的預期,雙匯由此判斷全年豬肉價格也將維持在相對較高位置。
但由于產能過剩,國內豬肉價格持續大幅度回落,2021年底,部分地區豬肉價格已經跌至10元以下/斤。
對市場判斷失誤使得雙匯在這波豬肉價格調整中栽了跟頭,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萬隆父子反目的戲碼。
或許是這一事件,使得雙匯對于市場風險更加重視,2022年伊始,便宣布牽手國內豬肉巨頭牧原股份,并把協議簽到了2024年。雙方約定,當生豬價格低迷時,雙匯發展可適度加大對牧原股份的生豬采購力度;當市場價格高漲時,牧原股份可適度加大對雙匯發展的生豬供應力度;同時雙方共享生豬養殖以及屠宰后的相關結算數據。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這是社會分工很好的體現,把專業的事交給最專業的人,這對中國養豬行業提出了一個新的方向、新的趨勢,也是新的探索。對于雙匯,還可以減弱對于國外豬肉的依賴。
柏文喜也認為,這一聯合大大提升了雙匯應對豬周期的能力,會讓雙匯在行業周期波動中更顯從容。
又是一波風險對沖。
作為一家實體企業,雙匯發展的資本結構很簡單,旗下并無參股上市公司,控股的近60家公司中,多為食品、牧業、零售等豬肉制品的上下游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