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落地“T型”發展戰略,藍晶微生物完成累計15億元B系列融資
今日,國內合成生物學賽道領跑者藍晶微生物(Bluepha)宣布完成B3輪融資,至此B系列融資總額已達15億人民幣。藍晶微生物B3輪融資由元生資本(Genesis Capital)和中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混改基金)共同領投,中平資本、江蘇黃海金融控股集團、中州藍海跟投,現有股東峰瑞資本、碧桂園創投、高瓴創投和三一創新投資等繼續追加投資。
元生資本創始合伙人彭志堅表示:生物行業的底層技術在發生快速迭代,在「碳中和」的大趨勢下,元生看好致力于解決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全球性問題的生物科技公司;藍晶微生物是國內領先的合成生物學公司,其 PHA 可降解塑料的規模化生產有明顯進展,同時構建了特色的高通量自動化平臺,以平臺分子為基礎拓展至護膚美妝、消費品、醫療健康等領域;浩千、李騰團隊有出色的學習能力、將創新技術產業化落地的毅力與決心,和引領新一代生產方式變革的使命愿景。
混改基金方面表示:合成生物材料是一個長坡厚雪的賽道,有望快速成長。藍晶微生物致力于研發、制造和銷售新型生物基材料,同時為客戶提供合成生物技術解決方案。其主打產品 PHA 材料在生物基分子和材料領域的規劃和布局符合國家「禁塑令」、「碳達峰碳中和」和「綠色制造」等政策以及「新材料產業發展」等戰略,混改基金希望長期支持藍晶微生物助推「碳中和」和生物基綠色新材料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此前,藍晶微生物分別于2021年2月和8月獲得累計近7億人民幣的B1輪和B2輪融資;B系列融資資金將會用于生物可降解材料PHA規模化生產設施的建設運營、工業4.0合成生物學研發平臺SynBio_OS的開發部署、以及再生醫學材料與工程益生菌等新產品管線的研發落地。
藍晶微生物(Bluepha)由北京大學張浩千博士和清華大學李騰博士于 2016 年創立,是一家基于合成生物技術從事分子與材料創新的企業,致力于設計、開發、制造和銷售新型生物基分子和材料,幫助消費品、食品、醫療、農業和工業等眾多行業的 B 端客戶在行業內開展差異化競爭。
2022年1月1日,藍晶微生物首個產品管線——生物可降解材料 PHA 的年產 25,000 噸「超級工廠」在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正式開工建設。藍晶微生物在菌株研發、生物轉化、分離純化、材料改性等 PHA 相關技術鏈的各個環節均有豐富的技術儲備與知識產權布局,產品性能已通過了多個世界 500 強企業客戶的驗證,并獲得了多家企業的訂單和意向訂單;同時,藍晶微生物已和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多個合作伙伴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持續拓展 PHA 的全球市場。
藍晶微生物聯合創始人兼CEO張浩千博士認為,合成生物學的產品創新鏈條極長,藍晶微生物在 PHA 的研發和產業化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過程數據和工程經驗,公司通過自動化、數據化等工業 4.0 技術要素對這些數據和經驗進行沉淀,并在后續新產品的研發落地過程中復用,由此形成的飛輪效應將是藍晶微生物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為此,藍晶微生物建立了一支由機器人、軟件開發、機械電氣、大數據和合成生物學等不同領域資深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跨學科團隊,開發合成生物學研發平臺 SynBio_OS,目前已部署柔性自動化實驗平臺(BlueArk)、超高通量發酵平臺(AutoFarm)和智慧云端數據系統(CyberFarm)三部分。預計未來 3 年內,SynBio_OS 能夠將藍晶微生物的單個產品完整研發周期在現有基礎上再縮短 70%。
藍晶微生物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李騰博士透露,在既有技術之外,藍晶微生物正在研發能以生物廢棄物為原料、高效合成 PHA 的工程菌株及配套的生物轉化與分離純化工藝;公司將依托鹽城濱海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綠色能源優勢與生物原料的資源優勢,打造示范性的合成生物學「零碳產業鏈」。除 PHA 外,藍晶微生物正在圍繞再生醫學材料、美妝新功能成分、新型食品添加劑、工程益生菌等應用方向快速推進新產品的研發,并在商業模式上探索新的路徑,構建與合作伙伴共同成長的創新生態。
至此,藍晶微生物一橫一縱的「T 型戰略」已經落地顯現,「橫」為合成生物學研發平臺 SynBio_OS,「縱」為生物可降解材料 PHA 及通過研發平臺實現落地轉化的其他產品管線。這意味著藍晶微生物向「1 個超級實驗室 + N 個超級工廠」創新綜合體的發展目標又邁進一步,開啟持續賦能合成生物學價值鏈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價值主張的新階段。
猜你喜歡
“藍晶微生物”完成累計15億人民幣B系列融資
藍晶微生物B3輪融資由元生資本(Genesis Capital)和中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混改基金)共同領投,中平資本、江蘇黃海金融控股集團、中州藍海跟投,現有股東峰瑞資本、碧桂園創投、高瓴創投和三一創新投資等繼續追加投資。